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阶梯:地方高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改革路径探讨1
——以惠州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

2020-09-11李若飞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调色影视课程体系

李若飞

(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影视后期制作”包括非线性编辑、影视包装与设计等多门课程,是当前地方高校影视类、新闻类等专业常见的基础课程。随着网络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短视频业态的兴起,短视频业成为影视后期制作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其体系,对地方高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针对当前的地方高校影视后期课程建设情况,以惠州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分析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个“应用+阶梯”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路径的可行性建议,能够为地方高校同类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多门应用技术类课程。四川传媒学院的彭怀华认为,“影视后期制作是指在影视作品拍摄完成后,对各种影音材料的后期处理工作,这项工作不仅具有繁杂的工作内容,同时其制作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整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1]。这个界定指出了影视后期在整个影视制作中的工作阶段,也即是影视作品拍摄完成之后的影音制作阶段,工作复杂,难度也比较大。杨蓉在《探析影视后期制作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所谓影视后期制作即是指用特定的技术来整合拍摄素材,并为其增添文字和声音的创作形式,可谓是影视作品创作的重中之重……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和审美需求,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2],她指出了影视后期制作的美学价值。纵观当前学术界对影视后期制作的各种界定,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层次的内容,主要指在拍摄、录像阶段完成之后,在作品放映、播出前的这个阶段的技术工作,包括剪辑、录音配音、音频制作、特效包装、调色、合成、封装等技术操作。二是指审美层次的内容,主要指通过影视语言艺术、蒙太奇剪辑、视觉传达、艺术包装等技术手段使作品更具观赏性、欣赏性,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影视后期制作既需要较高的技术操作标准,也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要求。

具体到影视后期制作的课程教学,主要有剪辑类、特效类、调色类、动画类等课程。剪辑类课程,主要包括Adobe premiere系列软件、苹果Final cut系列的操作与使用,以及Grass Valley 公司开发的Edius 系列软件的操作与使用。随着4G网络技术的成熟和5G技术的应用,移动平台的功能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各种支持移动终端的剪辑软件也应运而生,如爱剪辑团队开发的爱剪辑平台(移动版)、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快影、抖音推出的剪映等,这些平台在PC 端或移动端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些剪辑软件的功能大同小异,都具有“非线性编辑”和“时间线”等基本功能和操作界面,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效功能。Adobe premiere 系列软件操作较复杂,功能比较齐全,技术感比较强。Final cut平台相对于Adobe premiere、Edius等平台,操作简单,视觉质感有一定的优势,深得影视制作青年爱好者的喜欢。而爱剪辑、快影等移动端平台,功能相对于PC端简化了许多,操作简单,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和大力推广下,功能在不断地完善,深受短视频制作者的喜爱。这些平台都具有剪辑、转场、特效、字幕、音频等功能,主要应用领域是剪辑。与剪辑平台结合使用的有一些音频制作平台,如Cool Edit Pro、Adobe Audition等音频制作平台,可以在录音、配音、混音等音频制作中对音频进行技术处理和编辑,从而制作出具有精妙音响效果的视频。

特效类软件,当前国内主要教学使用的是Adobe公司推出的图形视频处理软件Adobe After Effects,简称AE。AE 是电视台、动画制作公司、新媒体公司、个人视频制作等领域广泛使用的特效软件,也具有一定的动画功能,与Adobe premiere等系列软件可以交互使用。苹果公司在对标AE的基础上,开发了Motion特效软件,与Final cut等苹果公司平台软件结合起来使用,操作方便,深受苹果平台爱好者喜欢。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这两种平台的使用与操作是很常见的教学内容。调色类软件平台也比较多,也是特效平台的一种,虽然前述剪辑软件具有一定的调色功能,但是目前较常使用的主要还是Davinci Resolve 系列软件平台,它的调色功能的专业性、人性化等方面拥有独到的优势,在国内调色界占有大量的市场,也是普通高校影视后期调色类的主要课程之一。

在动画类软件中,这类软件也具有特效、建模等功能。如The Foundry公司研发的节点式合成软件Nuke,它的强大的视觉效果为业界所称赞。Autodesk公司三维动画软件Maya,广泛的在影视广告、动画制作、影视特技等专业领域。还有C4D、3DMAX 等平台,在国内都拥有一定的市场,在大学教学中也是常见的教学内容。

在剪辑、特效、调色、动画等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中,呈现出一定的阶梯难度,剪辑适合大一新生的学习,特效和调色适合具有一定影视剪辑等基础的学生学习,而动画类需要有一定的剪辑、特效和调色基础之后再学习。这些课程,大多需要有一些前置课程如:摄影摄像、美术基础、艺术理论、美学、编剧等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能体现出技术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性。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在具体安排上,也需要按照操作难易程度进行科学安排。因此,“应用+阶梯”型课程建设研究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一个有价值的尝试,也是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科学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可能的方法和路径的尝试。

惠州学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所重要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惠州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有新闻理论课程,在专业选修课(限选课)设置有电视编辑与制作、非线性编辑课程,主要由笔者担任该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师,可以依据惠州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情况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地方高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是影视类、新闻类等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由于地方高校学科设置、专业发展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问题较多,即使是国内有影响力的影视类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地方高校表现更为突出。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不准确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是影视类、新闻类专业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程,与影视理论、新闻理论等理论专业课程一起构成影视业、新闻业就业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由于产业、行业的应用性,影视后期制作课程需要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目前高校的实验(训)教学内容来看,影视类、新闻类等专业通过技术训练,使学生掌握影视后期编辑、特效、特色、动画技术,能够制作出具有一定审美水平和技术标准的视频作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业态迅速崛起,一方面,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面临着短缺的局面;而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差、应用能力弱,毕业生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这种矛盾日渐突出。实际上,大多数地方高校,相关专业由于从传统影视、新闻专业转型发展而来,教师团队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型的团队,课程设置是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关注的是教师、教科书,由内容决定内容,课程的内容是依据传统“学科”范畴,课程定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应将传统的‘课程’概念加以延伸,认可‘课程’教学活动的执行应包括知识的传递、能力的锻炼、素质的培养等内容,课程教学时须将该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进行统一[3]”。因此,课程的定位中,学生的实践技术训练课程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地方高校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进行重新定位。

目前,仍有一部分地方高校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定位方面不准确。以惠州学院为例,广播电视学专业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但是目前仅有电视编辑与制作、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其中电视编辑与制作是专业选修课,非线性编辑是专业限选课。据研究发现,像这种把影视制作后期定位为选修课的地方普通高校并不少见。根据教育部对专业的定位,影视类、新闻类显然属于应用型专业,把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定位为选修课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应该是应用型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体系不完整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包含了剪辑类等多门技术实操课程,大多数普通高校开设的影视类、新闻类专业很难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一般情况下,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非线性编辑或者剪辑。有些有条件的高校,会开设特效类课程,但是大多是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或者临聘教师。开设调色类课程的高校除了一些知名高校外,地方本科几乎很少见这类课程。动画类课程,一般在专门的动画专业才会有,在地方高校的影视类、新闻类专业几乎少之又少。

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惠州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目前仅开设电视编辑与制作、非线性编辑课程。笔者在实验课上,主要训练学生的编辑能力,虽然会安排几节的特效课程,但是仅作为学生对特效理解的基本入门课。在视频编辑涉及调色的部分,会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讲授一些调色的内容,但比起专业的调色课程还有很大的距离,整个课程体系中是缺少完整的特效、调色、动画类的课程的。惠州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这种现象,实际上已成为地方高校常见的现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不完善已不适合当前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个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影视后期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因此,课程建设有必要重视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真正的适合时代、市场需求的影视后期制作人才。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的地方高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在设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应用性不强。有些地方高校虽然开设剪辑类、特效类课程,但是仅仅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有些涉及一些实操教学,也是比较简单。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很难进行实操,与市场对技术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际应用性不强。

2.课程排课较乱。有些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技术学习,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往往从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排课,到大二、大三的时候,技术操作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参加全国大赛时占据明显的优势,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有些高校在排课时,大二才开始排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有的甚至在上完摄影摄像课程后,就没有后期制作课程,有些仅在摄像课上提到一些简单的剪辑,排课情况比较乱,不符合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时安排较少。有些地方高校,由于教师的、专业的、技术的、实验(训)室等等原因,课时安排较少,一门课程32 学时、48 学时是常见的学时安排,甚至有些高校整个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也就安排32 或48 学时左右,难以设想,这么几十个学时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技术人才。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以惠州学院为例来研究,笔者2018 年暑假入职惠州学院,目前已在广播电视学两个年级进行实验教学,2017级学生没有非线性编辑课程,是在原来的专业选修课电视编辑与制作课程下进行的,电视编辑与制作课程共安排64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由一位专业教师主讲,实验课32 学时,课程安排在2017 级的二年级的第二学期,由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训)。2018 年9 月,广播电视学专业在修订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时,列入了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作为专业限选课,为2018 级及以后的学生开设,但是课时仅为32 学时,安排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目前,笔者已完成两个年级的非线性编辑技术教学工作。2019年12月,笔者在对两届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结果中发现较多问题,有30%以上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遇到技术难题,仍需要老师出面解决。而98%的学生认为,对技术课很感兴趣,但是课程太少、学时太少。所有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认为,从大二才开始学习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影响了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应该从大一新生开始开课。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有必要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三、应用+阶梯:地方高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改革取向

从前述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地方高校课程建设中,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一方面具有应用性、阶梯难度等特点;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路

5G+时代已经来临,视频阅读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视频业态成为影视业、新闻业异军突起的一个领域,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人才也成为社会需求的热门人才种类之一,在这样一个语境下,课程建设要树立“以学生实际诉求、虚拟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工作,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4]的理念,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力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或者遵循这样的一个思路,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定位。

1.增加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比重,“其方法总是围绕‘学生学习成果’这个最终目标。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么学?学生学到了什么?根据这三个问题,对各个科目所占整个专业学习的比重进行分析调整”[5]。通过提升影视后期技术学习课程的比重,加大重视学生的技术学习的力度,以社会实际需求培养满足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提升影视后期技术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把非线性编辑、后期特效、动画技术等影视后期技制作技术课程中2至3门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增加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3.从大一开始进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训练。大一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从大一开始进行技术素养的养成教育和实践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改革举措

1.应用+阶梯:构建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构建一个“应用+阶梯”型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一方面,加强课程的应用性建设。影视与短视频艺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休闲娱乐习惯,从国内外的电影大片,到无孔不入的广告和五花八门的新闻资讯,再到抖音、快手等随处可见的网络短视频,影视后期技术创造的震撼的视觉效果、精美的视频画面、美妙的音乐,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影视制作从专业的影视制作领域进入到普通百姓视野,从许多专业的影视艺术、广电传媒领域等从业人员到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得视频制作知识,从事视频制作,创作视频节目,制作VLOG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统的影视类、新闻类专业,还是新生的数字媒体、新媒体技术等专业,影视后期制作都是重要的技术,它的应用价值不言而喻。

在影视类、新闻类专业打造这样的一个“应用型”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技术素养训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以提升学生的“技术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根据社会实际需求,面向行业、产业培养技术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建设一个“应用型”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建设“阶梯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学生影视后期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技术成长的规律性。因此,有必要对后期制作的应用型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形成学习难度的阶梯。影视后期制作课程通常有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编辑与制作、剪辑、特效等课程,在明确具体的课程类别的基础上,对这几类课程进行难度分级实验教学(见图1),也即是分为中级技术和高级技术两个层级,中级技术依托非线性编辑技术等课程,实施影视后期理论与剪辑技术相结合的模式;高级技术依托调色、特效、动画类课程,采用影视技术综合理论与特效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一个“基础理论—剪辑—高级理论—特效”影视后期制作学习难度呈“阶梯型”的课程体系。

图1 阶梯难度与模块化教学设计图

2.课程群+模块化教学:强化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训练环节。在构建“应用+阶梯”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技术训练环节。技术训练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积极打造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群。影视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之间需要保持着科学的协调关系,课程安排上也需要进行合理安排,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能够符合学生学习和接受的规律性,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因此,课程建设需要对影视类、新闻类相关专业的课程群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通常情况下,影视后期课程群建设,可以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调整,建构一个拥有“理论课程群”和“应用技术课程群”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对“应用技术课程群”的内部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呈现阶梯难度。如,在影视制作类课程形成理论—编导—拍摄—后期的课程体系,其中后期制作课程群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第二是对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训练进行模块化教学。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有三个模块:理论模块、应用模块、提升模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技术训练模块,要提升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实践训练,重点对技术课程群、技术训练模块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在技术课程设计理念上应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课程的阶梯难度为基础(见图1),强化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训练环节。这样,学生通过技术训练,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专业技能素养、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拓展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猜你喜欢

调色影视课程体系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两位画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亮度调色多面手
4种复古调色法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调色师?
影视风起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