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卵巢卵黄囊瘤1例

2020-09-13杜世华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性包块附件

李 涛,桑 琳,杜世华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安徽 合肥 230000)

卵巢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称内胚窦瘤,属于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是原发生殖细胞肿瘤中的一种,是由于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恶变引起,恶性程度高,临床上罕见,发病年龄多较轻,一般在18~30岁之间,多发生于儿童及年轻女性,约占卵巢恶性肿瘤1%。通常以单侧卵巢受累最常见,术前诊断较困难,多数是术中发现或术后病理报告。现报道1例卵巢卵黄囊瘤病例。结合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减少漏诊或误诊。

1 病例资料

患者24岁,已婚未育,系“体检发现盆腔包块20天”于2019年5月31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7~8/30d,量中,痛经(+),0-0-0-0,LMP:2019-05-16。20d前患者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盆腔包块,一直未予重视。2019-05-28至黄山首康医院就诊,彩超示:子宫内膜回声欠均,宫颈纳囊,盆腔左侧范围约107mm×88mm囊实性混合性回声团,界清,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盆腔积液。肿瘤五项检查示:AFP大于1000ug/L。现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门诊,拟“盆腔包块性质待查”收入院。病程中,患者无腹痛,无心慌、胸闷,无肛门坠胀感,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畅;宫颈:肥大,光滑;宫体:前位,正常大小;附件:左附件区可触及一直径约10cm的包块,活动度尚可,压痛(+),右附件区未及异常。入院诊断:盆腔包块:左卵巢肿瘤?。

入院后2019-06-01肿瘤标志物检查示:CA199 8.30U/mL,CA125 13.9U/m,AFP 25345.00ng/mL,CEA 5.94ng/m。2019-06-02阴道彩超示:盆腔囊实性包块,来源于左卵巢可能(盆腔内、子宫后方偏左侧显示大小为104mm×100mm×62mm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内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CDFI: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信号,低回声区内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如图1)。外院盆腔CT平扫+增强(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示:左侧附件区占位,考虑恶性病变,建议查找病原学依据(左侧附件区见大小10.3cm×6.5cm囊实性占位,密度不均匀,实性部分CT值30HU,增强后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83HU,静脉期持续不均匀强化,CT值约92HU,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子宫及右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腹腔内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盆腔见少量液体密度影)。于2019-06-05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腔无粘连与腹水,子宫前位,饱满,右附件外观正常,左侧输卵管外观正常,左侧卵巢囊性增大约10cm×8cm×7cm大小,表面光滑,可见迂曲血管,探查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无肿大,盆腔腹膜、肝脏、大网膜均未见明显转移灶,遂行左附件切除术,术中剖视左卵巢囊性包块,呈灰红色,包块内充血明显,内可见多囊样改变,可见出血坏死区。切除组织经家属过目后送术中冰冻示:左卵巢内胚窦瘤。再次与家属沟通,鉴于患者年轻,尚未生育,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遂行大网膜切除+左侧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前后反折腹膜活检术。术后恢复好,术后病理示:(1)(左侧)卵巢卵黄囊瘤(肿块大小约12.5cm×11.0cm×7.9cm)。免疫组化(XHHC19368):CK(+)、AFP(+)、Glypican-3(部分+)、EMA(+)、CK7(-)、CD117(部分+)、CD30(-)、ER(-)、PR(-)、Ki-67(+,约80%)。(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29枚及左盆腔淋巴结17枚,镜检均未见肿瘤转移。前反折腹膜及后反折腹膜镜检未见肿瘤转移。大网膜镜检未见明显肿瘤成分。(3)腹腔冲洗液镜检未见明确肿瘤细胞。(4)左侧输卵管管壁血管充血。术后诊断:左卵巢内胚窦瘤ⅠA期,术后7d后予以化疗方案为BEP(依托泊苷+顺铂+博来霉素),共化疗3个周期,化疗前患者肺功能均正常,于化疗第一个疗程后AFP降至正常水平。目前仍在密切随访中。

图1 经阴道盆腔彩色超声检查

HE染色(×10) HE染色(×100)图2 左卵巢组织HE染色

2 相关文献复习

2.1 临床特点和诊断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称内胚窦瘤,属于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是原发生殖细胞肿瘤中的一种,是由于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恶变引起,恶性程度高,临床上罕见,发病年龄多较轻,一般在18~30岁之间,多发生于儿童及年轻女性,约占卵巢恶性肿瘤1%。通常以单侧卵巢受累最常见,其中以右侧卵巢为主,多见圆形或卵圆形,体积较大,直径在15~18cm[1]。表面常光滑,易发生坏死、出血、扭转等,发现时约50%以上已发生转移。转移途径主要是直接浸润和种植转移,常出现血性腹水,可向盆腹腔、大网膜、肠管表面等转移。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临床常以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形成腹水后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至门诊就诊,以内分泌症状及性器官异常就诊的患者少见。

卵黄囊瘤可以合成分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术前AFP可显著升高,可达14000~200000ng/mL,术后AFP可在一周内可降至正常水平,当肿瘤出现复发情况下,AFP水平可出现明显升高,故术前、术后和化疗前后AFP水平可作为诊疗、预测预后的监测指标。术前确诊较困难,无特征影像学改变,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以实性为主的不均质的囊实性肿块,或实性肿块伴坏死区,囊性肿块少见,囊实性和实性肿块共占全部肿瘤的92.31%。

本例患者年龄较轻,为体检发现盆腔包块症状就诊,术前血AFP水平较高,术前彩超检查提示盆腔囊实性包块,与卵黄囊瘤的临床特征基本相符。案例中患者术前AFP 25345.00ng/mL,术后检测明显下降,化疗1个周期后下降至正常水平,充分证明AFP是非常灵敏的检测指标。

2.2 卵巢卵黄囊瘤的处理依据临床特征以及发病人群的特殊性,目前对卵黄囊瘤的治疗多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个体化治疗,在根据患者年龄、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等情况,除考虑最大程度使生存率提高以外,还应该尽可能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原则上应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一致。卵巢癌的全面分期手术是早期卵巢癌患者手术方式,范围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卵巢癌的全面分期手术包括:单附件切除(或对侧卵巢肿瘤剥除)+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有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卵黄囊瘤患者来说,与根治性手术相比,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一样有效[2]。广泛建议育龄期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但在治疗这种疾病的过程中仍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如:网膜切除可能对临床阶段Ⅰ期、Ⅱ期患者治疗没有意义[3]。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对化疗敏感,普遍建议采用PEB(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 或EP(卡铂、依托泊苷)方案。5年的生存率较高。有文献报道[4],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卵黄囊瘤患者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75%、30%、25%。有研究表明[5],在原发于卵巢的卵黄囊瘤,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明显优于不包含铂类的化疗方案。据研究,接受化疗后可能出现停经,存在不孕的风险,多数患者仍可维持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

本例患者年龄较轻,尚未完成生育,遂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术后化疗方案为BEP(依托泊苷+顺铂+博来霉素),共化疗3个周期,化疗前患者肺功能均正常,于化疗第一个疗程后AFP降至正常水平。患者化疗期间未出现停经等反应。

综上所述,卵巢卵黄囊瘤发病年龄多较轻,通常以单侧卵巢受累最常见,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临床常以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形成腹水后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为主,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以实性为主的不均质的囊实性肿块,或实性肿块伴坏死区为主。术前、术后和化疗前后AFP水平可作为诊疗、预测预后的监测指标。该肿瘤对化疗敏感,治疗多采用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的个体化治疗,预后良好。

猜你喜欢

实性包块附件
多发肿瘤样钙盐沉着症复发1例
超声造影在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指导活检决策中的价值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胰腺实性-假乳头瘤超声误诊一例分析
CT用于良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诊断中的特征分析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德国军队使用的手枪套及其附件
香油消肿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