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2020-09-12孙贤斌孙良萍赵怀琼余茂辉
孙贤斌,孙良萍,赵怀琼,张 欣,余茂辉
(1.皖西学院 环境与旅游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3.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之一。2013年5月,提出推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利用、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实现绿色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民利益的久远大计[1]。2016年12月,国家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且评估考核各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通过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引导各级政府形成正确决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3]。
国内外围绕绿色发展及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围绕3个方面开展[4-5]: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国民经济绿色核算、绿色发展评价测度体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构建的绿色发展指数体系比较完整,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4]。早期绿色发展指标研究多服务国家层面,区域或地方层面还很缺乏。近期国内相继开展北京、浙江、河南、宁波等区域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6-10],相关研究逐渐增加,面向区域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资源环境的评估,进而应用到政府管理和决策之中。此研究更加关注各地方和绿色发展进程的差异性,及居民福祉和社会包容。由于各个区域的区位资源、发展定位等都有很大差异,其发展路径和评价侧重点也应不同,从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估过程来看,结合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实际现状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更具有适用性,进而引导区域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本研究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选择评价六安市的绿色发展的相关指标,评估和理清发展动态变化。对于大别山区来说,绿色发展是其长远战略,但已有研究少有涉及。此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现状的分析,提出未来绿色发展的有效策略更为重要。
一、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分析
(一)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在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充分考虑绿色发展的内涵(如绿色生活也是发展质量的体现),结合大别山区社会经济环境实际,坚持全面性与科学性统一,突出重点而不重复。鉴于政策建议的需要,选择的指标兼顾可操作性与应用性(如增加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自来水普及率、林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指标)。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绿色生活、增长质量等6个方面的评价指标组成(如表1)。
表1 绿色发展统计指标及类型
(二)分析方法
由安徽统计年鉴(2014—2018年)收集各指标值或计算处理,根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判断,构造比较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指标权重计算,权重计算处理由yaahp 11.0软件来确定[7,9],依据文献绿色发展水平划分为6个等级(从高到极低)[10-11],判断六安市绿色发展水平、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2-13]:
1)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2)确定数据正向性、逆向性类型。
3)标准化处理绿色发展统计指标值,计算单项指数,其公式为:
正向指标:
(1)
逆向指标:
(2)
其中为Yi第i个指标值,Xi为统计指标值,Xi,max为统计年份的安徽省、六安市该指标绿色发展统计指标数值的最大值,Xi,min为安徽省、六安市统计指标数值的最小值。
4)通过单项指数加权,计算6个方面一级指数值。其公式是:
(3)
其中Dk是第k个评价指标,Yi是指标Xi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值,Wi是评价指标权重,mk为第k个类别中第一个评估指标在所有评价体系中的排序,nk为第k个类别中最后一个评估指标在所有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排序。
5)6个方面一级指标之和为绿色发展综合值。以下为公式:
(N=1,2,…,45)
上式G为绿色发展评价结果值,Yi为指标的二级评价指数值,N为指标数量,Wi为指标Yi的权重大小。其中G是绿色发展评价水平值,Wi是二级指标权重大小。
二、六安市绿色发展评价分析
(一)六安市的绿色发展优势指标
六安市绿色发展优势指标。资源利用二级指标有:万元GDP电耗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环境治理二级指标有:氨氮(NH4+-N)排放总量减少率、COD排放总量减少率、SO2排放量减少率。环境质量评价二级指标有:AQI大于等于二级的天数占比、绿色生活二级评价指数中的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林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绿色发展与全省平均值基本一致的指标有: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其他为指标低于全省平均值。
以上说明六安市在绿色发展优势主要是:第一,六安市在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方面优势显著,这些指标值均大于安徽省平均值。环境质量方面,以空气质量最为显著,六安市在3 种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NO2、SO2、PM10)保持一直下降,AQI大于等于二级天数的比例逐渐增加,均优于安徽省年均指标值,以近几年较受关注的PM10为例,2013年六安市的值是73 μg/m3,安徽省平均浓度为99 μg/m3;2017年六安市是80 μg/m3,安徽省平均浓度为88 μg/m3。同时,六安市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从2013年的38.52%增加到2017年的44.73%,远高于同期安徽省的27.53%、28.94%。人均森林蓄积量和人均人工造林面积两项指标也显著高于安徽省平均值,所以,六安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资源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显著优势。第二,在绿色生活、资源利用方面,六安市的每万元GDP(国民生产总值)电耗下降率、工业耗水量、用电总量、万元工业产值新增量消费能源量等指标小于安徽省平均值。在绿色生活方面,六安市人均城乡居民生活能耗、城乡居民生活能耗、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等指标也低于其他市及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至2017年,六安市的污水再生利用率由3.81%增加到44.96%,高于安徽省的40.64%,绿色生活指标中的建成区绿地率不断提高,六安市由34.25%增加到42.01%,分别高于同期省平均值的35.37%、38.35%。
(二)六安市绿色发展水平比较
六安市和安庆市都地处大别山区,2013—2017年,两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六安市2013—2016年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值,逐渐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值,2017年分值低于全省4.953,与大别山区的安庆市绿色发展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六安市与合肥市相比较,2013年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合肥市,2014年基本持平,2015年起绿色发展水平低于合肥市的水平(图1)。
图1 六安市和安庆市绿色发展状况与其他市的比较
六安市绿色发展二级评价指标值均逐渐增大,各方面呈现良性的变化趋势,绿色发展综合指标值由66.910增加到85.354,反映六安市绿色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图2)。
图2 六安市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各项指标变化
自2013年至2017年间,人均GDP从8.74%增加为11.8%,呈现增加趋势;除2015年外,六安市的GDP从1010.32亿元增加到1168.05亿元,GDP总值也为不断增加(图3),但说明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同时绿色生活、环境质量、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也有很大改善,说明在绿色、创新、协调、共享、开放的发展大环境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
图3 六安市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人均GDP增速
(三)六安市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优势显著的同时,六安市的绿色发展仍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第一,六安市的人均用水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均偏高。2017年,六安市的万元区域生产总值水资源用量和人均用水量指标值是201.45 m3、490.21m3/人,而安徽省平均值分别是104.81 m3、411.25 m3/人,分别高出省平均值的92.2%、19.2%。第二,经济增长质量偏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还需要不断改善。自2013年至2017年,六安市的人均GDP量、试验与研究费用使用量占GDP的比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服务业增产值占GDP比例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均低于平均水平。六安市的研究与试验费用支出占区域GDP比重、区域人均GDP、城市区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服务业新增值占区域GDP比重分别低于同年的省均值的81.72%、37.79%、15.51%、20.62%。2017年六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73万元,而安徽省的平均值为3.16万元。自2013 年以来,六安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不断增加(由2013年的2.62%增加为2017年的4.81%),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但还低于安徽省的6.06%(2017年),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增速偏低。第三,绿色发展进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2013年到2017年,六安市绿色发展指数从66.910增为85.354,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从62.33增加为87.307),主要体现经济增长速度、资源利用水平等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六安市绿色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强大别山区绿色发展管理制度建设
1.完善和细化绿色发展评价统计指标
结合现在敏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农业秸秆燃烧、雾霾等),参考国家与其他省份的绿色发展评价经验,六安市应细化和完善评价指标的统计。如农业和自然资源使用方面,可以考虑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百分比、资源产出率、资源回收率与详细生活垃圾类别、再生和非再生等能源消费量等指标进行统计。
2.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估
建立大别山区绿色发展绩效跟踪评估制度,掌握绿色发展变化过程与趋势。六安市定期开展绿色发展评价和绩效考核,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绿色发展建议,强化绿色发展制度建设;政府构建绿色发展绩效考核评估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指标权重,减小经济发展总量方面指标的权重,以此形成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奖惩制度。
3.重视资源环境市场化制度
通过重视排污权交易、市场对资源环境配置等制度,将更多的企业参加资源环境(如水资源、碳排放)市场价值交易。继续加强大别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在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如空气质量优势明显,森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在国家加强重点水源涵养功能区纵向生态补偿的基础上,增加对大别山区水源地的转移支付量,建立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环境保护成效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依靠智力补偿、政策补偿和技术补偿等补偿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大别山区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精准脱贫。
4.加强政策和措施探索
积极探索税收、新技术、绿色产品品牌等绿色发展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充分调研国家各项绿色发展及其倾斜相关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并依据六安市实际,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税收扶持政策,支持绿色税源,降低节能环保相关产业的税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结合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发展等,促进六安市的智能电气化、精细加工、光伏能源、节能设备等新技术产业发展,重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探索绿色发展的政策,真正实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引导和加大绿色农产品消费宣传,确定和制定六安市绿色农产品体系,创立各县区的绿色农产品品牌,降低六安市的资源、能源使用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技术和平台,促进企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和消费,既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又通过区域特色农产品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促进大别山区绿色发展措施
1.积极打造特色旅游
借助天堂寨原始森林、万佛湖、周边的寿县古城等品牌旅游资源和山湖(水库)休闲度假观光等旅游资源,全力发展“绿色(森林)、蓝色(水库)、古色、红色(红色旧址)”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天堂寨原始森林等大别山区丰富山林资源,确定以发展生态绿色旅游为主导,整合大别山区的6大水库、淮南寿县古城等旅游资源,打造以原始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重点、山水观光旅游为基本的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景区居民收入,以旅游业带动六安市绿色经济发展。
2.探索大别山区生态补偿试点制度
生态补偿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别山区是我国重要是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周边的合肥市、淮南市提供优质水源和清洁的空气等,通过合肥市等经济发展区为六安市的金寨县、霍山县等水源地提供生态补偿资金,有利于六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探索适合安徽大别山区的森林、水资源等生态补偿,落实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补偿模式,探索大别山区生态补偿试点制度。探索六安市区流域内上下游(淠河、淮河等)生态补偿机制。
3.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
以绿色农产品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六安市原生态的山、水等资源是发展绿色农业优势,及周边人口众多的消费市场潜力,临近合肥等科技条件,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利用发达区域的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开发经验,推广林药(茶叶、木本粮油、竹林等经济林和名贵中药)立体套种种植、山塘水体立体综合养殖等生态农业模式。利用葡萄、果木、苗圃花卉等绿色农产品种植促进发展大别山区特色乡村旅游,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总结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等平台研究市场需求,将花卉果瓜种植、禽鱼养殖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成功模式加以推广,实现生态型、科技型、综合性、特色化产业发展,真正推动六安市绿色发展。
培育新兴生态型产业。借助国内科技力量,发展大别山中药产业。大力培育汽车配件、新能源、智能电机等为主的设备研发与生产,促进六安市新技术应用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利用光伏扶贫的大好机会,结合六安生态城市和卫生城市等规划目标,结合大别山区具体较丰富的光、水能资源,重点开发光伏太阳能、中小型水电站等多种能源资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利用光伏发电积极发展蔬菜大棚、水产养殖等综合农业扶贫项目,将经济发展与山区脱贫紧密结合。
根据安徽省大别山区主体功能区和产业发展定位,在霍山、岳西、金寨、潜山和太湖5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养殖业为依托,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以中草药、茶叶、经济林木等生产为主,实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策略;以生态扶贫和人口合理规划,有计划推进大别山区移民,减轻库区、山区人口承载力。
4.促进资源节约
六安市淡水资源水质优良、丰富,但耗水量指标偏高,所以加强水资源管理,利用现代高效节水技术,利用淠史杭水利工程减少农业灌溉过程中的渗漏、浪费,逐步实行农业生产的微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有计划控制能耗总量增长速度,增加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石燃料资源的使用。
5.营造绿色人居环境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与环境。提早城市规划,构建城乡绿地系统与生态网络。建设公共绿地系统,以淠河总干渠和老淠河两岸滨河游憩绿带为主动脉,连接沿线各大公共绿地,配合各居住组团中的社区绿地和街头绿地,与城区外围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等结合,共同构建城市多样化的绿地系统,推广绿色建筑、建材。
6.鼓励绿色消费
倡导城市居民绿色的生活方式,逐步培养绿色消费理念、推行绿色出行。实现以低碳、文明健康的城市生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通过税收优惠、市场监管等政策促进全社会居民节约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等。
四、结语
六安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理论支持,为六安市绿色发展评价和考核提供合理的引导,有利于促进六安市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六安市绿色发展评价分析,认识其进程和趋势,得出绿色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方面,以及未来六安市发展的潜力和关键要素,保障六安市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