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铁饭碗”,“县管校聘”盘活教育资源
2020-09-11王梦茜通讯员杨学松
文|王梦茜 通讯员|杨学松
2019年上半年,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实施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彻底打破教师“铁饭碗”。全县31所中小学校,2272名教师全部参加竞聘,25名教师下岗,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如今,“县管校聘”实行一年有余,为中方县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效,又有哪些问题需要突破?
用阵痛去迎接新的变化
“我们是抱着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去做这件事。”中方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万年坦言“县管校聘”改革初期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一开始意见都挺大的。落聘教师的矛盾最为尖锐,从西半县到东半县的百余名教师也有不同程度的意见。”
泸阳镇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县管校聘”改革前,该校在编教师99人,而县教育局核定下达的编制岗位数则是75人,超编24人。而这75个编制岗位中,85%是校内竞聘上岗,另外15%的岗位则是留给跨校竞聘的其他学校教师。也就是说,该校要输出35名教师。泸阳镇中学校长周喜表示:“去年‘县管校聘’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学校是超编最严重的,也是压力最大的,一下子要出去这么多名教师,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作为校长,周喜切身感受到“县管校聘”之后学校发生的种种变化:校长的管理工作更轻松了,许多以往难以推动的工作都开展得十分顺畅;学校的人文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每个岗位都有管理细则与量化积分的考核办法,大家都在做事,都能尽到职责,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教师队伍中的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
中方县中兴学校大型团体操
牌楼中学是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初级中学,近年来面临生源不断流失的问题,目前仅有学生288名。但在“县管校聘”改革前,该校有60名教师,人浮于事,牌楼中学校长刘满喜告诉记者,过去学校的教师每周就上八九节课,有些少的甚至只上五六节课。去年“县管校聘”改革中,除去患重大疾病长期请假的教师,该校有54名教师参加竞聘,37名教师竞聘上岗,2名教师跨校竞聘到其他学校任校长,15名教师落聘。“我们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他们在这里有一个安逸稳定的环境,老教师不愿意走,年轻教师很难进来,教师团队不可避免地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冲劲不足。经过此次改革,学校教师,包括我自己,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教师们开始警惕自身的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次‘县管校聘’,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中方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中方一中”)校长曾永勤说。1997年,在中方县还没有成立之时,曾永勤便来到了这所学校(当时是“怀化市第七中学”),2007年开始担任中层管理岗位,从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到校长助理,2013年开始担任副校长,去年参加“县管校聘”,他成功竞聘为中方一中校长。20多年来,曾永勤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在今年刚高考完的毕业班中,他就负责了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曾永勤认为,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能够相辅相成,“如果完全脱离一线教学,校长的教学管理可能会有所偏差”。担任校长后,曾永勤选拔了2名青年教师进入中层管理团队。他表示,通过“县管校聘”,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积极性、团队凝聚力得到增强,下一步,他将在学生团队建设、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县管校聘”如何“聘”之有道
“县管校聘”的探索与实践确实在中方县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改革必然有阵痛,也不可避免地会触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如何平稳度过阵痛,维持教师队伍的稳定?对于教育局与各校校长而言,都是一道难题。
“我特别要肯定此次落聘的15名校长。为什么中方县的‘县管校聘’能够平稳推进下去?因为这15名校长带了好头。他们落聘后,心里肯定会失落,会郁闷,但没有一个人来提出过分的要求,落聘了便去应聘其他岗位,这体现了他们的大局观和高风亮节。”杨万年不禁感慨道。
桐木镇下丰坡小学的新操场
对于在校内竞聘中落聘的教师来说,校长们的关怀与帮助,让这次改革多了不少人情味儿。“教师们已经很习惯原来学校的环境,内心也很满足,结果突然换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且条件相对要差一些,他们确实一下子接受不了。站在校长的角度,我很能理解他们。”刘满喜明白“县管校聘”是大势所趋,希望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能多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举措。
如何平衡学校的实际需要与教师的现实困难?周喜认为:“我们要为落聘教师做好思想工作,讲清楚当下的教育形势政策,并尽己所能帮他们积极谋出路。”在校内竞聘中落聘的教师将参加全县各学校空岗职位的竞聘,周喜主动帮助落聘教师联系学校。“我会和那些校长强调,落聘的教师并不是不优秀,而是我们超编严重,必须要走这么多人,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很优秀。”令周喜感到欣慰的是,那些校长后来和他反映,这些教师到了新学校后,工作积极性很高,纷纷成为骨干教师,有几人所带的学科教学质量检测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如果说竞聘本身给教师施加了外部压力,让教师产生了紧迫感,那么学校对教师的奖励激励与在教师专业成长上的投入则激发了教师的内生动力。如从教40年的中方县芙蓉学校校长杨再成,在带教师队伍方面一直在用心琢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严师德、精业务,一批批教师先后“走出去”学习培训,一批批教育专家“请进来”传经送宝,“青蓝工程”搭平台、结对子,“名师工程”育名师、塑品牌,校园比学赶超氛围浓郁……一大批教师成为市县级名师。
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到乡村
在中方县“县管校聘”落聘的15名校长中,有一人很“出名”。2019年上学期,袁国和还是一所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有1000多名学生。“县管校聘”开始后,他原想着竞聘乡镇中心校校长,没想到竟然落聘了。之后他通过跨校竞聘,来到桐木镇下丰坡小学,担任村小负责人。从有1000多名学生的乡镇中心学校到一所村小,袁国和坦言心里没有任何埋怨。他珍惜并感谢这一次际遇,在村小他干得热火朝天,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这是一所完全小学,开设了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有9名教师,但统测科目有22门课,学生基础都较差。在分工分课时,袁国和自己主动担任了四年级数学、四年级科学、六年级科学的教学工作,周工作量达24节课。
桐木镇下丰坡小学校长袁国和(左二)为学生辅导作业
2019年8月30日,下丰坡小学开始报名,袁国和看到很多家长骑着摩托车来送孩子报名。家长们听说来了个新校长,纷纷跑到袁国和面前,表达希望学校能够开通校车的诉求。下丰坡小学的学生来自附近三个村,最远的半界村距离学校12公里,学生上下学极不方便。了解到这一情况,袁国和立即向桐木中心小学和桐木镇政府汇报,并积极和中方县校车办及校车公司衔接,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下丰坡小学正式开通了校车,消除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隐患。半界村的村支书向往和记者感慨道:“我曾经当了8年代课教师,深知知识改变人生的道理。那一天,看到校车载着孩子开过来,我激动的心情犹如在天安门,看着五星红旗升起来一样。”村支书在村里的第一辆校车上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而属于下丰坡小学孩子们的“第一次”还有很多。第一次上电视、第一次研学旅行、第一次做科学实验、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小心愿、第一次在崭新的教学楼里上课……在2020年上学期开学报名时,下丰坡小学转入了6名学生,袁国和很欣喜。“家长们愿意把孩子转回村小来读书,正是认可了学校的管理,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此次“县管校聘”改革,中方县教育局增加了农村薄弱学校专业学科教师岗位,推动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的边远乡镇学校有序流动,如袁国和这般,为乡村教育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中方县鼓励教师按所学专业跨校“走教”,对跨校“走教”教师给予交通费和误餐费补贴,补贴从校长基金中解决。
中方一中的英语教师杨昭已坚持“跨校走教”一年半。每周一对于杨昭来说都是极为忙碌的一天。她需要六点半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前往桐木镇宝寨教学点,为这里的三、四、五年级孩子上英语课。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一点一点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希望乡村孩子也能够大胆开口说英语。宝寨教学点仅有三名教师,目前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因此杨昭每次都会把孩子们一周两课时的英语课上满,往黑板前一站就是六节课。然后她要驱车返回中方一中上两节英语课,加上所负责的晚自习,晚上十点才能下课回家。“我很感谢中方一中的领导,十分支持我去‘跨校走教’,特意将那天我的英语课往后推。教学点的孩子们真的很淳朴,很好学。他们会摘野生的草莓、拔山上的笋子留给我吃。有一次大暴雨,我开车快到教学点的时候遭遇了塌方,几名男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打着伞来接我,看到那一幕时,我真的很感动。”
除“跨校走教”外,中方县还建立了网络联校,以期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有效破解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教师资源配置“瓶颈”,达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