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民间美术”单元知识建构策略
——以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民间工艺品制作”为例

2020-09-15李楠楠

辽宁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属相庄河工艺品

李楠楠

(庄河市第一初级中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被提出,其内容主要包括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关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尹少淳教授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那么,美术教师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下进行传统美术教学呢?笔者在大连初中美术“以课例为载体的单元知识建构探究”活动的牵动下,初步探究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民间美术”单元知识建构策略。

一、利用身边素材,选择导入契机

有效的课堂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大有裨益。关于本课的导入,笔者先后进行了3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调整是在大连市优秀课评选现场,以“北京毛猴”的故事为导入,“北京毛猴”虽然具有代表性,但距离本地学生生活相对遥远。

第二次调整是在录制“一师一优课”过程中,调整为用动画《寄年》片段导入,展现农村小孩过年赶集的所见所闻,但动画片的形式并未明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导入效果差强人意。

第三次导入确定为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关于庄河属相灯的报道,原因有三:其一,庄河属相灯贴近本地学生的生活,是大连地区民间工艺品的优秀代表之一,又不被经常提起,以此导入可以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工艺品;其二,视频播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属相灯,有助于他们主动发现属相灯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也可顺势提出:“你知道这么精美的属相灯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自然导出课题“民间工艺品制作”;其三,属相灯暗含了浓浓的亲情,通过视频中传承人的讲述和教师的引导有助于为本课的情感线索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证明最终的导入方式是恰当的。

二、设置教学环节,助力素养提升

民间工艺品是民族艺术的优秀代表,制作民间工艺品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而是在对民间工艺品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能力培养。因此,笔者在课堂中设置了“认识民间工艺品”这个环节,“认识”可分两个层面。

一是出示全国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种类,在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比如糖人、风筝、风车等属于玩具类;泥人张和凤翔泥塑属于泥塑类,等等。随后,笔者出示实物庄河布老虎,学生将其分类为布艺类。通过引导,学生对民间工艺品的概念和种类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民间美术,了解家乡的民间工艺品。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是教师要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任务,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对家乡的民间工艺品了解得不够深入。基于学情,笔者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哪些工艺品来自家乡大连,并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大连的民间工艺品,有的闻名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兰店王家布老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连核雕、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房店复州皮影和庄河剪纸。”这些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也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笔者把学生学习民间工艺品制作这一课堂任务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可以助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设计探究活动,强化主动学习

“走进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是结构性的学习,“民间工艺品制作”是系统性的学习,是在民间美术欣赏和色彩搭配基础上进行的整合与构建。民间工艺品制作要综合考虑民间工艺品的多种因素——形象寓意、色彩特征及造型特点。因此,笔者设置了“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民间工艺品独特的艺术之美。

活动设计一:抢答环节,要求学生看图片,根据形象的谐音说出民间工艺品的吉祥寓意。活动设计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说说民间工艺品色彩搭配方法。经过之前学习,学生已对民间工艺品的色彩特征有所了解,教师便结合旧知识抛出新问题:“如何搭配才能呈现民间工艺品独特的色彩特征?”本环节,教师出示4种民间工艺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出不同形式民间工艺品的色彩搭配方法,即色彩纯度高、对比强、重调和。

四、巧妙引导对比,加强感受认识

民间工艺品的造型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笔者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出示了不同种类的民间工艺品,试图引导学生从中找到造型的共性,但效果并不理想。后又采用连线题的方式,要求学生为布老虎的五官找到对应的造型方法,学生能找出正确答案,却在后续的操作环节暴露出了问题:学生对民间工艺品造型特征并未获得整体感受。

经反复修改调整,笔者最终确定采用对比方式加强学生的感受认识,出示3张图片:真实的马(图1)、民间工艺品泥塑马(图2)、玉雕马(图3),并提出问题:“比较民间工艺品造型有什么特点?”通过三者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泥塑马夸张的造型特点。笔者继而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匹“白”马还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得出答案:装饰性强。

图1

图2

图3

对比策略的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使学生对民间工艺品的造型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为制作环节打好基础。

五、直观高效指导,解决制作困难

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本环节以庄河属相灯为例进行讲解,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了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实物演示属相灯的做法,二是播放教师课前录制自己制作属相灯的微课。然而,实际操作后发现这两种方法都不理想。最终,笔者采取“教师演示突破难点+属相灯传承人视频示范”的方式。

笔者出示属相灯的造型方法:概括形体、夸张特征、添加细节和装饰纹样。前两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笔者采取实物演示的方式,并在演示过程中不断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比如笔者把动物形体概括成长方体,提问是什么动物,学生回答牛、马、羊等;笔者继续再捏出翘起的角,学生立刻说出答案为牛;笔者又把翘起的角改为下弯的角,学生齐答为羊。随着答案的不同,学生很快就明白在概括形体的基础上如何夸张特征,现场演示的指导方法解决了教学难点。

添加细节和装饰纹样环节更多地涉及了属相灯的传统制作技法。为了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制作方法,笔者事先多次采访属相灯非遗传承人,录制属相灯的制作方法,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有效学习,并引导学生树立“工艺”和“匠人”意识。笔者将指导制作环节拆分为两部分,采用两段式的教学策略突破了各个重难点,学生最终学会了属相灯的制作方法。

六、用心设计作业,体验制作乐趣

属相灯流传久远,形象以十二属相及鱼、蟾蜍为主。元宵节期间,庄河属相灯是当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陈列出来的民间工艺品,要辅以蜡烛在元宵之夜点燃。在庄河地方文化里,一盏灯代表一个人,小小的工艺品蕴含着浓浓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最亲近的人是父母,最宝贵的情感是父爱和母爱,除了爱父母,也应该学会爱自己。因此,笔者设计本课作业是为父母或自己制作一盏属相灯,表达对父母的爱或是对自己的祝福。

属相灯虽属于面塑,但其制作材料也有独特之处,制作材料是黄豆粉加上食用色素活成的面团,俗称豆面泥;制作工具是一把剪刀和几只笔。其实,和豆面泥并不容易,笔者事先也曾考虑过用橡皮泥、太空泥等代替,但会失去属相灯的“传统味道”,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制作体验,笔者坚持以豆面泥为制作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兴奋地揉泥、造型,时而捏、时而搓、时而剪,灵活运用变形、夸张、添加等造型方法。学生的奇思妙想与传统技法相结合、碰撞,造就了一盏盏鲜活、有趣、独特的属相灯:抱着胡萝卜的小兔子、背着金元宝的蛇、咬着铜钱的胖小猪……

七、融入情感教育,感受艺术魅力

民间工艺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表现在寓意、色彩和造型上,还包含着浓浓的情感。因此,笔者选择一条情感线索贯穿课堂始终。导入视频中,非遗传承人陈东柱老师说:“他在制作属相灯的时候,常常想起自己的奶奶。这种想念,不仅仅是因为从奶奶手中传承了属相灯技艺,更是因为一盏属相灯就代表了一个人。”学生认识到属相灯不仅关乎传承,还关乎人情。对于陈老师而言,这个人就是奶奶;对于学生来说,这个人又是谁呢?于是,笔者在作业设置环节,顺其自然地将父母的爱引入其中:“父母的爱是最深沉的、最无私的”,启发学生为父母做一盏属相灯,感恩父母那份默默无言的爱,属相灯就成了学生和父母之间情感的纽带。

在作品评价环节,笔者将庄河元宵节点灯的习俗带入课堂。烛光摇曳中,笔者讲述自己朋友和其父亲关于属相灯的往事,鼓励学生表达对父母的爱。当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和父母的故事时,情感教育就落实了。除了对父母的爱,属相灯里还蕴含着乡情和乡愁,笔者以“游子”的身份讲述自己与属相灯的情结,由此联想到数百年前的浩荡迁徙:“冰途千里雪缀风,烛光遥映闯关东”,属相灯的传承,也体现的对故土的依恋,它不仅仅是一盏小灯,更是乡情、乡愁的浓缩。

通过以上七个策略,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中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保护、传承民间工艺品,并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属相庄河工艺品
艺术工艺品欣赏
祝贺与期待
全国首家“海上盒马村”落户庄河
老鼠得了第一名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特别的属相
我的属相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