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成素对创伤性凝血指标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2020-09-15杨婧一
杨婧一,陈 彧
1.陕西健康医疗集团有限公司金堆城医院检验科,陕西渭南 714102;2.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陕西延安 716000
创伤性损伤在临床越来越多见,车祸、高空坠落、暴力、跌倒伤等都会引起创伤性损伤。临床上患者大量出血不仅使抢救工作更加困难、患者的病情加剧,还可能导致患者大量失血而发生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给患者造成生命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因此,有效止血对创伤性患者的抢救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小板生成素在创伤性修复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能够作为血小板生长调节因子促进血小板造血,还能够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的生长[2]。因此,本研究观察患者急性创伤时血清中血小板生成素对创伤性凝血指标及血栓形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陕西健康医疗集团有限公司金堆城医院收治的创伤性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4~53岁,平均(37.01±12.89)岁;手腕部创伤6例,足部创伤11例,前臂及上臂损伤14例,大腿及小腿创伤14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3~52岁,平均(36.31±12.42)岁;手腕部创伤5例,足部创伤12例,前臂及上臂损伤15例,大腿及小腿创伤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并及时补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皮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49,每支15 000 U/mL),每次15 000 U,1 次/天,每个疗程14 d,当血小板计数升高至大于50×109/L时,则停止用药。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1、4、8、12、24 h后抽取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胞悬浮液、血浆的输入量及多巴胺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形成率、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PT、APTT、FIB水平比较 用药前两组患者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PT、APTT均有不同程度缩短,FIB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且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凝血指标PT、ATPP、FIB水平比较
2.2两组患者输血量、多巴胺用量及多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悬浮液、血浆的输入量及多巴胺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多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输血量、多巴胺用量及多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
2.3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及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8.8%,感染发生率为11.1%;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4.4%,感染发生率为24.4%;两组血栓和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5.5±5.3)d,住院费用为(12 521.1±1 110.3)元;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8.5±6.9)d,住院费用为(22 942.9±1 363.9)元;观察组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创伤及严重创伤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有研究认为,到2022年,每年因交通事故失去生命的人数将超过1 000万[3]。这类患者最常见的致死因素是创伤后大量出血。患者大量出血不仅给治疗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但事实上,患者往往还受到创伤以外的影响,很多创伤后的患者可能还处于应激状态,其本身的凝血功能也会发生严重的障碍,而这一障碍也加重了创伤性患者的出血[4],从而导致患者创伤后多器官衰竭,病死率较高。目前,研究者认为可能导致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因素包括创伤严重程度、体温过低、血液稀释、低收缩压等[5-7]。有研究表明,创伤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其输血量、感染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病率等均高于不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8]。因此,创伤后出血患者需要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
血小板生成素又称为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能够促进巨核细胞的分化成熟,诱导造血祖细胞动员进入外周循环,在调节血小板生成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9-10]。有学者利用5年时间对5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治疗组血小板生成素,结果显示,治疗组血小板植入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提前,表明血小板生成素能够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恢复,且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11]。因此,笔者的研究团队考虑利用血小板生成素来促进创伤性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各时间点的PT、APTT均短于对照组,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使用血小板生成素确实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缩短PT、APTT,提高患者血液中FIB水平,帮助患者恢复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量。在用药后,观察组的红细胞悬浮液、血浆的输入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失血量的下降也使多巴胺的用量下降,观察组多巴胺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凝血机制,有助于保护患者的脏器功能,降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降低病死率。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说明血小板生成素能够通过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帮助患者度过严重出血危险期,进而帮助患者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目前,血小板生成素主要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在创伤性患者中的应用较少,因此,血小板生成素应用的安全性也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观察的部分[12-13]。在目前的研究中,通过静脉注射人重组血小板生成素能够有效减轻化疗造成的血小板减少,且不会诱导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认为人重组血小板生成素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14-15]。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血栓及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生成素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血小板生成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帮助患者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且安全性较好,对创伤性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