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

2020-09-13惠言戚晨旭杨凌霄王海动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

惠言 戚晨旭 杨凌霄 王海动

摘要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智力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家庭、学校在重视成绩的同时,容易忽略其身心健康问题。这有可能加重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其学业成绩,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去城市求学。农村学生不习惯城市生活的环境及城市高中的教育模式,可能会产生思想困惑及心理矛盾。而对于城镇高中生而言,家庭生活条件的提高,接触新媒体信息的宽泛,会造成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关键词:高中学生;农村生源;  城市生源;  心理健康

分类号:G448

心理健康问题是我国教育界、卫生界着重关注的问题。国家中宣部和卫生计生委等联合印发文件,该文件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并且要着重关注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以“高校”及“心理健康”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从2010年至2019年11月,相关论文为16268篇;以“高中”及“心理健康”为主题检索,相关论文为2406篇。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高等教育阶段要远多于基础教育阶段。以“高中生心理健康”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2011年到2019年11月,相关论文为820篇,是2000年到2010年相关论文的2.2倍。可见,近十年来,我国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不断发展、进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農村学生来到城市求学。在各类城市学校中,农村生源学生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城市生活环境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差距较大,容易使其产生思想困惑及心理矛盾。对于城镇生源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接触新媒体信息的宽泛,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形成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能否及时解决,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

1.心理健康问题的定义及归类

194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之后,世界卫生组织还进一步确定了健康的10个标志[1],其中包含:精力充沛、从容不迫、乐观处事、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较快适应环境等。陈家麟等学者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出6条心理健康的表现[2]。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所有的观点都想揭示心理健康的特点。卡普兰曾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混合的领域;有学者试图定义,但难以给出精确的定义[3]。结合前人的观点,我们归纳出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学习和人际交往带来的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复杂的以担心、紧张为特点的情绪状态。中学生的焦虑主要包括学习焦虑和人际焦虑。学习焦虑主要包括担忧教师的否定、考试成绩、教师提问等。学习焦虑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反应,可能会影响中学生学业成绩及其素质培养。人际焦虑主要表现在学生与教师、同学以及父母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处于担心或忧愁的状态。有这种行为的学生害怕跟人接触,自我意识强,人际关系弱,不善于跟同学、教师以及父母之间沟通,害怕得到家长及教师的否定。

1.2高度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信心高度不足,做事情瞻前顾后,不相信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优点、特长,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比别人低一等;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办事无主见,喜欢随声附和。高中阶段是自卑的高发期。高中生由于某些原因,过低评价自己的智商、能力等。中学生心理尚处于发展不成熟的阶段,自我否定会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1.3孤僻心理

主要表现为他们喜欢独处,不愿与他人接触,尤其不愿意与比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好或者是学习好的同学相接触,沉默寡言、苦闷,甚至会出现某些古怪的行为或言论。他们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顾影自怜,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但同时又抱怨别人不与自己接触和交流,不接纳自己。

1.4抑郁心理

主要表现为学生情绪低落,神经过敏,意志消沉等;常常内疚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对集体的活动不感兴趣,体验不到快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处事常常过分小心,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不能专心致志的学习;看待事物比较消极,甚至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1.5挫折心理

挫折能给中学生带来抑郁、苦闷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学生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为学业担忧,为感情烦恼,对社交恐惧,继而产生挫折心理。中学生的个性心理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比较片面,自尊心与求胜欲强,理想浪漫,容易固执,世界观不完善,最终可能促使其产生了挫折心理。

2.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往往会影响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会导致其患抑郁等精神疾病[4]。近年来,各类期刊的多篇文章都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且在多篇文献中阐述了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王雁[5]等人调查了该市初一到高三学生的心理现状,心理健康的占77.84%,出现心理问题的占17.67%。在心理健康问题的10项测量指标中,中学生出现自责情绪比较多,其次是对人的焦虑问题。并且该调查结果还显示出,在对人焦虑和自责这两个方面,女性出现问题的概率都显著高于男性。他认为可能与女性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关。 崔宁[6]等人调查了该校126名中学生,结果显示:15%的中学生存在焦虑问题,且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女性在人际关系、日常学习、身体症状等方面的表现比男性差。姚立新[7]等人用临床症状自评表调查了10000人,发现16.29%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方面问题较多,在躯体化和恐惧两个方面表现较佳。但与其他调查结果所不同的是,该调查结果认为男性的各方面表现不如女性,即男性心理健康问题较女生严重。在应对挫折方面,40.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伍颖华[8]等人随机抽样调查台州市的高中生,根据王极盛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占据前3位的分别为学习压力感(48.52%) 、强迫症状(46.68%)和情绪不稳定( 46.48%),女性在抑郁和焦虑方面的问题较男性严重,值得重视。

国外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多。据加拿大和日本研究表明,15%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男生问题高于女生,城市生源学生心理问题高于农村学生,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问题等方面。但是,有些研究还表明,农村生源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于城市生源。周海谦[9]和齐玉龙[10]的研究都表明,农村生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农村生源作为高中生的一个重要组成群体,由于其自己经济及物质条件缺乏,导致青少年自身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较大,出现焦虑、忧郁,学业出现问题等。与城市生源相比较,农村生源的中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变化更值得我们关注。

3.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语言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刘文敬[11]等人在研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中发现,父母双方存在肢体冲突或者和孩子出现冲突时,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业水平下降、情绪低落等问题[12]。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父母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再加上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忽略了与孩子沟通,轻视孩子人格的塑造,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理疾病[13]。若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比较封闭,参加的活动较少,眼界较狭窄,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的情感表达,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14]。

3.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另一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很多学校为了使学生有好的分数,往往采取题海战术,压榨学生正常的课外活动时间,无意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长期处于精神紧张、身体超负荷的状态,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教师的言谈举止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中学生正是处于心理敏感时期。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学生,比较在意老师的评价及看法。如果学生遭到教师的消极对待,不理解,不支持,或者遭到本班同学的冷淡等,就可能产生敌对、抑郁等消极的心理。

3.3社会因素

当代的高中生正是处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周围的环境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正负效应的影响。教育设施设备分配不均、农村和城市贫富的差距等因素,都会给中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之出现心理不平衡,甚至焦虑、叛逆等心理问题[15]。就业环境也是近年来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就业难的现实,对农村生源的学生冲击比较大,农村生源的中学生想通过学习摆脱贫穷,一旦学业成绩不理想,其负面情绪就会显著增加。长此以往,他们可能出现考试紧张,严重者会出现如身体颤抖、腹泻、头痛等症状[16]。家长在社会竞争的大背景下为孩子谋划好前程,盲目地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走下去,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疲倦,孩子甚至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3.4学生自身的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男生的青春发育期比同龄的女生晚一到两年。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度也随之增加。此时,心理的发展速度若跟不上生理的变化,这种不同步的发展会导致学生无法排解内心的冲突,由此增加了许多心理焦虑、困惑。很多研究表明[17],男生在恐怖和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女生少。部分学生还可能因为自身的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等因素而引发其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平时比较自卑,过度地关注自身的外貌、身材等,缺少真挚的倾诉对象,不良情绪长时间在内心压抑,无法排解。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对于高中生的心理研究起步较晚,学校和家长的心理学知识匮乏,以致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调节生活和学习压力,可能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培养其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建立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2]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大均等.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Vigo L,Ilzarbe D,Baeza I,et al.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J].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18.doi:10.1007/s00787-018-1236-7

[5]王雁,秦金环,王建华. 天津师大学报[J].1995.

[6]崔宁.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统计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5.

[7]姚立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调研与分析.

[8]伍颖华,梁侨任,曲亚斌,余大年.台山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18,44.

[9]周海谦,农村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许昌师专学报,2002,21(5):37-38.

[10]齐玉龙.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4):333-334.

[11]刘文敬,尤美娜,张芳,程文红,肖泽萍.上海市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 (9).

[12]林惜君,刘可,何穗智.广东省贫困地区部分留守儿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3):295-297.

[13]井丽娟.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和建议[J].特别关注, 1671-2684(2019)11-0051-03.

[14]张华玲,戴丽,葛明.贵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1001-0580(2007)11-1328-02.

[15]孙士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教育探索,2006,10:117-118.

[16]李靖炳.高中生心理障碍的特点及成因[J].河南教育,2005-10-2(23).

[17]陈晓燕. 昆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D].1999.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
如何利用“共享式学习”有效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