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的形成”主题式活动设计

2020-09-15杨国锋

地理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岩层素养活动

摘 要:文章以“山地的形成”为课例,用主题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框架和学习情境,通过设计教学目标、案例主题活动,穿针引线,由地理原理分析,渗透人地观念转变,进而探讨人生哲理,让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以此探索将主题教学与地理核心素养有机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主题教学;活动教学;地理核心素養;山地的形成

地理主题教学是指基于完成地理目标任务,围绕相应主题(方法、内容)进行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真实情景创设、基本问题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引导活动探究、达成建构迁移的教学模式[1]。这一概念清晰完整,为主题教学的开展起到归纳引导的作用。主题教学能够整合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使其相互支撑,协调运转;可以统领教学意志,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这些特点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诉求不谋而合。主题教学可以与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四个维度有机结合,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务实高效的教学方式。

一、立足素养,确立目标

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作为终极目标的主题教学有其相应的路径和策略。首先是基于素养形成主题,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但要围绕核心素养优化教学内容,还要提炼主题并确定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实验道具或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褶皱山、地形倒置、工程选址等(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如家乡湖北山地的开发措施(区域认知)。

二、依托问题,创设主题

基本问题不同于目标,它更面向学生,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形成概念性的更深层次理解的桥梁[2]。 “山地的形成”教学过程力求将一堂地理课由侧重原理,到人地观念转变,进而到富含人生哲理的提升,基于此思想,通过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将教学环节穿插起来,形成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面对人生境界的三重问题:看山是什么?看山就是山吗?如何开发利用山?进而引出“愚公移山”“科学移山”“绿水青山”三大学习主题,将整节课串联起来。同时将学习主题和地理核心素养对接,并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升华。

三、主题引领,设计活动

学生参与学习主题的前提是教师设计有力的教学活动。

1.主题活动一:“看山是山”,引出主题

活动内容:板画山居图,引用诗文“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概括板画的意境,引出课题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引出故事愚公移山。引导学生看图回顾初中语文课文《愚公移山》,回想故事梗概。

设计意图:板图+诗文导入,跨学科综合,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课堂和不一样的地理。

2.主题活动二:背斜、向斜与判断

活动内容:故事新编科学移山,先探寻山地的内部构造。欣赏一组山地图片,引出褶皱概念。布置探究活动“课本演示岩层”,操作步骤如下:①将课本的底边侧面涂成不同的颜色。②用书本叠加表示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新老。结论:岩层逐年堆积过程中较老的岩层在下方,较新的岩层在上方,遵循后来居上的原则。③弯曲课本模拟地壳运动,观察岩层的弯曲方向(图2)。结论:当地壳发生碰撞挤压时,岩层会弯曲变形,叫作褶曲,向上弯曲的叫背斜,向下弯曲的叫向斜。发生弯曲后地表就变得高低起伏了,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如果没给剖面图,看不到岩层的弯曲状态下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④弯曲课本,选取一个背斜构造,在书本侧面画一条水平线。观察背斜同一高度,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那么向斜呢?是否相同?结论:背斜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老;向斜两翼岩层较老,中心岩层较新。

设计意图:用“移山”作为故事主线贯穿课堂,具有整体性,主题新颖鲜明。用身边的素材做实验,取材便捷,演示生动形象。

3.主题活动三:地形倒置

活动内容: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也有向斜成山的,对比分析如下两座山,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愚公会选择哪座山先挖?动画演示多年后在相同外力作用下,两座山的形态变化,引导学生对表层岩层进行受力分析(图3)。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背斜顶部,向斜槽部岩层的密度与受力”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海绵的长边的中心和距中线1cm两侧各画一条直线(共三条)。②用小刀沿所画参照线,割0.5cm深的豁口。③将海绵中心向上弯曲,观察豁口处的颜色和形态变化(图4)。结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易被侵蚀。④将海绵中心向下弯曲,观察豁口处的颜色和形态变化(图5)。结论: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硬,不易被侵蚀。

设计意图:将感性观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攻克难点。用到物理学科的受力分析,再次体现学科交叉综合。

4.主题活动四:隧道选址

活动内容:通路并非只有移山这一种选择,可以选择挖隧道,保证通行。让学生判断选择哪座山挖洞更容易。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铺垫尝试对背斜隧道和向斜隧道进行受力分析(图6),从而得出结论:背斜拱顶的水平分力(侧推力)平衡,较稳固;向斜底部水平分力(侧推力)平衡,一旦岩层中间切断掏空,在侧分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塌方的危险,修建隧道选背斜,拱顶构造更安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现学现用,加深理解。

四、善于迁移,丰富主题

新知识的生成,本质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在已经创设出来的学习环境中去尝试、探索,寻找隐藏于其中的问题并解决。

1.主题活动五:找水找油

活动内容:假设愚公一号在挖隧道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液体。让学生判断可能是什么(水、石油)。小组合作探究实验“透明管演示背斜储油,向斜聚水的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理解背斜顶部储油,向斜槽部储水的原因。

实验器材:透明密封塑料管,内装水和少量芝麻油并留有一小段空气。

①将软管中部向上弯曲,观察管内气体和液体的流向,以及最终分层状态。②将软管中部向下弯曲,观察管内气体和液体的流向,以及最终分层状态。

结论:背斜顶部储油,向斜槽部储水。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实验演示,讲述地下看不到的现象,生动易懂。

2.主题活动六:看山不是山,颠覆人生观

活动内容:以诗句“山重水复已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承转。借题发挥进行人生教育,横在人们面前的阻碍,就好比山,可能有金矿、银矿,困难也可能是财富。重新问学生相同的问题——看这座山还是“山”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达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在原有板图基础上,教师绘制工程选址与矿产资源开发。学生对比板图变化,以及故事新编的情节推进,体会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感悟“看山不是山”的人生境界。

设计意图:从故事情节中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知识讲解之外的别有用意。

3.主题活动七:山地经济发展措施

活动内容:播放展示不合理开采矿山后的生态破坏组图。引导学生看一下开发后的矿山,通过视觉冲击体悟人地不协调的弊端。学生讨论合理开发家乡湖北山地的措施和方案。结合湖北地形图多山的特点,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一组图片探索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而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论:发展鲜果采摘、高山茶场等经济林木和山地旅游业,保护性地开发,开发后要恢复和治理等。

设计意图:从山地形成的理性分析,提升到人地观念发展和形成。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

五、深入挖掘,升华主题

完善主题有利于提高教师主题教学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性培养。

主题活动八:看山是山,境界再提升

活动内容:将板画前面所画的内容用绿色粉笔覆盖,再次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總结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观察板图变化,结合课堂内容,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体会“看山是山”,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点题,板图的变化类似于沙画的推演,体会课堂之外的收获。

本课用板图、诗文、国画导入,跨学科综合,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课堂和不一样的地理;用“移山”作为故事主线贯穿课堂,具有整体性,主题新颖鲜明;用课本、彩笔、小海绵等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做实验,讲述地下看不到的现象,生动易懂;用物理学科的受力分析使学生感性观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攻克难点;渗透乡土地理,从秭归脐橙到问道武当,让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首尾呼应点题,而板图的变化类似于沙画的推演,让学生体会课堂之外的收获;最后用“知识技能在生成”“人地关系在演变”“ 人生境界在提升”总结本课。

参考文献:

[1] 杨国锋.基于主题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 (美)Patricia L.Roberts,Richard D.Kellough.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M].李亦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岩层素养活动
“活动随手拍”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串层锚杆”加固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岩层洞桩法车站站内爆破技术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