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皖籍作家的安徽风景诗词作品初探

2020-09-12张岳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九华山黄山安徽

张岳林,陆 园

(1.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宋代以来,安徽风景集中出现在作家作品之中,形成了一个突出的文化、文学现象。皖籍作家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这些作品描摹了安徽地区的地域风景。词境的重要构成,也由于作家的生花妙笔被赋予了人文精神,成为活的地域景观。以此,为我们展示了安徽独特的风景文化。因此,研究皖籍作家描绘安徽风景的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史的价值,更具有激活当下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

总体来看,皖籍作家中词人地域分布多集中于沿江、江南地区,皖北、皖中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1]。这是唐代以来安徽地域文学重心南移的结果。而作家的地域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情况、政治条件,家族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2]。因此,皖籍作家的创作既有很强的本土地域色彩,同时集多家之长,融入了其他流派的诸多特色,为安徽地区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同时,诗文作家与词人分布地域虽不重合,但也偏于江南地区,而皖南山水的秀丽明媚直接触动着作家们的神经,使得永嘉南渡以来被发现的皖南山水再次激发作家们的创作热情,这是皖籍作家大量写作本地风景作品的地缘因素[3](P56)。这从文学地理学和文学史的角度看,是皖南山水的地理因素在文学主题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的一个标志。

一、宋代皖籍作家的安徽风景作品

宋代有很多写景词(诗)作在安徽产生、传播,这与安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皖南的山水滋养了本地作家,奇山秀水更激发了作家们的情愫。他们开始观看这些景观,发现这些景观。这样,不少皖籍作家开始写作描写安徽风景的词(诗)作,展示了中古社会安徽的自然风景,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作品中的安徽风景具有丰富的内涵,形成了地域性的景观风貌,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而为安徽风景名胜建构了一张特殊的文学名片[4]。

因为,名山大川、寺庙道观、历史遗迹等是直观的文学景观。安徽省名山大川众多,历史遗迹丰富,佛道文化悠久,其在皖省文化形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黄山、九华山等为代表的名山,以长江、淮河等为代表的大河,以逍遥津、琅琊山醉翁亭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已经成为安徽省著名风景文化景观。而文学景观与之大体同构,更有很多因文学家的写作而成为文学景观的,如敬亭山、谢氏山亭、秋浦、琅琊山等等。这些风景显然已从自然风景,被形塑成文化风景和文学景观。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思想旨归是无比丰富的。

经检索,我们共搜集到宋代皖籍作家写景作品共283篇,其中描绘安徽风景的词作共6篇(诗作十余篇),分别描绘了东溪、黄山、九华山、祁门、于湖等地的盛景。其中有的是作家借景抒情,有的是作家慕名游赏,还有的是作者家乡的古迹,经作者艺术的描绘,而成为文学景观的。尤其一些此前没有被人关注的风景,经作者的艺术描绘,而成为一道文学风景,如芜湖、宣城东溪古桥等等[5]。这是文学与自然风景的绝妙组合。

二、宋代皖籍作家对安徽风景的塑形

宋代皖籍作家对安徽风景名胜的关注,也是对这些风景的文学发现。虽然,作为自然的风景一直存在,但如果没有文人关注,赋予其文化内涵,就仍然还是自然本身。当文人把自己的情感和艺术精神灌注其中,就能赋予自然山水以灵魂。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久之,这些自然风景就成了文化风景。宋代皖籍作家对安徽风景的关注,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分析这部分作品,可以见出,作家们关注的景观都成了现代安徽著名风景。

(一)汪莘与“黄山”

在皖籍作家作品里,黄山是标志性的景观,对黄山的书写,是对黄山景观的一次文学形塑,汪莘的《沁园春·忆黄山》是其代表[6](P72)。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情感的变化和多姿的笔触,把黄山靓丽的风景呈现的如诗如画,似乎为读者呈现了一座仙山。

汪莘是著名的南宋词家,曾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晚年筑室柳溪,其作品有《方壶存稿》等。

沁园春·忆黄山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

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

《沁园春·忆黄山》这是一首回忆游览黄山的词作。作者在词的上片描绘出了黄山千岩竞秀的亮丽风景,“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下片以动人的神话故事作为开头,生动描绘出了黄山的异样风光。黄山位于皖南山区,有峭峰千百,在炎热的夏日里依旧凉爽,故而说是“长锁清秋”,山中的清幽之景,扣人心弦。诗人多年栖居于黄山之中,耽于山中的云林美景。传说黄帝的采芝之处便为黄山的轩辕峰。“洞里桃花,仙家芝草”,更是点出了山中异景,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

应该说,汪莘这首词景色秀丽、情韵深长。此词不仅写出了黄山景色的特点,更叠加了众多神话传说,赋予黄山灵异的仙气,形成了黄山奇绝、别有洞天的神境,令读者神往。

黄山是安徽省黄山市的著名景点,一共有36峰。其主峰莲花峰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为三大主峰,蜿蜒曲折。黄山是当地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迎客松承载了安徽人民的热情好客,成为安徽文化形象的载体。

黄山本身景色明丽,集天下名山奇景于一身。但没有文人的情感注入和想象修饰,它永远只是自然山水。通过作家作品对其的形塑,不仅赋予其情感、心境,还增厚了其人文蕴含,赋予了其灵魂。汪莘及其以后作家的不断写作,一次一次形塑着黄山的景象,最终使其成为文化内涵深厚的风景名胜。

(二)周紫芝与“九华山”

安徽宣城籍词人周紫芝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主要以诗闻名,诗歌无典故堆砌之病。他写有不少写景之作,最著名的是《水龙吟》(须江望九华作),此词全景化地描绘了九华山的景色:

楚山木落风高,暮云黯黯孤容瘦。天晴似洗,明霞消尽,玉峦排秀。九凤飞来,五云深处,一时轻矫。恨三山不见,六鳌去后,天空远、人将老。

堪笑此生如寄,信扁舟、釭来江表。望中愁眼,依稀犹认,数峰林杪。万里东南,跨江云梦,此情多少。问何时还我,千岩万壑,卧霜天晓。

词从写景开始,兼及地域方位和时间,为全词提供一个整体的背景,同时渲染了“天晴似洗,明霞消尽”的空明气氛,给人耳目清旷的感觉。“楚山”点明了江南的地理空间位置,“孤容瘦”突出了九华山孤峭挺拔的外在形象。由此,再推出近景,突出核心景点(“玉峦排秀”),并以“九凤飞来”的传说加以点染,从而赋予九华山神异的气氛。再以“天空遥远,人将老”,凸显心中的忧郁,反衬九华的风光迷人,表达留恋不舍之情。这就突出了词的主题。结句中“问何时还我”既表达了永驻九华的心灵梦想,又突显了九华山的“万里东南,跨江云梦”的气势和“千岩万壑,卧霜天晓”的无限风光。从而为九华山形塑了一个雄踞东南、具有“跨江云梦”气势,却又“天晴似洗,明霞消尽”的灵秀形象。

全词境界辽阔,气势雄浑,文化气息浓厚,富有地域色彩和精神意蕴,完全把九华山写活了。

有“东南第一山”美称的九华山是安徽省池州市著名的景点之一,作为中国佛教名山的它也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它古时作九子山,陵阳山,因为有九峰形似莲花,因而在唐代天宝年间更名为“九华山”,为安徽东南部的三大山系之一。自唐宋时期就是闻名的风景名胜,现代更是避暑游览胜地,并于2009年荣获“国家地质公园的称号。”

周紫芝的这首词,显然不同于一般写景之作。它既有写景抒情的传统写法,更有化景为境,形塑景点的艺术效果。结合九华山景点的自然风貌,增饰典故传说,而为九华山赋予了神异的色彩,使其在众多名山大川中别具样貌。这无疑为九华山刻写了一张特殊名片。

(三)梅尧臣与“宣城东溪古桥”

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少时便能作诗,其作品风格趋于平淡、含蓄。梅诗题材广泛,多描绘现实的生活。他也写过不少山水风景诗,对家乡附近的景物做了细致的描绘,构成了一系列自然景观风俗画。这些作品不仅写景细致、清新,而且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寓于其中,通过质而不俚的语言,描绘出一系列清新别致的景物形象。其中《东溪》一诗便是对其家乡东溪古桥的描绘与赞美。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东溪》一诗,重在绘景。全诗以“看水”为视角,看出了水乡的锦绣风光并表现了自己流连山水但心有不舍的矛盾心情。诗作立意新奇,结构紧凑,描绘缜密,正所谓“意新语工”也。

首联写诗人去东溪看水,透着“闲意”。紧接着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眼前之景的流连忘返,山水之美,让作者爱之不厌。次联写此行“看水”时的岸旁之景,被元代方回誉为“当世名句”。诗人善于借富有特征的意象来写水乡的景色,细写岸旁的老树,“着花无丑枝”,不仅使这一平常乡间景象平添几分春意,更是诗人心境的一种反映和寄托。两句一合,妙不可言。

第三联写出了水中洲渚,结句更是凸显出风景的无限美妙,但并非是自己长久居住的地方。“情虽不厌”照应首句的“发船迟”,虽然时间已晚,但“住不得”正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无奈与不舍,一番舟车劳顿又岂不会感到倦怠。

《东溪》细致描绘出了东溪的景色,表现了自己的流连忘返之情。诗中的水中洲渚、蒲茸等,蒲茸正是宣城山水间的常有植物。颈联为读者呈现出溪水的清澈与平静。这独具的江南特征令人流连。如此一想,这词中春意的融融和游客心境的闲适,溢于言外。

这首作品中的“东溪”,便是宣城宛溪。它发源于天目山,于城东北处与句溪相接,与其合称“双溪”。水波荡漾的溪水中,尽是可玩可赏的石头。宣城的东溪古桥,便跨越在东溪河上。古桥位于城东地区,古时候称为“惠济桥”,是在明朝时期弘治四年的时候开始修建的,历朝历代都相继修缮,最终的重新修缮是在清朝嘉庆十九年的时候。这座桥是一座9洞石拱门,高约1.5米,长约12米,是县境内最大的一座古石拱桥,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东溪》诗对东溪显然具有点醒的艺术作用。

其他还有张孝祥《蝶恋花·怀于湖》等写身边日常景物的词作,对地方风景具有发现的意义。

蝶恋花·怀于湖

恰则杏花红一树。捻指来时,结子青无数。漠漠春阴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试想,词人对“家乡”是怎样的一片热爱之情,才能写出如此妙词……然而,不幸天妒英才,词人还没能亲眼看到他于镜湖边栽下的三百余亩的荷花,就因病而逝,让后人不禁扼腕叹息。

何况如若不是当初张孝祥捐田造湖的壮举,哪有今日之镜湖的烟柳笼翠的丽景,因为有他,这座江城才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后,镜湖便是芜湖著名的景观之一,人们往往慕名而来,游园赏景,感受这座城市的美丽。

于湖即镜湖。它原名陶塘,位于芜湖市中心的步行街附近,分东西两湖,水面足有二百多亩,是由张孝祥捐田百亩而修造的。因为其水清澈见底,形状似圆镜一般,所以名曰:“镜湖”。其中“镜湖细柳”更是古代“芜湖八景”的代表,历来都是安徽最有名的去处之一。

游览古迹、留题记、咏事迹,宣传古迹,发掘古迹的历史、文化蕴涵,也是皖籍作家写地方风景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安徽古代各地古迹大多有诗人游览、题咏,起到了宣传、广告的作用。我们举方岳《题祁门岳王庙》为例来说明。此词是方回凭吊岳飞墓而作,表达了对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仰慕、赞颂之情。

题祁门岳王庙

神京鳞介腥衣裳,三精雾塞天地光。

胜啼鼯笑纷披猖,中分宇宙尊犬羊。

谁其与者沦纲常,受计於虏扼我吭。

王心凛凛天苍苍,以次来缚归朝堂。

自南自北诺已偿,焉用与虏为胥戕。

来仇报仇胡不臧,至今淮堑为河湟。

每观王传心摧伤,怒发为立胆为张。

皇畀予邑於祁阊,闻王有像北山冈。

欲往从之洁予觞,简书之言不我遑,

今且去此何敢忘。牲肥酒香时日良,

金戈铁马山茫茫。

祁门岳王庙是祁门古城的古迹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古迹现已湮没。南宋绍兴时期,岳飞率大军讨伐李成之时曾路过祁门,且休憩了一夜,便作记于石壁之上,《祁门县志》中云“碑尚存”。然今却不知所在。

祁门词人方岳用一句“金戈铁马山茫茫”道尽了岳飞一生抗击金贼,保家卫国的壮举,批判了朝廷的绥靖政策,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佩之情。此词的意义在于,物质的岳王庙虽然湮没了,但是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气节却活在词人的作品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祁门地区永远传唱,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已大于物质的建筑物了。

其他还有描写滁州山水、阜阳风景、各地名胜古迹的大量作品。但总体上,这类作品所写都是作者身边的日常景观和古迹。尤其这些日常景观,此前没有多少人关注,但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点染,大大提高了知名度,而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以其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的结合,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以上通过我们举例分析,已可见这些作品对安徽风景的形塑意义。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神话传说,还是作家个人的情趣,都融会在作品中,构成了作品独特的意境,从而赋予黄山、九华山等自然风景以人文意义,使其成为文化景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安徽风景宋代以后的文学聚焦

后世之人在品读皖籍作家的这类作品时,难免对安徽风景心生向往之情。其中不乏一些著名文人慕名而来,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对安徽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反复的宣传。如九华山,自东晋至清代,一直不乏文人来此游玩,并且留下诗词歌赋500余篇,尤其是宋代以来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7]。人们流连于作家笔下的“天晴似洗,明霞消尽,玉峦排秀”“千岩万壑,卧霜天晓”的九华风景,续写了大量赞美九华山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九华山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其他如著名的词坛领袖欧阳修写有一组十首《采桑子》赞美颍州西湖(今安徽阜阳)之景,“疑是湖中别有天”,对提升当地风景之名具有明显的作用,其《醉翁亭记》更是把琅琊山写活了[8](P128)。而后又有南宋词人辛弃疾于滁州写下“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的佳句,将自己的报国热情寓于滁州的美景中;词人贺铸亦作《天门谣·牛渚天门险》来赞叹当涂天门山的盛景;更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游记中写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使得黄山之名传扬天下。

除了这些著名作家以外,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作家留下大量作品赞美安徽风光[9](P116)。我们共搜集非皖籍作家作品52篇,写安徽风景的作品共12篇,其中包括描绘合肥、滁州、祁门等地风景共4篇,涉及黄山风景1篇,九华山风景1篇,皖南地区风景共6篇,无不对安徽风景高度赞美,可见皖籍作家作品的影响力之深之广!

表1 非皖籍作家涉及安徽风景作品收集情况

这些作品已成为当地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作品具有点化自然风景灵性的作用,使得自然风景成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景观。在古代社会,这些作品起到的正如今天的广告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这些风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此,解读皖籍作家描写安徽风景的作品,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乡土情怀,从而揭示皖籍作家对安徽风景发现的意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宋代皖籍作家作品的文化旅游效应及其潜在价值

通过游览安徽的名山大川,皖籍作家获得了诗词创作的灵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篇,他们的创作超越了时空限制,其诗词等作品成了一种富含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具体体现如下:

(一)有利于激发游客对于安徽风景的旅游兴趣,促进景观文化宣传

历史上无数的风景名胜往往由于诗人的赞美才被世人所熟知,它们的魅力也是由于诗人的妙笔生花才显得熠熠生辉。例如谢眺对宣城山水的发现,对宣城文化发展的推动,对宣城文学的传承等影响直至今天。同样的,宋代皖籍作家作品中的风景描写也是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合理的运用、和宣传,必然能起到广告作用,提高山水风景的知名度,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文化品位,提高审美素养

诗词作品独具美感,通过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美育价值。安徽的文人墨客们寻访山水,游览古迹,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描绘那些风景,表达自己对于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的。所以,后世之人在游历这些风景名胜时,通过品读皖籍作家这些作品,便会自然而然地受到他们情绪的感染,得到心灵的碰撞和艺术的启迪,与美的熏陶、精神的交流,从而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增加游客的审美情趣。

(三)有利于发掘隐性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开发

其实皖籍作家对于安徽风景的描绘,除了黄山,九华山等家喻户晓的风景名胜以外,还有一些景点极具潜质,需要大力宣传。例如“宣城东溪古桥”“天堂寨”“万佛湖”等,这些景点目前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更应该大力宣传。如果我们能通过发掘相关文学作品的隐性的旅游价值,加以宣传,让更多的景点广为人知,便能够促进安徽地区的景点开发,从而充分挖掘安徽地区的旅游资源潜力。

(四)有利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赢

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被开发以后,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当地政府对于景点的保护。那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景点,随着它们不断地被发现,被宣传,当地政府必然会引起重视,投出资金加以修缮和维护,使得景观得以重塑,周边的自然环境必然也会因此受益。这也会促进人们提高对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保护意识。不仅如此,部分隐性旅游资源被开发以后,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带动安徽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赢。

可以说,一首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点醒一个景点,如李白《独坐敬亭山》。唐宋以来,有大量描绘安徽风景的诗词作品传世,深入研究和宣传,对提高安徽风景的知名度,带动当地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有巨大潜力的。

五、结语

安徽风景有自己的自然特色,造型别致、景点众多,山川灵秀,气候温蕴,是旅游观光的理想目的地。无论是安徽主要风景地黄山、九华山,还是各地古迹,或日常自然景观,都是需要重新发现的文化风景。其形式之多样,内涵之丰富,文化、旅游意义之独特,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而文学家对这些风景的描写既具有发现风景的意义,更赋予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其成为文化景观[10](P95)。

今天,我们品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更能从中读出山水风景的灵性,从而在文学和地理的交融中,弘扬安徽地域文化,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自信心。同时通过研究文学中安徽的自然景观描写,分析其文化内涵,挖掘其文化价值,有利于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传承。

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皖籍作家涉及安徽风景的旅游创作,可以借鉴其形成的特点、发展的规律,尤其风景建设的有益经验,为今天的旅游景点建设提供参照。比如名人效应、人文关怀、文化魅力、精品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等方面。同时借此宣传安徽的风景名胜,吸引更多人士慕名而来,欣赏安徽的风景名胜,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这比任何现代商业性质的广告更具有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九华山黄山安徽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安徽记事》
黄山日落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登江阴黄山要塞》
5.回声
黄山冬之恋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杜牧与会昌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