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感恩文化”建设分析
2020-09-12罗逸浩骆怡君
罗逸浩 骆怡君
摘要:感恩教育是“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以情传情的情感教育和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它是社会人须具备的文化素养,更是引领大学生们身心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感恩文化”设计,构建大学生感恩的概念,树立在得到他人给予时应该感恩的价值认知;从多维度上认识感恩的价值,明晰感恩对象,怀抱感恩之心;使用恰当的感恩方式进行报答,或主动给予他人恩惠,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全面的“感恩”文化素养。
关键词:感恩文化;案例
感恩,是一种文化,一种道德准则,是做人的修养。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立德树人”是我们学生工作的根本任务,将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领域探索,对当代大学生立德修身、心理健康、价值观树立有重要意义。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是情感体验中重要的一环,是道德观形成的基础。从个体来看,“感恩”是增强自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形成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
1.拟解决的问题
感恩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道德标准,是社会和谐发展、稳定进步的重要精神驱动力量之一。感恩教育是“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以情傳情的情感教育和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它是社会人须具备的文化素养,更是引领大学生们身心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几乎接受着最良好的文化、道德熏陶和培养,整体意识是正面向上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感恩意识的淡化和缺失似愈发成为社会性的问题。如对于家庭,大家更愿意牺牲陪伴亲人的时间去投入到社会交际;对于校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上课、出席活动成为获得好成绩的任务,毕业离校后母校也仅是一张求职的名片…对于如何推进大学生建立“感恩”意识,明确“感恩”途径,形成氛围浓厚的感恩文化,如何让大学生真正地心系祖国、孝顺父母、尊师爱友,作为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更加强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会“感恩”地文化素养。
2.方法设计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离不开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学院结合学校文化的特色资源和现实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针对感恩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做了许多相关工作。学院立足于温情教育、感恩关怀的情感点,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去推动感恩文化建设,打造感恩主题的景观格调,营造集体感恩的氛围,实现感恩文化的传承。紧紧围绕“校园感恩文化培养”这一主题,学院在毕业季举办了包括优秀毕业生交流讲座、设立毕业寄语墙、栽种毕业生捐赠树苗等系列活动,以下就这一案例进行详细介绍。
3.活动过程
适逢校庆60周年也是我院院庆60周年之际,学院举行了“挥别母校,难说再见”毕业生座谈会。座谈会首先由毕业生代表,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特等奖优秀博士毕业生、优秀硕士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几位毕业生分别从党建、科研、研究生会、体育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分享自己在校期间的心路历程,提醒在座同学要对学习科研积极主动、刻苦踏实,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参加科技竞赛活动。
学生们在照片墙上用照片摆出“广工我爱你”的字样,等待毕业生的认领。毕业生来领取毕业证书的时候,他们将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上对学院、学校的寄语,换取属于自己的那张回忆,并将明信片重新钉回照片墙上。最后,毕业生对学院的感恩也将组成一组新的“广工我爱你”。
毕业角照片墙的设立让学院对“感恩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实践相统一,改变了教育传输的单向性,学院与毕业生之间双向表达了期许与感恩,突出了校园感恩文化的色调;同样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感恩的意识、注重感恩情绪的表达的体现。
除了树立感恩意识,注意感恩情绪的表达,“感恩文化”的建设也要培养学生会采取感恩行为,学会报恩;进行感恩传递,学会施恩。同样也是在适逢学校、学院建立60周年之际,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自动化学院18届研究生毕业生为母校捐种一棵了树苗。
大树枝繁叶茂象征繁荣鼎盛,树根粗壮扎根于土壤象征踏实稳重,寓意着学院作为一棵大树为学生们遮风挡雨,学生们在学院的平台上努力学习,潜心钻研,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毕业生为母校捐赠树苗也寓意着毕业生希望走上社会后,如这棵树苗般以学校曾经的哺育茁壮成长,有一天也能成为可以让学院依靠的大树。
4.经验反思
开展感恩教育,对象除了毕业生,可以拓展到全院师生,针对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通过更多层面的、更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现有案例上进行拓展,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去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加强感恩意识的树立,使学生除了学会对学校怀抱感恩之心,更要学会对父母感恩、对生活感恩;通过感恩增强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教育使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的事业”,而校园感恩文化的建设承担着这种使命。感恩文化的形成,感恩教育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联,蓝云.困惑与反思: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再思考[J].高教学刊,2020(21):157-160.
[2]邹德侬.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学校和老师[J].城市环境设计,2017(05):106-108.
[3]方芳枝.感恩教师、感恩母校、感恩同学主题班会方案[J].课程教育研究,2017(40):168.
作者简介:
罗逸浩(1991—),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生,教育管理。
骆怡君(1991—),广东河源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