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适应自主选科模式深入推进初中课程改革
2020-09-15祝斌
祝斌
新高考模式的核心是高考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科权利,无论是采用最初浙江、上海两省市试点的“3+X”模式,还是采用当下主流的“3+1+X”模式,都将对当前的中学课程体系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初中课程改革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深刻理解新高考内涵,把握自主选科模式的精髓。新高考要求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选择部分学科进行深度学习。一是可减少学习科目,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减负”目标;二是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自己“心仪”的学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储备国家急需的 “专才”苗子;三是很多高校都努力打造专业品牌,争创“双一流”名校,自主选科有利于适应高校的专业选拔计划,提升高校的声誉;四是每个学生擅长的学科不同,将来选择专业时也会根据自己擅长的学科和心中的喜好来决定,自主选科可为每个学生的职业倾向提前给出一个大方向,利于规划自己的未来。
深入剖析中学教育现实,精准摸清初中教育的“病症”。新高考方案下学生自主选科模式的推行将使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首先,中学生涯规划教育极其薄弱,表现在:初中生涯规划教育缺失,无法为高中学生自主选科接力续航;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也较为缺乏,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但据调查,只有约1/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与毕业的指导,且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仅在高一年级开设,留给家长、学生思考和内化的时间过短,无法满足高中生自主选科的需要。其次,初中自主选科模式缺失,无法为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提供支撑。不少初中学校没有看清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价值认识不足,常常将其窄化为自主选科只是高中学校的事情,与初中无关。如很多省市的中考不考地理、生物,初三年级也不开设地理、生物课程,致使其学科地位日益弱化,学校、家长、学生甚至教师都把地理、生物等学科视为“副科”,一部分对地理、生物等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不得不放弃。这不仅无法满足高校选拔“专才”的需要,还会导致高中学生知识断档,不利于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不利于实现“要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全面发展的公民”的教育目标。
主动顺应自主选科模式,推进初中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一是要因需而变,主动将生涯规划教育前置,在初中学校开设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学校多在高一年级开设生涯规划教育,学生需一边学习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一边进行自主选科,时间上较为紧张,导致学生和家长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内化过程,已经极不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学生自主选科。因此,我们有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主动将生涯规划教育前置,在初二年级或初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前进行人生规划,积极适应自主选科。二是要因势利导,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在初中学校试点自主选科模式。针对新高考,初中学校应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积极开展初中自主选科探索。多样性的课程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自主選科学习。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初中与高中知识得到有效衔接,也有利于初、高中自主选科的顺利过渡。
新高考改革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校应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生涯规划教育前置,在初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并开展自主选科试点,有效衔接初、高中学生的自主选科,增强部分学科的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作者系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地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新疆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