中医特色护理在慢性肠胃炎患者中的应用①
2020-09-16杨靖华
杨靖华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肠胃炎是一种由于不同病因引发的以慢性结肠黏膜、胃黏膜炎性病理改变为特征的非特异性炎性肠胃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呕吐,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均可造成一定影响[1]。随着近年来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及人们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的改变,此病在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常见,发病率不断上升,且现已位居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前列[2]。慢性肠胃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便血”“泄泻”的范畴,我院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特色护理在改善慢性肠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抽取2018-06~2019-02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肠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00例,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中医组(n=60)和对照组(n=40)。中医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4~75岁,平均(44.23±9.87)岁;病程0.5~7年,平均(4.00±1.03)年;受教育年限4~16年,(13.26±3.00)年;长期吸烟史(烟龄≥5年)18例,饮酒史21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3.93±9.74)岁;病程1~6年,平均(3.85±0.96)年;受教育年限4~16年,(13.50±2.88)年;长期吸烟史14例,饮酒史17例。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接近,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病例资料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年龄20~75周岁;②钡灌肠、结肠镜检查结果符合《内科学》[3]中慢性结肠炎相关诊断要求,且临床症状及综合评估符合《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4]中"便血"、"泄泻"的相关诊断;③临床护理干预时间超过4周;④依从性良好,临床资料详实。排除标准:①已明确为急性结肠炎或慢性结肠炎急性发作;②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消化系统良恶性肿瘤及其他肠道病变可能;③严重的重要脏器(心、脑、肝、肾)功能损害;④合并神经、循环、呼吸系统恶性病变;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伴发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⑦酒精、药物依赖史或毒品接触史。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为遵医嘱给予灌肠、口服及静脉给药治疗,针对慢性结肠炎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戒烟戒酒等。中医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具体如下:①辨证施护:患者入院后进行综合评估,结合主证(呕吐、腹痛、腹泻、血便、反胃),次证(发热、乏力、脱水、盗汗、纳差),舌苔及脉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如脾胃虚弱型、肝脾不和型、脾肾阳虚型、湿热型),除了指导患者遵医嘱自行服药外,还配合中药灌肠(根据辨证分型协定方加减,如黄柏、白及、败酱草清热化湿、止血止痛);同时根据辨证分型调整饮食及配合药膳调理,如脾肾阳虚型以生津、益气、壮阳食物为主,脾胃虚弱型以易运化、高热量、低油脂食物为主等,告知每位患者家属药膳的详细制作方法。②情志护理:增强护患交流,建立双方互信关系,积极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结合中医情志相胜法、移情法及放松法等进行情志调适;其中情志相胜法主要针对抑郁、焦虑情绪明显者基于"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情志相胜理论,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疾病认知,鼓励诉说及表达需求,引导不良情绪的疏泄;移情法主要在于鼓励患者忧愁、悲伤或易躁易怒时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看喜剧片、听欢快音乐、与人聊天、种花等转移注意力;放松法则主要为一对一形式干预,指导腹式呼吸以逐渐调整呼吸节律、放空意识及从头面部到全身肌肉的逐步放松,降低心理和生理唤醒水平;此外积极鼓励患者参加病友活动,增加社会交流。③穴位按摩:结合患者的辨证分型确定按摩穴位及方法,如湿热型取曲池、内庭、阴陵泉等以热利湿穴,脾肾阳虚型取肾俞、命门等可温肾健脾的穴位,肝脾不和型取太冲、行间等能够扶脾抑肝的穴位,脾胃虚弱型则取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以补益脾胃,根据患者实际灵活进行揉、捏、拿、推、拍打等,每次20~30min。
1.4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候积分:根据分级量化标准对患者主证(呕吐、腹痛、腹泻、血便)进行等级积分,发作频率无、有时、经常分别对应积分0、1、3分。②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按照悉尼系统标准[5]进行划分,根据患者结肠黏膜、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炎性、萎缩、肠化)等病理学改变特性,进行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划分,分别对应0、1、2、3分。③情志模拟评分:以院自制的情志模拟评分表进行测评,评分内容包括痛苦面容、问而不答、精神萎靡、易怒、哭泣、行动缓慢、心烦、发牢骚等8项内容,每项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划分,分别对应0、1、2、3分,总分越高,情志障碍越重。④记录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中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2 两组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与情志模拟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与情志模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均明显降低(P<0.05),且中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与情志模拟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中医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慢性肠胃炎在我国中医学中属“胃脘痛”“便血”“泄泻”等范畴,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脾胃虚弱型、肝脾不和型、脾肾阳虚型、湿热型多种,既往报道[6]显示此类患者多合并肝郁气滞,可表现为情志障碍。中医学典籍《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忧思气郁,情志不遂,肝不得疏泄,克犯脾胃,致肝胃或脾胃不和,气血运行受阻,生胃病。这与临床研究[7,8]中慢性肠胃炎患者常常因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而产生焦虑、抑郁、烦躁情绪的观点一致。中医强调全身调理,注重情志调节,我院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一方面采取辨证施护可通过对症用药(中药灌肠)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并控制结肠、胃黏膜炎性病理改变;配合中医辨证指导下的药膳调理更为符合患者的的生理要求,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营养均衡,减轻消耗,进一步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及防止病情进展。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实施情志护理,与患者建立护患互信关系后通过中医情志相胜法、移情法及放松法等进行情志调适,有助于改善或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此外,进行穴位按摩不仅有助于改善病情,而且对于调整患者大脑功能、放松身心有明显助益。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中医组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积分,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情志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与王海芹[9]等、钱细友[10]等的部分结果一致,均表明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黏膜炎性病理改变,改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结论仍需扩大样本量、多中心的研究论证。
总之,中医特色护理在慢性肠胃炎患者的临床干预中有积极作用,且干预方法简单,适宜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