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封闭管理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2020-09-15杨文双王志仁张小璐王永前杨甫德
杨文双 王志仁 张小璐 崔 健 王永前 张 蒙 杨甫德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市陆续发生,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COVID-19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有效诊治方案[1,2]。全国COVID-19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态势发展,而全球疫情有进一步蔓延趋势。2月28日,COVID-19全球风险等级被提高到最高级“非常高”[3]。精神障碍患者是疫情防控工作中重点关注和防护的人群[2],患者长期住院,身体素质差,自我防护意识差,精神卫生机构空间封闭,通风不良,病患聚集,发生COVID-19感染,后果非常严重。辽宁省某精神卫生机构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制定严密防控措施,采取全院医护人员封闭管理方案抗击COVID-19疫情。医护人员充分发挥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入到防控疫情工作中。封闭管理能有效切断COVID-19传播途径,降低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感染风险,与此同时,封闭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及心理状况也需要关注。本研究目的是了解COVID-19流行期间封闭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情绪及睡眠状况,为进行医护人员心理疏导及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0年2月23~26日对COVID-19疫情低风险区的大连市及丹东市两所精神卫生机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星”网络调查,大连市精神卫生机构采取封闭管理,作为研究组,研究组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后,不能离开医院,医院提供食宿及生活必需品。丹东市精神卫生机构未实施封闭式管理,作为对照组。为保障问卷质量,每个IP地址只能注册和回答一次。收集242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3份,获得研究组99份和对照组130份,合计22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4.6%。所有调查对象对问卷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填写,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情绪障碍和睡眠障碍对象。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制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COVID-19关注程度、疫情信息浏览时间、COVID-19疾病了解程度、对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态度等。问卷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不涉及姓名及其他隐私信息。
1.2.2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 量表分为9个条目,每条目分4个选项,“完全不会”“好几天”“超过一周”“几乎每天”对应分值为0~3分,总分为27分,分数越高代表抑郁可能性越大。1~4分为正常,5~9分为轻度抑郁,10~14分为中度抑郁,15~19分为中重度抑郁,20~27分为重度抑郁[4]。
1.2.3 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 量表分为7个条目 ,每条目分4个选项,“完全不会”“其中有几天”“一半以上的天数”“几乎每天”对应分值为0~3分,总分21分,分值越高焦虑状态越明显。5分、10分、15分别对应代表 “轻度 ”“中度 ”“重度”焦虑程度分界值[5]。
1.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量表由7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0~4分,总分28分。分值越高提示失眠严重程度越重,轻度为8~14分,中度为14~21分,重度为分值>21分[6]。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xcel和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非正态化的连续变量使用中位数(上四分位,下四分位)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229名医护人员,其中男47 名(20.5%),女182名(79.5%);30岁以下127名(55.5%),31~40岁62名(27.1%),41~50岁28名(12.2%),50岁以上12名(5.2%);未婚95名(41.5%),已婚129名(56.3%),离异5名(2.2%);专科及以下 60名(26.2%),本科及以上169名(73.8%);医生90名(39.3%),护士139名(60.7%)。见表1。
表1 医护人员人口学变量[n(%)]
2.2 医护人员抑郁、焦虑、失眠症状 研究组抑郁、焦虑、失眠症状检出率为42.5%、38.4%、41.4%,对照组为26.1%、13.1%、20.8%。两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失眠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医护人员抑郁、焦虑、失眠症状检出情况[n(%)]
表3 医护人员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失眠症状差异[中位数(上四分位,下四分位)]
2.3 医护人员对疫情关注程度及对疫情发展态度 两组对COVID-19发展趋势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医护人员对COVID-19关注情况[n(%)]
3 讨论
COVID-19与SARS同属冠状病毒,临床特征不同。COVID-19起源至今尚未明确,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各类人群普遍易感,截至3月1日国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 026例,死亡2 912例,无论是确诊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远超2003年SARS[7,8]。自疫情发生以来,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诊断治疗措施。在不断更新COVID-19诊疗方案同时,卫生健康委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对COVID-19确诊患者、隔离观察人员、医护人员及普通民众给予针对性指导[9,10]。
近期Huang Y等[11]研究显示COVID-19流行期间民众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8.1%、34.0%。本研究中对照组医护人员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6.1%、13.1%。产生本研究焦虑症状发生率低,抑郁症状发生率高的原因可能为,数据采集时COVID-19疫情趋于控制,防控网络建立,防控措施有效实施,每日新增确诊患者数量逐渐下降,治愈人数逐渐增加,以及医护人员对COVID-19认知程度提高,这些因素有助于焦虑症状减轻;医护人员除日常患者救治外还要参与COVID-19防控工作,工作总量和压力增加,日常生活受到疫情影响,所以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增加。本研究对照组医护人员失眠症状检出率20.8%与Huang Y等[11]研究结果23.6%相近,COVID-19流行期间民众活动范围缩小,活动量减少,心情压抑、焦虑、恐惧,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在突发应激事件时,更需要关注睡眠问题,良好的睡眠能增强免疫力,也对焦虑、抑郁情绪缓解有帮助。
COVID-19流行期间国内外均有精神卫生机构聚集感染报道,暴发集中感染原因推测为精神科病室封闭、患者聚集且没有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封闭管理是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切断COVID-19外源性输入途径,降低医护人员及精神病患者感染风险,缓解恐慌情绪。封闭管理也容易使医护人员产生情绪问题,结果显示研究组抑郁、焦虑、失眠症状检出率为42.5%、38.4%、4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封闭管理期间医护人员物质生活无法得到充足保障,衣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被打乱,缺乏个人空间,活动范围受限,缺少家人陪伴,无法履行家庭职责,社会活动和社会支持减少,封闭环境也缺少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舒缓压力。推测这些因素会使医护人员抑郁、焦虑及失眠水平升高[12]。
两组医护人员对疫情发展趋势态度存在差异。研究组医护人员对疫情发展趋势持悲观和中性态度比率高,持积极态度比率低。封闭或隔离状态下悲观、恐惧、无聊情绪是常见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使医护人员对疫情发展趋势产生更多消极态度,消极的态度不利于抑郁和焦虑情绪缓解。在关注医护人员情绪问题同时,也需对负性认知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封闭管理期间医护人员情绪、睡眠受到了影响,应有针对性进行干预。医疗单位应该为医护人员提供充足生活保障,合理设置封闭工作时间,适当轮休。医护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调试:(1)要做到生活正常化、稳定化,饮食及睡眠要有保障。(2)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浏览疫情相关信息,从正规途径获取疫情信息,浏览时间不宜过长。(3)要学会一些情绪调节方法,接纳自己情绪,尽快调整情绪,腹式呼吸放松法,可以缓解紧张焦虑情绪。(4)在工作之余,要积极的进行运动,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仰卧起坐等,运动既提高身体机能,又可以减压,改善情绪。(5)通过可能的途径,定期与家人和朋友沟通交流,获得家人的理解支持,增加家庭的和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