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地理试题大家谈
2020-09-15
摘 要:重庆市一线地理教师组织的山水沙龙,以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为例,分析试题的特点,剖析试题体现的核心理念和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点,以期为复习备考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核心素养;全国卷
*听地名品地“味”——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
高考全国文综Ⅱ卷地理试题1~2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素材来源——专业性强。试题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水土保持研究》2020年2月7日发表的题为《行政村地名分布与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的初探——以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区为例》的论文,由北京师范大學地理科学学部的教授完成。截至2020年7月9日,论文的阅读量为6次。试题来源材料具有专业、新、严谨的特点,体现出试题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二是试题呈现——美感十足。体现在文字信息具有简洁美。试题一共由3句话组成。第一句,开门见山,明确主题。点出地名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主题。第二句,数据呈现,证实主题。通过调查1 700多个行政村,得出85%与主题有关。第三句,落实位置,深化主题。用空间来看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的主要视角。
三是考查内容——把握适度。首先,考查方向明确,情景新颖,贴近生活实际,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为考查核心,紧扣时代主题。通过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体现生态环境脆弱性——导致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的思维链来完成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考查。其次,考查难度合适。作为全国Ⅱ卷文综试题的第一个题组与2015至2019年的第一组试题相比,难度降低、选项干扰小,使考生能以更平稳的心态去面对后续试题。尽管试题难度不大,但两个小题依旧有难度的区分。第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直观认识,难度低。第二小题更加注重对图中甲、乙两地信息的搜集以及对文字信息的主题把握,从而把思维要求从简单的记忆、理解上升到判断、推理。最后,考查主干知识: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以地名这个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地理事象为载体完成地理整体性知识考查。
周 阳/重庆市第七中学校(400030)
*立足“一核四层四翼”,做好“一本四能五育” ——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5题
纵观高考全国卷,近几年来一直将“立德育人”作为核心,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四层,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四翼。“一核四层四翼”构成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5题以我国江淮地区巢湖平原某地为背景,通过3道小题分别从农业活动中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以及农业农村发展变化,引导考生探究农事活动的地理原理,发现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并进行合理阐释,培养考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这是“立德树人”核心的表现。
题目中对于本地农业发展现状的描述,为考生创设了真实的情景,从情景的分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等方面综合反映了地理学科“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对于能力的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而必备知识就是关于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基本农业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明晰等。题目的立意、问题的设置在本组试题中就是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及创新性的最佳体现。
崔永辉/重庆市巴川中学校(402560)
*体现考题与教材之间的合理张力——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9~11题
本组试题素材新、立意中规中矩,解题所用知识与原理又牢牢扎根在中学课标与中学实际教学之中,不偏不怪,但又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区分度,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味。此组选择题虽然是全新材料和新颖问题,但知识与原理还在课标与教材中。这对那些地理基础知识扎实、思维灵活、能举一反三的考生来说,是比较容易上手的。但是,如果考生地理基本功不扎实、地理思维能力不强、灵活应变力较差,则很容易选择失误从而丢分。
这组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它不以“偏、难、怪”取胜,很好地处理了考题与教学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围绕着“差异性是地理学的灵魂”这一主干知识,由地及理,巧妙地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不同地理素养,使考题与教学之间具有了一个合理的张力。这既有利于高校选才,又利于中学地理教学,深得中庸之道。而另一些广受诟病的高考地理试题,往往在此问题上偏离太远,值得对照与反思。
杨 清/重庆市南开中学校(400030)
*情真意切、油而不腻——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第36题
真实而鲜活的情境素材。这道试题选择了“油”作为命题素材,十分贴近生活。玉米油在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属于“油品新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日常膳食的营养与健康,低热、低脂、低负担成为新时代的全民营养诉求,玉米油正以高端食用油形式进入广大超市和百姓餐桌。
设问常规但牵涉广泛。以生活中所熟悉的工业产品为切入点,考查工业区位及交通运输。常规设问考查的都是高中人文地理中的常规知识点,但仔细推敲,却发现这些常规考点的背后牵涉了更多人文地理知识的运用。
生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本道试题虽取材于生活,但在命题方向上,体现出鲜明的地理思想。由常见的玉米油为切入点,考查玉米油加工过程中的区位条件,体现了“发现地理现象,提出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过程。既能够考查考生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能力,也考查考生追本溯源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道试题看似平凡,考点也十分常规,但其中蕴藏着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地理教师在评析这道试题时,可以多方面查阅关于玉米油及其加工企业发展历程的资料,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讲好“中国故事”。
熊俊卿/重庆市第十八中学(401420)
*再探格局与过程——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第37题
格局主要是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要素思维,即地理事物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等,其载体可以放在某个大尺度区域,也可以放在一个小的尺度区域。过程主要是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时空变化,即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1.格局考查
【试题解读】本组试题中侧重于格局考查的主要是第(1)问和第(3)问。首先,从试题来看要解决区域问题,也就是地方思维问题,这是载体。两个设问中都提到了图示区域,即金沙江流域,主要指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即我国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其次,考查的问题是断裂发育和金矿石出露。该区域属于我国板块运动活跃区域,主要表现为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接合部,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金矿石出现在断裂中的原因没有让考生进行阐释,科学家们认为火山爆发、造山运动、岩浆喷发等地质活动都可能使金元素从地壳深部被夹带而出形成金矿石。因此,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一般与断裂活动有关,所以材料提到“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断裂空间分布处金矿石出露较多,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加上该地区河流发育,受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另外,该区域河流发育众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教学启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格局,即地理要素和地方思维的考查,首先要熟悉区域,如本题中的横断山区特点,我国两大阶梯的结合部,两大板块的结合部,容易产生断裂、断层作用。加之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河流补给类型多,易发育成河流。其次,能够解读相关的地理现象,即板块运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最后,能够把一些地理原理,如板块运动、地质作用过程运用到其他区域进行解释,如阿尔卑斯山。
2.过程考查
【试题解读】本组试题中侧重于过程考查的主要是第(2)问和第(4)问。首先,考查的要点是河流发育和沙金的形成过程。其次,考查的问题思路。试题前三个问题中的实质都指向第四个沙金形成过程的阐述。命题者为了降低难度,分解为四步完成。所以四个问题也是过程问题的考查。另外从参考答案看,对于河流发育,对考生的阐述要求比较简单,对于第(4)问则要求考生做比较详实的阐释。再次,如何看待过程考查。第四问的考查实质就是外力作用的考查,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个过程的考查。前面三个问题分别解决了金矿石出露问题,为考生阐述沙金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即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岩石风化、侵蚀变得破碎。矿石掉入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颗粒变得细小;随着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挟带的金矿石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累积形成沙金。图中的等高线可以判断金沙江的流速快慢,等高线密集区域,流速快,岩口以侵蚀为主;等高线稀疏的区域,流速较慢,就是沙金的沉积处。也可以通过判断该区域介于我国两大阶梯之间,落差较大,河流流速较快,岩石被侵蚀严重。
【教学启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过程考查,即时空考查会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也符合地球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要用时空观点看待不同区域的地理事象。过程考查是考查考生理解地理原理,运用原理阐释地理事象能力的最好方式之一,如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中的“黄土高原治沟造地”“长白山岳桦林带”的考查。学生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从时空角度解读其在某区域发生、发展的过程,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解答问题的能力。
李兴科/重庆市兼善中学(400700)
*“情境”中培养“素养”——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第43题
该题以广东省惠州市五矿集团投资的中国版哈尔斯塔特为情境基础,材料首先阐述奥地利的哈尔斯塔特小镇“闻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强调其知名度;然后阐述“我国某企业选择国内自然景观相似的地点,按照哈尔斯塔特的原型,建造了一座翻版小镇,强调“翻版”能利用名气吸引游客,又可降低设计成本,获取经济效益;最后点睛一句“建成开放后一度成为当地热门旅游景点”,其中“一度”强调该景点热门的时间不长,从而引发考生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从题目中可提取以下设问关键词:行为动词“仿建”,地域限定词“当地”,明确题意。设问词“评价”“影响”要求考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该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得出“仿建”对当地的有利影响包括利用原有地名气,降低设计成本,配套开发其他产业,获得经济效益;不利影响则需要考生具备综合认知能力。
試题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聚焦热点,关注社会问题。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旅游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就成为当下重要的社会问题。二是立足课标,紧扣考点。本题立足“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及“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两条课程标准,从教材中来又高于教材。三是培养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卢白莲/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401420)
*不良情境引领核心素养的落实——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环境保护题
稳中求新。近五年全国Ⅱ卷环境保护的试题情境呈现方式、难度基本都没有大的变化。2017年有一幅景观图,其他四年都没有图像,特别是区域图从来没有出现过,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但是在设问上求新,给出了治理措施,提问措施的意义,让考生思考生态保护所带来的价值,引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同,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进一步加强。
讲中国好故事。本题情境来源于新闻媒体《中国财经报》2017年5月4日第五版,以那考河生态修复和建设项目为情境命题。2017年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非常成功的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故事。
不良情境考查核心素养。试题情境真实、复杂、繁多、不够完整,缺失严重,要素多且有变化等,形成不良情境。这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水平考查的要求,达到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水平四的要求。
李永鸿/重庆市江津中学校(402260)
*岳桦林里树上侵,核心价值题中隐——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9~11题
立足学术情境,渗透核心价值。该题组情境主题为“长白山岳桦林林线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其素材主要来源于王晓东等人的学术论文《长白山北坡岳桦林线变动的水热条件分析》,属于典型、真实的地理学术情境。其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进行呈现,主要用于考查考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间接渗透学科核心价值、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术意识的导引。
着力学科素养,凸显综合思维。这一组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尤其凸显综合思维水平的测评。综合的前提是分解,因此,地理综合思维重在拆分与综合两个过程。对这组题进行分解:对这一组题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要素分解,分别为植被要素、气候要素。植被要素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幼树、结实树、老树;气候要素可分解为多年平均气温、生长季气温(夏)、非生长季气温(冬);然后对这一组题的时间进行分解:20世纪90年代以前、20世纪90年代至今、近年;空间拆分把整个岳桦林带分解为林线、岳桦结实线、结实线以下的岳桦林带、结实线到林线的岳桦林带、原林线到新林线的岳桦林带。
落实必备知识,测评关键能力。这组题以林线作为考查的知识载体,充分体现高考落实必备知识的理念。本题组采用抽象的学术情境,目的就是要通过有限的情境材料选拔出更加优秀的学生。解答出正确的选项,需要考生自己去搭建橋梁,要求考生自己通过审读情境材料获取信息去构建地理问题并论证地理问题,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
杨园园/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401533)
*基于综合思维的试题考查——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Ⅲ卷第37题
基于综合思维角度分析试题特点:①综合思维三个维度得以全面考查。在毛乌素沙地这个具体区域中,从时空的角度,探究1万年以来以及1995~2013 年风沙运动情况,体现了地方综合和时空综合的结合。第(2)题和第(3)题时间的变化必然伴随着要素的变化,要求从要素的角度对地理现象做出解释,体现了时空综合和要素综合的结合。第(4)题开放性问题要求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思维进行分析。②在要素综合维度,重点考查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主导要素。要素综合包括要素体系以及要素联系这两个层次,第(2)题分析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及第(3)题湖沼面积减小的原因分析,都侧重于结合文字、图表材料,注重通过分析,提取主导要素,避免堆砌和模板套用。③在时空综合维度,更强调时间尺度。既有长时间尺度上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风力和流水对沙地的作用过程,又有短时间尺度上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沙地的作用过程。长时间尺度和短时间尺度相结合。
基于综合思维角度分析试题不足:①在要素综合的角度,存在主导要素有偏差的情况。有研究发现,风力是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的主要原因[1],但试题材料只涉及降水,没有给出风力变化的相关资料,第(2)题答案中沙地趋于固定的原因也未考虑风力因素。②在时空综合的角度,随时间变化气候降水的数据科学性存疑。多篇文章中提到毛乌素沙地近几十年来气温呈现增长趋势[2]。1995年至2013年毛乌素沙地气温和降水变化图来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及第(2)题答案“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值得商榷。③在地方综合的角度,对于区域位置描述不详。在没有给出毛乌素所在的具体位置以及降水分布图的情况下,在第(4)题中考生很难得出“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这一答案。
王家胜、袁 玲/重庆市南开中学校(400030)
参考文献:
[1] 李晓岚.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逆转过程及成因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2] 闫峰,吴波.近40a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过程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3,36(06):98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