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数字技能教育的三个维度
2020-09-12贺明华
贺明华
(安庆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为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数字技能教育成为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和新要求。为此,近年来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纷纷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增加数字技术类课程,培养面向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数字人才[1]。
然而数字技能教育并非简单地增加数字技术类课程,它不仅涉及数字技能要求、数字师资发展、数字技术研究、数字设施与应用、与外部数字机构合作,还涉及数字技术需求、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因素。本文拟探讨技术需求、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新闻传播院校数字技能教育的影响和数字技能教育策略。
一、技术需求的维度:国家、社会、个体
数字智能技术正成为国家强盛、社会繁荣和个体发展的紧迫需求,数字技能人才需求正与日俱增。数字技能教育应该紧跟国家、社会和个体对数字人才的需要,满足不同主体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同技术需求主体,新闻传播院校数字技能教育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体。
(一)国家需求
建设网络强国是我国信息化时代国家战略。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国最大的“命门”[2]。建设网络强国急需“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3]。
据《新华社2019年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含留学人员)公告》,总社和分社共招聘58个岗位。其中总社技术通讯局招聘12个技术研发岗位,涉及大数据架构、机器学习算法、NLP(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大数据产品、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服务端开发等技术。采编岗位中,具有音视频动画制作和新媒体业务经验者优先[4]。据《人民日报社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向社会招聘100个岗位,其中采编业务岗位76个,综合管理岗位24个。策划、采写和编辑能力是采编业务岗位基本要求;新媒体中心采编业务岗位要求掌握新媒体产品制作、视频制作、动画制作与平面设计、多媒体传播、推广运营等技能;环球时报社采编业务岗位要求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人民网综合管理岗位要求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文本挖掘等相关技能,但应为计算机类、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处理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5]。
可见,拥有“两微一抖”的强大影响力的党媒(即党主办的媒体)对数字技术需求可分为两类:一是内容生产技能为核心的数字传播能力;二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前沿数字技术与技能。前者侧重于应用技能,主要面向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或相关专业;后者侧重于开发研究,主要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前者应是目前新闻传播院校数字技能教育的主要目标;后者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对于正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来说,应是新闻传播教育题中之意。
数字技能教育首先应满足国家对高精尖数字技术及高端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国家一流新闻传播院校应重视开设数字信息技术基础科学或前沿性技术课程,高标准、高要求、高规格培养高精尖数字信息尖端人才,彰显高等教育的国家意志[6]。
(二)社会需求
社会媒体(民媒,即民营机构媒体)是主流媒体新闻内容的重要分发平台,主要面向社会大众,以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为主打,以商业化方式运作,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新闻业务的发展[7]。
据2020年3月7日字节跳动科技招聘官网,共招聘7282个岗位,其中研发岗位2517个,技术运营1581个,产品935个,销售694个,市场497个,设计338个,其他岗位720个;技术研发和技术运营人才需求占据了近一半岗位[8]。再看腾讯招聘官网,招聘岗位分成5类:技术类、产品类、设计类、市场/职能类、专项招聘。技术类包括软件开发、技术运营、安全技术、软件测试和技术研究。产品类包括产品策划/运营、产品经理等岗位。设计类包括游戏美术、视觉设计、UI开发(网页重构)、多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研究、产品体验设计。市场/职能类包括商业分析、内容运营、投资分析、法律与公共策略类、人力资源等岗位。专项招聘主要寻找腾讯技术研究大咖和产品经理培训生[9]。
可见,以技术开发和技术运营为龙头、以市场产品销售为导向、以设计为辅助是民媒对数字技术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与之相应的数字技术需求:首先是前沿数字智能技术,包括前后端客户端多媒体开发、大数据、安全、算法、测试、运维、游戏开发、多媒体图形/图像、计算机视觉、Camera软件、技术美术等;其次是运营与产品设计技术与技能,包括数据分析、用户研究、平面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游戏设计、平台产品设计、用户体验(UX)设计、CMF(Color,Material & Finlshing)设计、工业设计、视觉运营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再次是数字产品管理和营销技能。
数字技能教育应满足社会对数字技术先进性和专业性需求。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新闻传播院校应紧跟数字技术最新发展和行业数字技术需要,加强与产业界沟通与合作,及时调整数字技术教学,服务社会技术关切。
(三)个体需求
个体对数字技术的需求一方面表现为自媒(特指个人开设的媒体)的技能需求。与官媒和民媒相比,自媒是去组织化的内容平台,依靠专业化垂直分布获取流量。其技术门槛低,对技能要求不高[7]。不过一些知名度和影响力比较高的自媒体对研发人才也有自己的需求,如十点读书也开始招聘算法、Android研发、Web前端研发等技术人才[10]。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数字技术的个性化需要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数字技能教育应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和个人职业发展差异化需求。新闻传播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尽量满足学生对数字技术个性化需求,多开设数字技术类选修课程;鼓励支持学生跨学科、跨院校、跨平台学习数字技术类课程。
从总体上看,国家、社会、个体对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数字技能有着相同的需求。在数字媒介技术的驱动下,不同主体之间媒介技术竞争将日趋激烈,对数字技能要求也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不同主体对数字技术需求特点不同,新闻传播院校提供的数字技能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也应有所差异。
二、教育理念的维度:技术、人文、平衡
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认知或教育理想。根据教育者对技术与人文关系的认知,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大致可分为三种:偏向技术、偏向人文,以及技术与人文平衡取向。
(一)偏向技术
在我国,理工科大学新闻传播院校往往偏向技术,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数字技能教育理工科特色突出。其要求传播学本科专业学生系统掌握前沿数字媒体技术、市场调查、用户分析技能,具备新媒体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要求新闻学本科专业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融媒体传播技术传播新闻。传播学专业提供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语言、数据挖掘、设计科学等选修课程;新闻学专业提供数据新闻、数据挖掘、新媒体用户分析、机器学习与新闻推荐系统等选修课程[11]。其数字技能教育的特点为:1)强调理工类基础知识学习,数字技能选修课程较为丰富;2)传播学专业重视用户分析和设计技能,数字技能要求比新闻学专业要求更高,理工与人文交叉特色突出。
(二)偏向人文
以人文学科著称的大学新闻学院往往偏向人文,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法政与社会学科下大类招生。其《本科大类培养改革及2019级本科生培养方案》把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和跨媒体传播作为学生必备技能;学院还为新闻学专业提供数据新闻,为传播学专业提供编程与大数据,为未来传播学堂项目提供统计学和程序设计实践等选修课程[12]。其数字技能教育的特点为:1)重视数字技术应用中的跨媒体传播技能;2)不同专业或项目数字技能要求各有侧重且深度有别。
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偏向受到追捧,而人文偏向则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外学者呼吁“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13],“新闻学的学术来源应该根植于人文科学和人文类的社会科学中”[14]。新闻学教育要“维护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价值”[15],传播学教育应“以改善人类生存、解放人类心灵并改良人性为崇高责任”[16]。甚至偏向技术实践的新闻传播院校学者也反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重弹“技术决定论”的老调,认为数字技术类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用户思维”和“新媒体逻辑”[17]。
(三)平衡取向
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院校往往重视技术与人文平衡,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2+2”人才培养方案要求2年修读非新闻传播专业,2年主修新闻传播专业,所嫁接的专业方向更加多元,达8个之多[18]。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2+2”培养方案2018》把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必备技能。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不仅要求必修数学分析、大学物理和模拟电子学基础等大类基础课程,而且要求必修概率、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信息论基础、多媒体技术等专业教育课程[19]。其数字技能教育的特点为:1)重视大数据与信息可视化技能;2)“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新闻传播高端数字技术人才颇具特色。
新闻传播学专业不同,教育偏向也存在差异。通常新闻学专业偏向人文;广播电视学专业则注重技术与人文平衡;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及一些特色新闻传播教育项目则更偏向技术。
为防止技术偏向、人文偏向的局限,多数新闻传播院校声称技术与人文平衡。如今,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新闻传播院校一方面正在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数字技术类课程,优化数字技术课程内容,令人欣喜;另一方面又面临数字技术类课程挤压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困惑。那么,多少门或者说多少学分数字技术类课程才能保持技术与人文的基本平衡呢?
根据美国ACEJMC最新认证标准,本科毕业生至少修完72个学分新闻传播院校以外的课程[20]。与2012年之前相比,该项标准降低了8个学分要求;由原来80个学分调整为现在的72个学分。据ACEJMC前主席彼得·巴蒂亚(Peter Bhatia)的说法,降低要求是为了适应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允许学生学习商务或计算机科学课程[21]。美国大约一半的新闻传播院系要求本科生完成120学分方可毕业[22]。据此计算,如果每门课程按2~3学分计算,降低8个学分也就相当于增加3~4门商务或计算机学课程;大约占整个学分的6.7%。信守技术与人文平衡教育理念的新闻传播院校可以参考这个标准确定数字技能教育的课程数量或学分要求。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维度:三种数字人才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通常被界定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将之界定为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23]。无论怎样界定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数字技能均是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一)数字人才技能要求与标准
早在201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Tow Center就提出后工业化时代记者应具备六项硬技能:1)具有专业知识,成为专家型记者;2)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3)了解用户分析工具,更好地理解受众;4)熟悉基本编码知识;5)会讲故事;6)懂项目管理[24]。在今天看来,这六项硬技能还不过时。国内学者陈昌凤教授则强调未来新闻传播者应具备数据素养。她认为在信息技术飞速变迁的今天,学生应具有数据素养,挖掘、理解和运用数据的能力和方法,数据时代的价值观与伦理准则,理解信息生产的社会意义、信息与用户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以及媒体的商业运作规律与规则,并融会贯通去创新、创业[25]。
国际上一些专业机构也提出了数字人才培养标准。欧洲记者培训协会(The European Journalism Training Association, EJTA)《塔尔图宣言》第9条要求记者应具有创业能力,包括首创精神、了解行业状况、能够识别市场机会、能够开发新产品/设计、懂得成为自由职业者等;第10条要求具有专业发展能力,包括能够适应未来的新闻业、能够解决发展中的实际/专业问题、能够采用专业可靠的方法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够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等[26]。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评估委员会(The Accrediting Council 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s,ACEJMC)《ACEJMC数字认证》认为数字时代新闻传播院校必须适应媒体和传播领域快速的技术变革和颠覆性变化,培养学生必要的数字技能。它要求新闻传播院校必修课程至少包含七项主题中的四项:1)数字媒介技术史;2)数字智能时代的第一修正案和大众传播法;3)用户互动;4)人性化设计;5)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数据挖掘方法、资源评估(evaluating sources)、调查算法(investigating algorithms);6)编程;7)人工智能。选修课程应侧重于数据科学、编程、商业基础(business fundamentals)、人工智能、信息硬件基础和设计等技能[27]。
梳理和分析教育界、学界和专业机构对数字技能的要求和标准,笔者发现技术通识、专业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是未来新闻传播者应具备的基本数字技能。技术通识旨在夯实技术基础,培养学生数字思维、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民主法规、伦理、技术责任担当意识。专业技术能力是数字技能教育的主体,理工科和学科交融特点显著;目前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数据、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能,以及数字内容生产、产品设计、数理统计技能,其中计算机技能是核心;专业技术能力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能力为目标。商业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商业智慧与企业家精神。
技术通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三者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技术通识是数字技能的价值观、技术准则和知识基础,对专业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具有指引和规范作用;专业技术能力是数字技能的核心内容,面向内容和产品的创制与传播;商业能力面向产业市场,是数字技能的拓展与延伸;专业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在整个信息生产、传播、营销产业链中不可分割且相互依赖。
(二)数字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如果从技术角度,可将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专项技术人才、融媒体技术人才和技术专才。
专项技术人才是指掌握某种媒介技术、拥有某种媒介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如摄影人才,音视频人才、网络技术人才、数据新闻人才、设计人才等。专项技术人才培养专注于某种媒介技术或某几种软件工具的应用与操作。融媒体技术人才,又可称为全媒化技术人才,是指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高级新闻传播人才。其注重融媒体叙事、数据挖掘分析、人机协作、技术管理等复合型数字技能,重视学生全媒体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技术专才要求对某个技术领域的知识有比较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某个领域的技术专家,属于高精尖人才。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2011年秋季起,开设新闻与计算机双学位硕士项目。其目标就是培养“新闻应用程序的数据开发专家”[28]。
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数字技能教育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专项技术人才培养多采用技术培训或工作坊的形式,以能够熟练操作、应用某些工具或软件为目标。融媒体技术人才应以培养学生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作为主要目标。技术思维是典型的技术创造活动;是围绕技术规范(模型、数据、规则、程序等),与设计、计算、识别、操作等劳动动作紧密相关的思维活动[29];它培养人的创新性、有效性、精巧性。工程思维是人们在进行工程设计、研究与建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它综合运用并有效集成各种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它培养人的集成性、建构性、筹划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专才应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科学思维是以探索和发现事物本质与规律、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认知性思维;它培养人的客观性、求真性、严谨性[30]。当然,不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数字技能教育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技术思维、工程思维与科学思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不可分离的复杂互动关系。
四、结论
数字技能教育是当前新闻传播院校必须面对的挑战和课题。“技术需求”、“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新闻传播教育的服务对象、服务理念和服务要求;每一个维度又大致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从而比较全面地覆盖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大致可以构成一个三维多层次的数字技能教育模型。
图1 新闻传播院校数字技能教育“三维”模型
在图1中,三条射线分别表示技术需求、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三个维度;每条射线又依次分成三个不同层次。技术需求分成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教育理念分成技术偏向、人文偏向和平衡取向;人才培养目标分成专项技术人才、融媒体技术人才和技术专才。
新闻传播院校在三个维度中分别选取一个层次,彼此相互连接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界面;这个界面就是院校数字技能教育的区位空间。选择的三个层次越往外拓展,数字技能要求就越高,覆盖面就越广。如图中三条虚线所示的三角形界面,表示以培养技术专才为目标、以技术与人文平衡为教育理念、以国家为服务对象的数字技能教育的区位空间。
该模型能提供27种数字技能教育式样,从而避免了新闻传播院校在数字技能教育上的盲目跟风、脱离实际和同质化问题,从而取到健全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优化数字媒体课程内容、保证数字技能教育有序持续发展的作用。
当然,数字技能教育“三维模型”主要是从宏观上考量,还可从专业类别、课程类型、技术内容、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本硕博要求、大学层次、教育教学资源等微观层次上分析,那将有待后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