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与革新:创意产业视野下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探析

2020-09-11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产品设计

朱 云

(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以知识、文化、市场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经济主轴,创意产业也已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第四波经济动力。20 世纪8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曾经指出,“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有些国家,其速度更快,美国可达14%,英国可达12%”[1]3,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其产值甚至超过了制造业。据英国官方数据,2017年英国创意产值突破1000亿英镑,其对英国经济的贡献达14.6%,仅次于金融产业。2017年4月27日,联合国大会也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21日定为“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并指出创意产业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就业、创造经济价值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当前推动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动力[2]5。然而,溯本追源,创意产业诸多成绩的取得无不有赖于教育和人才的支撑。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创意新贵:启动新新经济的菁英势力》一书中曾言:“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而发展创意产业,其关键在于创意人才(Talent)、创意技术(Technology)和文化包容度(Tolerance)三个指数,其中又以运用创意、增添经济价值的人才最为核心”[3]15。如果将产品视为堆叠创意的载体,那么人才就是创意激发的缘起;如果产品设计人员缺乏应有的人文涵养和美学感动,那么产品的品位则将难以积聚和形成。因此,要想打造创意产品,不断提升创意产业的“美第奇效应”①,就必须立足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教育[4]2。特别是那些掌握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内容的创意人才,他们才是促进创意产业长期繁荣的核心力量。

一、创意产业的本质探源

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一种高度依赖人的智力和创新思维的文化活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差异,创意产业所蕴含的含义、内容也有一定的变化。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在《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其将创意产业认定为“以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为基础,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5]2。相应地,英国政府又按照就业人数、产值大小、成长潜力、附加值及创新性等原则,确立了13 项创意产业内容,如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设计、音乐、表演艺术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衡量诸多因素后,将其定义为“结合创造与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进行商品化,并又对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产业”[6]48,并且按照创意内容,将其划分为三大部分:文化商品、文化服务、智慧财产权。中国大陆则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6]48。而中国台湾地区则将其定义为“借助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并促进全面美学素养,使人民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6]48。可见,创意产业虽表述各异,但其核心涵义却是相似的,即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知识财产权为保障,通过创造、生产等手段,为社会提供商品化的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同时,从架构来看,创意产业又明显包含三个层次,即文化、创意和产业,三者依次递进,环环相扣(图1)。其中,文化是产业的基础,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形态,它通过社会群体的共同主张,孕育着一种生活品位;创意是产业的桥梁,其必须转化成商品,通过借助意义象征,进而形成消费符号;而产业是创意的目标,它是振兴经济的媒介,籍以品牌的形成,进而推动商品的经营销售。因此整体来看,创意产业的基本脉络可以表述如下:文化借助创意转换成产品(服务),产品(服务)加值设计形成生意,众多生意汇成产业,进而推动经济[7]1。

图1 创意产业的层次、架构与内容[7]2

二、创意产业对产品设计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基本上是沿着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美感体验型的方向前进。就产品设计而言,在劳动密集型阶段,其主要强调产品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在技术密集型阶段,则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在知识密集型阶段,则更多地追求产品的品牌化和风格化表现;而当下及未来的美感体验经济时代,则将朝着体验设计、美学设计的方向前进(图2)。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家具、家电行业,其阶段性特征尤为明显。改革开放早期,中国大陆是消费的洼地,到处充满市场机遇。厂家只要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即可,技术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部分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差异化的设计策略大行其道,设计的美感得到强化。进入21 世纪,在人们基本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产品的品牌化、风格化特性进一步得到弘扬,品牌、品质逐步受到消费者青睐。而当下,市场正朝着体验设计、美学设计进发,创意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而,可以看出,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以文化为主体的产业,其不仅具有前期的技术、知识特性,而且也有极强的美感体验特色,属于一种综合、多元、交叉的长青产业。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各国、各企业为凸显自己的优势,其产品无不以科技为基础,透过文化和美学的加值进行设计创新,进而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

图2 产品设计需求与消费者需求层次变化[8]83

创意产业的繁荣首先得益于科技和文化的支撑。如果说科技是产品的基石,那么文化就是产品的血液。从工业革命时代起,科技就几乎左右了产品的设计和造型。虽然近来产品设计大幅向体验性、文化性方向迈进,但是,科技的潜在影响却有增无减,无论是工业产品行业,还是生活产品行业,抑或是其他时尚产品行业,产品设计对科技的依赖和要求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从核心功能到时尚美学,从标准设计到个性生产,从现代需求到地域特色,科技的特征随时代需求的演进而发生改变,并明显地从硬性转向软性,从显性转向隐性的方向发展。相应地,产品设计的核心价值也就从早期的使用功能、生理需求逐步过渡到当前的心理情感和美学品位层次。而文化和艺术的加入,无疑为产品设计的价值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不仅可以让产品设计丰富多彩,而且也使其更具人文关怀(图2)。即使是一个稀疏平常的陶瓷杯子,其也集成了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时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现阶段的数字科技时代,以人为本的设计更加重要,产品设计不仅要科技感性,而且也要体验愉悦[8]82。概言之,在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产品设计不仅要科技、文化、艺术合一,实用、美观、愉悦兼具,而且也要物性与人性相容,理性与感性相通。

三、创意产业背景下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2014年3月,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9]。2016年11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将“数字技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列为国家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10]。那么,在创意产业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产品设计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其不仅要坚守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也要推动学校与产业相衔接,创意与生意相转化。

(一)以多科融合为基础,技术与艺术相统一

时序进入今天,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创意产业也不例外。就产品设计而言,其所面对的核心价值已经不再是形式美学与技术改造,而是真正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其不仅要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本体问题,而且还要上升到建构社会生活品味,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系统策略层面[11]209。如当前家居领域的中式生活系统,电子消费领域的华为、小米生态设计系统等。因而,这就注定了产品设计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及跨学科特性。产品设计专业的跨学科融合,首先必须建构在技术与艺术两大核心要素的基础之上,并借助商业、经济、人文、工程等学科的支撑,从系统的角度完善产品设计的知识布局。其次,必须在宏观上建构起跨学科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将设计、商业及工程等学科知识融于一体,而且还要依托创意创新载体,从研发、实践,甚至产学合作、商业孵化等角度完善产品设计的知识转化路径。再次,产品设计教育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上,通过借助项目式、工作坊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设计、研究及创新创意能力。最后,在综合素养方面,还应依托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树立团队合作和市场竞争意识,使产品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将技术与艺术相统一,不仅是产品设计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产品人才质素培育的一个基础。虽然早在100 年前,包豪斯就已提出“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教学理念,但是时至今日,其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包豪斯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曾言:“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同时是优秀的工艺师,优秀的设计师必须了解每种材料的特性,巧妙地加以运用,但同时又必须研究各种艺术形式和设计原理”[12]29。因而在产品设计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美学教育,而且也要注重技术教学,通过借助实践手段,促进学生对工艺、材料及艺术等知识的理解和贯通。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认识到技术与人性、技术与情感之间的重要性,将“技术与艺术统一”上升到思想观念层次。如果说技术是设计之本,那么人性就是设计之始。技术只有源自人性,具有情感,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造世界,才能创造人类的新生活。

(二)以实用理念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教育部2016年本科专业培养要求,产品设计专业主要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也即在培养目标上,产品设计专业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创新意识,能够分析、解决工业产品造型的研究、开发、设计等问题,而且还要从功能、材料、结构、工艺、市场等角度,能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改进性和开发性设计,包括对产品形象的综合表现和塑造等[13]216。因而,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内容,产品设计教学必须围绕实用、致用这一核心,借助创新创意,进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设计解决方案。从设计教育角度来看,实用不仅仅是指实际效用,还包括“将人的思想、计划付诸实施,并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实际行动”[14]47;其不仅要将现实生活融入教育过程,重视“从做中学”的实践活动,而且还应大胆创想未来需求,激发设计师的主动创新意识。因此,一方面,产品设计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穿插真实设计项目,推行实践工坊,举办设计竞赛,开展课外调研等。正如包豪斯所强调那样,设计教育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而是面向社会不断挖掘、激发学生自我潜能的实践过程。设计教育只有不断借助实用的课程、实用的内容和实战的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只有不断将创新、创意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产品设计又要在实际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前沿的设计理论,并反过来推动设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当前创意经济背景下,产品设计教育必须紧跟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并引领未来,才能创造性地预测即将面临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设计、智能化设计、城乡更新设计等。长远来看,未来的产品设计教育,也只有依托科技,回归人文美学,才能营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当然,在这过程中,也要警惕过度的实用化、工具化和功利性思维,以免削弱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损失教育的创新价值。

(三)以产品链条为脉络,学校与产业相衔接

产品链条,即产品从萌芽想法到具体商品的整个链条,其主要是以产品的设计生产为核心,包括前期调研、概念设计、样品生产、市场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了解产品的使用对象、使用环境、使用功能等要求,而且也要熟悉产品的制造材料、制造工艺、制造流程等知识,甚至还包括其市场推广、成本控制、品牌建设等内容。从高校角度来看,构建以产品链条为脉络的教学体系,推动高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产品设计学生的就业创业,而且也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在方法层面,首先必须建立与行业相协调的课程模块,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体系,从具体课程上,推动产学融合。依据创意产业发展脉络,产品设计的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创意概念、设计实践、生产制造、品牌营销等几个阶段,借助配套性课程,进而实现课程与社会的接轨。其次,要主动夯实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吸引企业走进校园,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设计性、生产性实训基地[15]。如产品造型实训室、3D 打印实训室、模型实训室、木工实训室等,以在校生产、在校设计,吸引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不断推进实习实训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再次,积极鼓励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参与企业的实践研发课题,努力将师生的智慧转化成现实的成果,形成校企师生多赢格局。最后,高校要努力挖掘自我优势,以己之长,补企业之短。特别是设计研发方面,高校要立足研发优势,不断联合企业探索产品设计的前沿问题。只有和企业结成联盟,努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地方文化为特色,创意与生意相转化

随着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产品设计的同质化现象在所难免。但是,在现实的消费环境中,人们往往更喜欢有个性、有差异的产品,特别是一些具有文化底蕴、文化特色的产品。如果说全球化是企业追求生存、成长的必由之路,那么同中求异、地方特色就是创意产品应对未来竞争的一大利器。借助地方文化,设计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与其他地域背景的产品形成区隔,彰显在地文化个性,而且也能为产品注入活力,激发地方的情感温度,甚至还能使用户感受产品的地方印迹,产生情感共鸣[16]10。进而,面对不同的地方文化和设计语境,高校不仅要深入研究、阐释地方的设计文化、造物思想,而且也应探索如何将这些文化思想创造性地转化和应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因此,从设计实践过程来看,高校首先必须梳理总结地方设计造物的规律,通过分析地方设计、传统造物的材质、工艺、结构、造型等特点,全面挖掘地方设计的物质与精神特色。其次,借助调查梳理地方设计规律的契机,探索造物背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民族特性、思维意识及文化心理,全面构建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文场域。最后,以创意为核心,借助现代设计理念、现代设计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将地方文化进行提炼、转化,并与人性深度融合,以具体的产品、服务,满足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审美的需求,如建立地方文化研究转化中心,可以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

在创意转化生意层面,纵观近年国内的产品设计教育,其教育理念与时代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企业目标来看,设计开发某个产品,其目的就是成功营销产品,获得产品的商业利益。因而,就产品设计师而言,其不仅要有良好的设计功力,能够设计出漂亮的产品形态,优越的产品功能,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吸引投资,如何将产品推销出去,甚至借助设计思考经营企业。如果将产品创意看作是一个浪漫的开始,那么将创意转化成生意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尾。产品设计只有结合营销手法、广告策略、市场渠道和产业合作,才有机会把创意转成生意[17]41。试想,如果乔布斯不努力将苹果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产品,那么世界只是多了一位创意天才而已,而不会诞生一个影响全球消费文化的商业大亨。正如美国未来学大师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形容:“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谁能将创意转化成生意,谁就能主宰21世纪的商业命脉”[18]56。因此,从教育环节和产品链条来看,增加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等内容就很有必要。如产品创意设计项目的管理与营销,产品创意设计公司的经营、发展策略等。就如约翰·霍金斯所言,“好的创意只有转化成好的生意,才能真正实现创意的价值”[1]1。

注释:

①美第奇效应(Medici Effect),是指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思想相互交融,进而激发出大量不同凡响新想法的一种现象。美第奇效应,主要与15世纪在意大利突发的创造活动有关。其中的“美第奇”是指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该家族作为银行世家,曾出资帮助众多学科、众多领域里锐意创造的人士。进而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家、雕塑家、哲学家、诗人、金融家、画家、建筑家等齐聚佛罗伦萨。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打破了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开启了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序幕。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