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法制类报纸如何转型
2020-09-15郑玉明
关键词 新媒体 法制媒体 转型
作者简介:郑玉明,云南法制报社。
中图分类号:D9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052
一、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超99%,网络购物用户超7亿。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国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已发生了彻底改变。以前,大家習惯于从电视、报纸、广播获取信息,如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更迭发展,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大家的信息源。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纸媒的受众大量流失,传统纸媒影响力越来越弱。
各类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纸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纸媒需要实现自我转型,否则将难以生存发展。现如今,传统的报纸新闻模式,无论是从时效性上、表现形式上,还是阅读习惯上,都难以再和读者产生共鸣。新媒体时代,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利用微博、微信来获取各类信息,纸媒受出版周期、时效性等限制,越来越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离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在这样的状况下,法制类报刊,作为一种行业性报刊,其关注面狭窄、受众有限,时效性差等问题,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转型迫在眉睫,首先要进行平台的转型,打造多载体的传播模式,其次要实现人员的转型,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手段为受众打造出优质的法治新闻产品。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全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新方法、新途径,走出一条符合法制媒体的融媒发展之路。
二、新媒体环境下法治类媒体的困境
(一)关注面狭窄、受众有限
作为行业性媒体的法制类报刊,一直以来均是依托政法系统办刊,多年来的办刊思路,让这类媒体习惯于只关注政法新闻,只做政法报道。以云南法制报为例,30多年来,虽然上级主管部门经历了从云南省司法厅到云南省委政法委,再到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转变,但其定位依然是关注政法、服务政法。从目前云南法制报的栏目板块设定来看,平安法治、天平之光、检察风采、公安周刊、司法行政等专栏的设定,就是围绕公检法司在做文章。这样的板块设定,决定了其读者只能局限于政法单位。
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发行、广告经营持续走低的当下,法制类媒体的定位如果依然局限于政法系统,必然会使自己的融媒发展之路受到极大限制。
(二) 时效性差
一份报纸从制作到印刷出厂,需要经过记者写稿、编辑排版、一校、二校、一审、二审、三审等一系列的环节,如此下来,报纸的出版周期一般需要24 小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相对于可时时更新的网络媒体平台,新闻的时效性成为了报纸的最大短板。一个重大及时、关注度高的新闻,新媒体平台最快几分钟内就可以图文并茂呈现出来,可是报纸却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流程,待到第二天报纸印刷出来再送到读者手中,新闻早已沦为旧闻,无法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久而久之,报纸也就丧失了自己的读者阵地,因为通过报纸传递的信息,读者早已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多角度了解。
(三)营利模式单一
与都市类媒体刊登商业广告,举办各类商业活动营利不同,多年来,法制报刊的营利模式一是靠报纸发行,二是靠政法系统的形象宣传。在都市类媒体日渐走下坡路的当下,法制报背靠政法系统获得了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但是,新媒体环境下,各类新媒体平台都乐于关注政法新闻,各级政法部门的自媒体平台也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使得政法系统的宣传平台越来越多,这对多年来形成的法制报是政法系统宣传主阵地的地位造成不小的冲击,经营状况自然也受到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法治类媒体的机遇
(一)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媒体大有可为
在社交媒体日渐发达的当下,尽管新媒体给传统纸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对于法制报刊而言,这却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国的法制报刊是在国家提出推进全民普法教育,“一五”普法开启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30余年来,法制类报刊,在宣传和普及法律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树立法治信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新时代。法制类媒体作为传播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质、弘扬法治精神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阵地,应该着力打造自己的主阵地主力军,通过推进媒体融合,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递中国法治精神,从而获得新一轮的发展良机。
(二)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法治大文章
与都市类媒体相比,法制类媒体有着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采编队伍。这支队伍有着对法制新闻的敏锐捕捉能力和独到的发现视角。法制新闻不同于民生新闻,很多专业术语表达不清,案情把握不准,报道出来就可能引发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新闻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要求。多年来,法制报刊培养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采编队伍,从全国各地法制报刊来看,记者编辑中大多是法律专业出身,对于非法律专业的记者编辑,入职后也会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在日常的采编工作培训中,都要加入相关法律内容。此外,各家报社都有目的的培养各专业领域的记者,如法院记者、公安记者、检察记者、司法行政记者,通过多年的培养,这些记者都是这些行业领域的专家,熟悉各行业工作及发展状况,并在这些行业内培养了一支优秀的通讯员队伍,从而能第一时间获取资讯线索,并写出较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法制稿件。凭着这些先天优势,法制类媒体可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法制新媒体,做好法治大文章。
四、法制类媒体的转型路径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当下,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加快融合发展进程,是法制类媒体自身发展必须做出的主动选择。
(一) 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媒体的融合发展并非要让过去的纸媒走向灭亡,而是要在纸媒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传播载体,形成多形式多平台发声的传播态势。法制类媒体在这样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融媒发展之路呢?在这方面,云南法制报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目前,云南法制报除了办好一张报纸,还有网站、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在做好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同时,云南法制报积极探索融媒报道方式。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多角度展示我省政法系统在改革进程中的成效,云南法制报借助这一重要的宣传时机,开启了一次全媒体采访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云南法制报牵头组织了报网端微等多媒体参与的采访团,采取全媒体、行进式报道的方式,以图片、文字或微视频等形式即时采写报道,把去到的每一个点、每一个地方的工作亮点都展现出来。采访报道组发回的报道经编辑加工、整合后,除在报纸上、网站上刊发外,还转化为适合在新媒体平台发送的稿件,陆续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移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
此次报道活动突出全媒体报道特点,把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包括网络PC端、移动APP端、微信微博等“报、网、端、微”多载体相融合,通过即时播报与深度报道相结合,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图表报道相呼应的方式,对全省各地政法工作经验亮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在省内掀起了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新高潮。
有了这次成功的全媒体报道经验,在2019年新中国迎来70周年生日的重要历史时期,云南法制报再次开启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政法篇章”全媒体宣传活动,通过报、网、端、微多媒体报道形式,多角度展示了我省政法系统70年发展进程中的故事和成就,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 做有思想、有深度的法制新闻报道
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比报纸快得多, 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更多的都是一些短平快的内容,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东西并不多。 报纸因为受出版周期的限定,无法在速度上与新媒体比,那此时就应该在思想和深度上下功夫。传统纸媒要想在这一轮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擁有思想和观点,只有具有思想的媒体,才是真正的主流媒体。这就要求我们对法治新闻报道要有独到的视角,要确保稿件质量,要突出深度和思想。
比如,当所有媒体都在关注一个个案的时候,作为专业的法制类媒体,应该去分析案件发生背后的生层次原因,因为将同类型案件集合对比,并以案释法,通过一次报道,进行一次普法,引起人们对法治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法制类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以云南法制报为例,目前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同步开设了“以案释法”专栏,栏目结合当下法治热点,以法案故事与专业人士解读相结合,不仅增强了“释法”的权威性,还强化了“释法”的可信度和传播力。同时通过微信、微博转发,“以案释法”影响力覆盖全省各地。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针对散布谣言、谎报疫情,甚至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售卖“三无”口罩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云南法制报“以案释法”栏目把那些典型的、针对性强的涉疫情案例作为释法重点,引导群众依法抗疫,远离涉疫犯罪,取得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彰显了法制类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三)打造素质过硬的全媒体记者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人必须要转变思路,具备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速度,把自己塑造成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全媒体记者。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只负责写稿,摄影记者只负责拍照。而在“一部手机搞定一切”的全媒体时代,应该打破这些的界限,文字记者会拍照,会录视频,摄影记者会拍照、录视频,还得会配音。如此之外,还会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语态表现同一条新闻。以一场新闻发布会为例,记者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首先用图片、视频及简短的文字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报道,之后用图解、H5等形式将新闻发布会涉及的要点进行一目了解的解读,第二天可写出详细版本在报纸上刊发。一条新闻多形式展现,多平台刊发,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对记者、编辑的培训,让每一个法制记者都成为全媒记者,为媒体的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从全国各地法制报来看,目前除了打造好一支素质过硬的采编团队,都积极打造自己的短视频团队,积极探索普法短视频、普法情景剧的创作,同时推出网红记者,做好法直播活动,通过多形式多载体担负起法制媒体传播法治的责任。
注释: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吴倩.新媒体环境下法制类报纸转型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10-20.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杂志,20 19-03-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5/content_5374027.htm.
参考文献:
[1] 李述永.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6-05-01.
[2] 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观点:让主流媒体成为“全媒体”——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N].人民日报,2019-01-30(05).
[3] 荆华.全媒体时代广播编辑记者该如何转型[J].传媒论坛,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