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0-09-15江荣雷马世龙阿吉木库尔班
江荣雷,马世龙,阿吉木·库尔班,秦 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1.神经外科ICU;2.神经外一科,新疆喀什 844000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1],且发病趋向年轻化。因此,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把握的研究极为必要。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开颅手术治疗中,早期手术对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如血压稳定、清醒时间及认知功能、肢体肌力恢复均有益处。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指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形成30 min至6 h内进行手术干预,在脑组织周围出现变形、水肿前对患者实施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具有创伤小,安全性更高,后期颅骨修补费用低等优点[2]。本文旨在对比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与早期大骨窗开颅手术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区别,观察预后,进一步明确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1~87岁,平均(69.45±0.24)岁。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50~88岁,平均(69.37±0.59)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禁忌证:(1)血肿不稳定甚至活动性出血者;(2)有颅内压明显增高症状患者;(3)脑疝等需要去骨瓣减压的患者。纳入标准:(1)高血压脑出血,幕上脑实质出血量为30~60 mL者;(2)高血压脑出血形成时间均为30 min至6 h者;(3)认可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严重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早期(发病6~24 h,骨瓣>10 cm×12 cm)大骨窗开颅手术。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后手术。将头皮切开,行开骨窗操作,将骨瓣移除后,逐层切开至血肿暴露出来,在显微镜直视下清除血肿,留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切口,常规消毒。
1.2.2观察组 行超早期(发病30 min至6 h)小骨窗开颅手术。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后手术。根据血肿位置不同,可实施两种手术方式:(1)将外侧裂颅骨投影线前部作为手术中心,以弧形角度切开头皮,切开的长度为6~8 cm,骨窗大小控制在3 cm×3 cm左右。将侧裂后肢分开后,见岛叶皮层,电凝切开皮层后止血,借助吸引器将血肿清除、出血点电凝止血,缝合硬脑膜,将骨瓣复位,留置引流管后缝合切口。(2)在距离血肿最近处作皮肤直切口,长度为5~7 cm,在颅骨钻孔,并将其扩大成直径为3 cm的骨窗,剪开硬膜后在显微镜直视下切开脑皮质,脑皮层切口长度为2 cm左右,进入血肿腔内清除血肿。
1.3观察指标 两组观察的时间段分别为手术前、手术后1 h。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其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记录参数结果并分析。并发症指标包括感染、电解质紊乱、肾衰竭、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显效:血流动力学正常,无电解质紊乱、肾衰竭等并发症;有效:血流动力学基本正常,电解质紊乱、肾衰竭等并发症少且轻;无效:血流动力学异常,电解质紊乱、肾衰竭等并发症多且严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2.2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电解质紊乱、1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感染、4例电解质紊乱、1例肾衰竭、3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8%,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流行病学显示,该病发病率为10.5%,多以老年人群为主,且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3-5]。通常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在小动脉病理性变化的影响下,动脉管壁上多会出现玻璃或是纤维样性出血、坏死等,削弱血管壁的强度,从而在情绪过于激动的情况下,血压剧烈升高,最终导致脑血管破裂,形成高血压脑出血。分析其原因,血压增高是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的根本性诱因[6-7]。目前,临床中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显著。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8-9]。现阶段常用的手术治疗为早期大骨窗开颅手术,但在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下,此种手术治疗效果受到局限[10-11]。有研究指出,将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应用到临床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治疗中,可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12-13]。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分析了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价值[1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更明显,提示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为维持患者血压稳定奠定基础,其中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后效果更优。血流动力学主要是分析血液与血管的流动与变形情况,通过血液、血浆的黏稠度,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脑出血后,血流动力学存在异常,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颅内血肿得到清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颅内压,促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逐渐趋于正常值。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多会在手术器械、手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对控制术后并发症极为重要。早期大骨窗开颅手术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对患者身体损伤较大,容易造成患者的脑损伤,从而引起并发症。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主要是在治疗期间采取平稳降压的方式,在血压得到控制的基础上,实施小骨窗手术治疗。而小骨窗手术治疗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较高。因此,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取得的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更小,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YUE等[15]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可促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逐渐恢复正常,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