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实践力的开发模式

2020-09-10陆益清

高考·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结冰学生

陆益清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基石。在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往往碍于种种困难而忽略它。本文在厘清地理实践力的前提下,探索如果抓住地理实践的元素,开发有用的地理实践模式,使地理实践力落到实处。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开发模式;高中地理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在地理核心素养的组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地理实践里的基础上,其他核心素养才能够更好的展开。地理实践力的养成要基于地理实践活动,只有在与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看、想、做、思、用各种实践元素建构起相关认知体系,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力。

二、地理实践元素与地理核心素养

看、想、做、思、用是地理实践的基本元素。看表示观察,观察各种地理现象;想表示联想,用来联想某些现象和规律。做表示动手,用来实验或者调查;思表示反思,用来归纳和修正、验证之前的想法;用表示迁移应用。地理实践是在真实场景中通过看、想、做、思、用五个要素建立相关模型,逐步建构起相关地理知识体系,达到学以致用,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一)看—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生从观察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观察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产生顿悟的快感。并从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有些冰川地貌,书本的语言描述过于抽象,就是有示意图参考,不少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如果有真实的照片降解,就容易理解的多。如果去参观一次冰川地貌,学生自己就能意会。再实地考察中会发现很多不同于自己理解的现象,引发自己的思考。

(二)思、想—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是一种行动,是展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度体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大气受热过程时,让学生在测量地面、空气的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后,比传统的讲解更能启发思考。

(三)做、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转化为创新,并把创新运用于实践,实践又可以极大丰富人们的创新经验。

(四)实践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奠基

观察生活中具体人类活动,反思具体人地关系产生的影响,汇成报告。通过地理实践,死的知识活学活用,纸上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地理视角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社会实践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目前地理实践力的尴尬状况

(一)精力有限

地理选考知识体系庞大,考试的提前使得时间紧张,压力大。野外考察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被很多老师认为是不能行的,地理实践力难以通过试卷考察,只能锦上添花,甚至选择性的忽略。野外考察的要求较高,分组、组织、安全……,方案需要精细研究,牵扯很多的精力何经费,畏难情绪限制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的开展,也成了部分教师實践力难以开展的借口。

(二)没有很好的开展途径

老师们上课时间紧张,几乎不可能利用真实情景实地考察,大多数选择虚拟实验,其次道具演示,往往在课堂上某个环节展开一些实践环境来替代实践力,形式过于单一,收效不大。

(三)对地理实践力的理解不到位

理解偏差1——情境创设等同地理实践

有的老师上课讲述地学原理时,先插入野外考察的真实场景给同学观看,或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再抽丝剥茧,原理抽象。这些老师对实践力的认识仅限于野外考察。其实整个过程最多是建立了一个情境。

理解偏差2——解决问题就是实践

有的老师将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视为地理实践力,把解题能力当做是地理实践力。这样就过于宽泛,没有了实践的精髓。地理实践需要应用地理知识,在现实场景中给与判断、阐明、解决问题,越能创造性使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地理问题,实践能力越强。例如在学习了地质构造后买很多同学能说出概念,看得懂示意图,但是在涉及需要用概念发生判断时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有的同学能根据概念明确判断,在现实中也是难以驾驭。

理解偏差3——实验模拟当做实践

现行实践活动中,教师做学生看,有老师怕课堂上实验做不好,预先拍好视频,甚至剪辑好,教师对着视频讲解,其实只是和学生看书的形式不一样。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打折扣。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旅游,生活体验,来达到培养实践力的目标。这样做忽略了实践的主体,学生不可能深度体验。有的教师以简单的道具演示来说明地理原理,但是发生条件和实际地理过程相差甚远,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如模拟海陆板块碰撞,有的教师用薄书本去撞厚棉花堆,棉花堆向上拱起,这个过程和板块碰撞风马牛不相及。

理解偏差4——就地考察当做地理实践

有的老师趁着暑假,或者学校组织学生旅游的机会,带上同学去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地表事物分布规律,借此达到地理实践的目的。这是实现地理实践能力的最佳机会。但是很多活动就局限于此,并没有深入开展。对于学生来讲,只不过是从面对PPT上面转移到了面对真家伙上课,学生的主体没有得到很到的开发。

四、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多途径挖掘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资源

(一)生活资源

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日记、随拍、新闻、杂志,在地理的视角下情景。观察夏季植物上方覆盖黑色尼龙网;早春的塑料膜扑在地上;冬季会在树木下段涂上石灰水;冬天太阳光进入室内的深度,傍晚太阳落下的方位;月亮的盈亏变化,行星出现的方位;夜晚春雷和午后夏雷的区别;一天的昼夜温差和天气的关系;空气最清新的时刻;在地图上观察住宅区的分布、商业区的分区;要解释这些现象,都需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理解完美对接,这正是实践力培养的目的之一。

(二)社会资源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绍兴柯岩,领略地表形态的多姿多彩;调查家乡的家乡的土地利用,暑期学校可以让同学对身边的地理现在和地理行为作出更全面的调查。比如调查家乡的节能减排,水资源的利用,城市周边和乡下农作物的分布;如果有山,还可以组织观察山上、山下农作物的分布;或者调查近代农业生产班农作物的变迁;或者组织学生去杭州看西湖观察人文景观,利用自然博物馆、水文站、气象站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等等。

(三)学校资源

1、利用好地理活动课

地理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很多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的地理活动课,但是也可以采用课外自主活动,课上交流的形式开展。

2、巧妙利用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

学校教育中有一些短课程和选修课的内容与地理学科有关,隐含着地理教育因素。发展校本课,个性爱好的课程,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课程等,其中都有与地理教育相关的例如旅游、文化鉴赏、园艺等等都可以最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阵地之一。

3、时时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地理教育

一些全国性、世界性的主题日已经成为学校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例如,2月10日是国际气象节,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气象海报,去学校附近的小区普及气象知识,就相关的气候热点做出阐释。

五、构建模式,实现培养地理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观察、提问、探究、构建、迁移——观察论证模式

观察论证模式侧重于实践中的看、思、用。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用地理的思维探究分析。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现象,实验细致的观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展开交流讨论,实现“问题”与相关地理知识的对接,达到生成或者验证相关地理原理规律。完成地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建构,并迁移至新的情境中应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实例

看—观察现象:夏季午后,雨后流动的溪水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想—发现问题:①为什么夏季的午后才能出现?②为什么下雨后才能出现?③为什么流动的溪水上更明显的雾?

思—链接书本:雾,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后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

探究问题:①溪水、夏季午后、雨后、流速三个条件。②四个条件哪些与“水蒸气”有关?

③四个条件哪些与“冷”有关?

教师引导思考:①假设是平地,雾形成的哪些条件会受影响?②地形对雾的气象条件有哪些影响?③如果不是冬季午后,可不可能形成薄雾?④如果不下雨,还需什么条件才能形成雾?

构建知识:雾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的条件和稳定的大气结构

用—迁移应用:秋季早上常有大雾。请大家根据上述条件分析其形成过程。

(二)收集信息、发现规律、总结提升、迁移应用——调查、体验模式

调查、体验模式侧重于实践中的做、思、用。学生再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调查、感悟,善于从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地学分布规律。再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交流讨论,达到生成或者验证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的目的,完成地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建构,并迁移至新的情境中應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实例

做—收集信息:在地图上把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通过网上的查询或者实地调查把地价标出。利用城市地图将公交路线标出。

想—发现规律:①各种功能分区的基本分布特点②功能分区和地价的对应关系③功能分区和交通分布的关系。

思—总结提升: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分布特点是中心商业区,外围居住区,其次工业区。城市功能分区和地价有及其密切的关系。可以大胆推断基本功能分区的形成是同种经济活动再地价的分异下造成的集聚。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十分密切,越往市中心,交通越便利。几乎所有的公交都能走向市中心。

建构体系:影响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因素。

用—迁移应用:根据地图的商业次中心,分析其形成过程。

(三)实验模式

实验模式侧重于实践中的看、想、做、思、用。以解决某个问题开始,学生动手实验为载体,教师重在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比,联系地学原理,交流讨论,实现现象和理论对接,生成相关地理原理规律,完成地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建构,并迁移至新的情境中应用,成就终身有用的技能,养成终身探索、学习的习惯。

实例

想—提出问题:结冰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也会引起特别严重的危害。影响结冰的因素有哪些?

做—设计方案: 冬季温度低于零度时,

取一碗水再闭风口,记录完全结冰的时间t;

同样的碗水放置在风口,记录完全结冰的所需时间t1

同样的碗水加入盐放置再闭风口,记录完全结冰的所需时间t2

同样的水取一大盆,放在闭风口,记录完全结冰的所需时间t3

同样的水取一大盆,放在闭风口,利用循环装置让其流动,记录完全结冰的所需时间t4

思—操作观察:比较t和t1,t和t2,t和t3,t3和t4结冰所需的实践长短差异

分析归纳:t和t1的差异说明风对结冰的影响;t和t2的差异说明盐度高低对结冰的影响;t和t3的差异说明水体大小对结冰的影响;t3和t4的差异说明水的运动对结冰的影响。

做—变量操作:同一碗水,放在盘子里和杯子中,分别记录结冰时间t5t6;

思—分析归纳:t、t5、t6的差异说明同等水体下面积水域面积对结冰的影响。

构建体系:结冰要素(盐度、气温、流速、风力、水体)。

用—迁移应用:推断学校池塘冰最后的区域。

参考文献

[1]曾晨.地理实践力:在课堂的空间拓展中生成[J].江苏教育研究,2019,402(Z2):82-84.

[2]徐国民.地理实践力培养亟须关注的四个重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463(07):31-33.

猜你喜欢

结冰学生
通体结冰的球
冬天,玻璃窗上为什么会结冰花?
赶不走的学生
鱼缸结冰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聪明的学生等
不会结冰的液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