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分析
2020-09-15杨再超陈建田进财乔炜赵存赛海恒光郭龙通讯作者
杨再超 陈建 田进财 乔炜 赵存赛 海恒光 郭龙(通讯作者)
(1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04)
(2 银川国龙医院脊柱外科 宁夏 银川 750004)
临床上造成患者寰枢椎脱位有多种因素,其中创伤、先天性畸形、炎症和肿瘤等是较为常见的因素[1,2]。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2 例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 年1 月—2019 年1 月期间脊柱外科收治的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患者22 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治疗方式,分析所有患者的相关病案情况。患者中女性9 例,男性13 例,年龄45 ~68 岁,平均年龄56.47±5.34 岁。研究选择的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已知情,并自愿纳入治疗中,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后协助患者取俯卧位,使用3kg颅骨牵引并固定头部,保持颈椎适度前屈位。沿患者枕后隆突至C3 棘突颈后正中部位进行切口,切口长约为8cm,使枕骨、C1 后弓以及C2 侧块得到充分暴露,切口完成后,寰椎应用Resnick 技术[3]置入椎弓根螺钉,寰椎后弓上下缘和枢椎峡部中央的正上方的中央交叉点为进针点,垂直冠状面后进针时内斜约10°,向头侧上倾斜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选取患者枢椎侧块内上象限中点,充分暴露患者枢椎椎弓根的上缘和内缘,将螺钉直视下内斜20°~25°、上斜25°~30°拧入。若患者在术前经影像学诊断显示枢椎椎弓根或者枢椎椎动脉出现变异且不能置人椎弓根螺钉时,可选取枢椎椎板螺钉进行固定处理。置入预弯的连接棒后,采用提拉等方式进一步复位,拧紧螺帽,在C型臂透视下,仔细观察复位情况。制作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植骨床,选择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进行植骨。完成后进行负压引流处理,并逐层严密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通过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 个月JOA 评分、VAS 评分情况对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 ~36 个月,平均(20.75±2.52)个月,对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JOA 评分、VAS 评分进行分析对比,患者在术前VAS 评分为(5.72±1.54)分,术后6 个月VAS 评分为(2.28±0.57)分,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患者在术前JOA 评分为(12.37±2.26)分,术后6 个月JOA 评分为(15.69±2.34)分,术后6 个月的JOA 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X 线和CT 影像学检查,22 例患者均获解剖复位,寰枢椎均获得可靠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见表1。
表1 22 例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JOA 评分、VAS 评分比较(±s,分)
表1 22 例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JOA 评分、VAS 评分比较(±s,分)
时间 例数 VAS 评分 JOA 评分术后6 个月 22 2.28±0.57 15.69±2.34术前 22 5.72±1.54 12.37±2.26 t-9.826 4.787 P-0.001 0.00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多发慢性全身性病症之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到一定程度可累及颈椎[4-6]。根据相关研究认为患者发生寰枢椎不稳、枕颈部疼痛和持续性神经损伤等是手术的适应证[7]。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治疗,患者在手术后寰枢椎均获解剖复位,且均未再出现脱位情况。患者术后颈项部疼痛明显减轻。该术式可通过钉棒对患者的寰枢椎进行提拉复位,可为寰枢椎提供良好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8]。手术过程中可结合患者不同的影像学诊断结果,采取差异化的螺钉固定方案进行寰枢椎固定处理,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预后[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在此研究中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值得将其应用到临床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