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
——连云港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20-12-02陈昊
陈 昊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引言
淮海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研究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淮海戏的起源入手,研究淮海戏传承至今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一、淮海戏的起源
淮海戏主要在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市、徐州市、淮安市等地区比较流行。因为其在淮海地区较为流行,所以旧时又称其为淮南小戏,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很难确定淮海戏起源的详细情况及时间,因为淮海戏最初只是下层百姓们的一种休闲方式,知识分子并没有对其做过多的关注,所以关于淮海戏的文字资料几乎没有。[1]
民间有关于淮海戏起源有三种传说,虽然说三种传说有着不同的表述内容,但是其中又包含着一定的共性。比如说,三者都认为古海州一带是淮海戏的发源地,淮海戏的形成和鲁南地区的民间曲艺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淮海戏的形成、传播过程中,有三位有姓无名的艺人对其起了重要作用。
周贻白先生认为,淮海戏的唱腔属于“拉魂腔”,和安徽的泗州戏同属一个系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淮海戏起源于秦腔,因为清朝李调元的《雨村剧话》有过这样的记载:“秦腔始于秦州,盛于长安,流入晋、冀、鲁、至淮水止。”所以就会有人认为淮海戏是秦腔的分支,后来和京剧、徽剧等剧中融合而形成新的剧种。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淮海戏的起源和明清俗曲密切相关,但是这种观点论据较为单薄,并没有被学术界认可。
二、淮海戏在传承中遇到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淮海剧团走向了发展振兴的道路,江苏省先后恢复了七个比较专业的淮海剧团,各剧团也在培养人才、开办相关的文艺学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淮海戏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各地的文化主管部门不仅重视淮海戏的发展,而且将淮海戏的剧目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20世纪80年代后,各地的淮海剧团编演了上百种优秀的剧目,比如说《代代乡长》《红尘悲歌》。但是,淮海戏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年轻人缺乏兴趣
观众是淮海戏演出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在淮海戏的发展过程中,观众的数量和质量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年轻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电子产品上,对传统戏曲兴趣缺乏,淮海戏面临着有票难售、无戏可看的尴尬局面。因此,淮海戏在发展过程中要思考什么样的剧目能吸引年轻人,怎样才能让年轻人对淮海戏具有观看兴趣及购票欲望。[2]
(二)利益收入及经费支持不足
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扶持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地区很难将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在改制之后,淮海戏剧团需要自己解决经费,可是部分剧团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淮海戏剧团的经费更加紧张。
农村地区集中了淮海戏剧团的主要观众,但是观众们并没有购票看戏的习惯。这些观众对戏剧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是图戏剧能为生活添个热闹。“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成为了戏圈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现今,很多剧团都采用拼场的方式进行演出,即共同租借场地、设备。除此之外,演员为了给剧团增加收入不得不参加文娱活动,由此导致了演员排练时间减少,排练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演出质量也有所降低,因此演出效果大打折扣,从而使收入减少。
(三)专业人才后继乏人
淮海戏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专业人才的共同推进,但是现在淮海戏却面临着在老一辈手里逐渐式微的问题。
一方面是淮海戏培养演员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淮海戏剧团会委托艺术学校培养淮海戏人才,但是艺术学校不能自己决定是否招生和招生数量,只有当剧团需要招收演员时学校才会开班招生。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加上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教育成本高,所以很容易会出现人才断层的情况,由此导致淮海戏在传承的过程缺乏人才。
另一方面,演员的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待遇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淮海戏没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淮海戏专业的学生很少有人会在毕业后继续从事演艺淮海戏的工作。因为剧团中没有“新鲜血液”加入,所以淮海戏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出现传承人的年龄结构老龄化的情况。
三、淮海戏的保护及传承
(一)对淮海戏剧目的保护
保护淮海戏的根本就是保护淮海戏剧目。因此,淮海戏剧团不仅要挖掘、改造和利用传统剧目,而且要拓宽淮海戏创作平台,鼓励剧作家创作新剧目,可以以创作现代剧目为重。
首先,江苏省淮海戏研究会对淮海戏传统剧目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最终将《淮海戏传统剧目汇编》呈现给了淮海戏剧的工作人员和戏迷们。除此之外,淮海剧团也对这些传统剧目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加入了新鲜元素,从而使淮海戏更富有活力。例如,连云港市淮海剧团就对《三拜堂》进行了改变,在保留原作精华的基础上,创新了矛盾冲突、舞台表演等几个方面。同时还在剧目中增加了多媒体技术,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从而使淮海剧目更具时代性。[3]
其次,淮海剧团还对历史剧进行了新编。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和传承区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是新编历史剧在新时代的主要作用。特定时代的戏曲可以从侧面表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并对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影响。例如,连云港淮海剧作团就创造了一系列新编历史剧,比如说《春江月》。除此之外,淮海戏还会用自己的表演方式演绎其他剧种的优秀历史剧本,比如豫剧《丑嫂》。
最后,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扩大淮海戏的影响,连云港市淮海剧团创作了众多现代剧目。现代剧目在吸引年轻观众等方面具有新编历史剧及传统剧目所没有的优势。因此,传承与保护淮海戏并扩大淮海戏的重要途经之一就是创作现代剧目。比如说《代代乡长》《左邻右舍》等现代剧目都颇受好评。
(二)对淮海戏传承人的保护
首先是政策方面。连云港市每年都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传优秀传承人”进行评选、表彰,并为其发放奖金。在发放奖金时,传承人需要签订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传承协议书。除此之外,传承人需要配合相关单位的要求,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等工作,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微薄之力。
(三)对演员的培养与保护
为了能让青年演员有学习演技的机会,连云港淮海剧团为青年演员们量身打造了青春版的《三拜堂》,观众也能通过这一剧目认识这一批优秀的演员。除此之外,连云港淮海剧团为了能招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招聘演员的过程中明确表示,剧团可以为演员提供挂靠在连云港市艺术学校的事业编制。
连云港淮海剧团中的部分演员有着较深的资历,这些演员具有事业编制,收入也较为稳定。这些演员主要从事两类工作,一类是在淮海戏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另一类则是转型成了剧场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剧团及对外联络。[4]
(四)传承现状
作为戏曲来说,淮海戏并不被主流社会了解及喜爱,再加上其演出时使用方言,属于淮海地区的地方戏,这就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受限。因此,只有为群众宣传相关知识,才能将淮海戏更好地传承下去。在现阶段,连云港市为群众宣传淮海戏的主要方式是用展板的方式进行展览成列。
可是在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只有一面墙对淮海戏进行了大概介绍,书架中只有一本介绍淮海戏的《淮海戏志》,年代也较为久远,这本书是20世纪90年代的专著。除此之外,遗产中心再无关于淮海戏的介绍。
连云港淮海剧团也会对淮海戏的知识进行陈列。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对淮海戏进行介绍,一种是利用走廊的墙面,用展板、照片等形式展示淮海戏的起源,发展和剧团的演出;第二种方式就是宣传册,在宣传册中对剧团的相关剧目和演出进行介绍。
四、淮海戏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养老中心、社区等平台
老年人是淮海戏的主要受众群体,淮海剧团可以利用养老中心、社区等平台为老年人宣传淮海戏的知识,并为其提供精彩的演出。老年团体也可以在社区自发地组织排练淮海戏,将其传承与发扬。老年大学中也可以配备专门的淮海戏教师,为老年人提供专业训练。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年轻人是这一时代的主体。淮海戏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利用新技术搭建新媒体平台,在新媒体平台中传播淮海戏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了解淮海戏,从而加入传承淮海戏的队伍中。
淮海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秀结晶。因此,淮海戏团及相关部门要做好淮海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让优秀剧种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