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莱坞歌舞类型片探析

2020-09-10虎亚威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歌舞片好莱坞

摘要:作为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传统样式,歌舞片自诞生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把脉好莱坞歌舞类型片的发展流脉,从主题建构、叙事模式和歌舞元素的发展探究其创作流变,对好莱坞歌舞类型片的良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好莱坞;歌舞片;类型电影

歌舞片作为以艺术元素命名的电影类型,在学界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学者汤玛斯·雪兹认为:“歌舞片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最受欢迎,却是最不被了解或欣赏的通俗形式,其出现于美国纽约地区浓厚的音乐喜剧氛围之中,如剧院音乐厅等”。1我国学者郝建则认为其是“音乐舞蹈成为观赏的主要兴趣中心、音乐舞蹈进入叙事模式中的重要因素的类型电影”。2这些观点各有侧重,而笔者认为:好莱坞歌舞片是源自于美国本土的,将音乐与舞蹈作为影片元素或叙事元素的电影故事片。

一、好莱坞歌舞类型片的发展流脉

从初露头角到蓬勃发展,再到销声匿迹,后又重振旗鼓,歌舞片的发展历经时代变迁和观众审美心理变化,与社会文化现象价值体系和观众不同时期体现的“集体心理”密不可分。

(一)初露头角(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

歌舞片的诞生很大程度归功于电影技术的发展,1927年的《爵士歌王》实现了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过渡,助力了好莱坞歌舞片的崛起。不过因其未能将歌曲与舞蹈紧密结合,因而尚且不能称为歌舞片。1929年的《百老汇的旋律》是好莱坞歌舞片真正形成的标志。

(二)辉煌发展(20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

20世纪三十年代,极具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歌舞片为身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观众营造了“白日梦”的幻境,提供了可寻求慰藉的精神家园,使观众忘记了现实生活的困苦;20世四十年代末,美国发起清除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左翼力量的思想调查运动,导致人民反抗战争的愿望空前高涨,此时,歌舞片营造的“美好世界”再次成为了观众圆梦的港湾;320世纪六十年代,个人主义和摇滚浪潮的兴盛为歌舞片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开始了对社会严肃话题的讨论。

(三)销声匿迹(20世纪七十年代至新世纪前)

20世纪七十年代,歌舞片在经历鼎盛时期后逐渐归于平淡。受到新好莱坞电影思潮以及世界电影所崇尚的“自然主义”风格影响,传统歌舞片的表现手法已经不再受到观众的青睐,逐渐在现代电影中销声匿迹。

(四)重振旗鼓(新世纪发展至今)

进入新世纪后,巴兹·鲁赫曼执导拍摄的大型歌舞片《红磨房》等既延续传统又极具创新的影片为歌舞片的复兴注入了强心剂。至此,歌舞片在类型元素、叙事主题上都与传统歌舞片有了明显不同,不过依旧折射着美国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和“911”事件带来的整个国家的恐慌。

二、好莱坞歌舞类型片创作模式的流变

20世纪30年代中期,歌舞片的制作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法关系”创作的,如影片的人物设定通常是一对情侣,情侣求爱与主题链条密切相关,音乐和舞蹈是快乐的表达方式,浪漫关系总能战胜一切潜在限制的能指等。这些固有模式带领好莱坞歌舞片进入了辉煌发展的岁月,但是固化的套路也引起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于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类型创作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

(一)主题建构的变奏

作为“电影造梦”典型代表的好莱坞歌舞片往往为观众营造的是一个没有苦难的乌托邦世界,结局永远圆满而美好。六十年代起,好莱坞歌舞片的主题建构有所突破,开始了对严肃话题的讨论,例如影片《西区故事》与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紧密联系,展现了纽约黑帮之间的残酷斗争和血腥杀戮。进入新世纪之后,影片《发胶明星梦》对于美国六十年代种族歧视的关注,《舞动激情》对跨越种族的曲折恋爱故事的描绘都使歌舞片关注社会现实的主题特征变得更加明显。同时,歌舞片的主题建构也更加多元化,即便同样是爱情主题,也会有新的诠释。例如影片《红磨坊》尽管以怀旧的形式出现,却采用了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主体虽是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但并非是王子与公主、穷小子和富家女的奇幻爱情故事,而是穷困潦倒的作家和妓女的爱情悲剧。

(二)叙事模式的升级

歌舞片一般包含后台式歌舞片和融合式歌舞片。前者一定程度上更注重歌舞展示,如主人公是有一定歌舞功底的歌女,歌舞场景与角色的歌舞表演相互重叠,通常借由一个随意的理由就开始歌舞“炫技”,与故事发展没有必然联系,叙事链条产生了断裂;而融合式歌舞片则将歌舞作为结构叙事的手段,用于情节展开和细节刻画,突破了台前表演和台后叙事的界限,连接性强,但也容易出现歌曲和叙事衔接不当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歌舞片开始了对这两种经典叙事模式的优化升级。在后台式歌舞片《追梦女郎中》,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的变化和成长都体现在相应的舞台出场上,将情节发展和歌舞表演进行了自然化的结合。而融合式歌舞片《芝加哥》中,妈妈在向女儿介绍比利律师时,比利律师在舞台上既展现了歌舞,又起到了叙事和过渡的双重功效。尽管好莱坞歌舞片一直沿用传统的叙事模式,但却在歌舞和叙事的自然结合中不断加入巧思,利用歌舞强化情感、解释生活。

(三)歌舞元素的流变

不同的时代背景孕育各具特点的歌舞片,音乐和舞蹈作为歌舞片不可或缺的表达途径同样富于变化。音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题的多样化、风格的混杂化和结构的碎片化,具有后现代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起,好莱坞歌舞片的音乐不再单纯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轻歌曼舞,而是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和多元。如影片《发胶明星梦》中的歌曲风格涵盖了爵士乐、摇摆乐、摇滚乐以及R&B(Rhythm and Blues)等多种类型。再如影片《红磨坊》中的所有歌曲均出自经典流行音乐,创作者将其拼贴改编后,重新加以整合运用。

歌舞片中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二者的变化发展具有相似性。首先是舞蹈的风格和形式日渐多元。20世纪60年代前歌舞片的舞蹈风格多以踢踏舞为主,且多以群舞为主,60年代后不少歌舞片增加了芭蕾、探戈、伦巴、机械舞等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固定。其次,歌舞片的舞蹈也呈現出后现代的特性,影片中将不同风格的舞蹈进行杂糅,打破了古典舞与现代舞的界限,高雅舞蹈与通俗舞蹈的隔阂。如影片《舞出我人生》中将差异巨大的芭蕾和街舞进行完美融合,影片《红磨坊》中也将康康舞、现代舞以及霹雳舞进行融合。

三、好莱坞歌舞类型片的发展出路

好莱坞歌曲片虽然经历衰落,但从未停止尝试改变,《爱乐之城》《马戏之王》等影片的热映也为好莱坞歌舞片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希望,不过未来想要实现好莱坞歌舞片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类型电影的边界逐渐消融,融合发展的态势日益凸显。好莱坞歌舞类型片要善于在“融”字上做文章。一要注重多种元素的融合。敢于打破固定范式,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新时代,通过糅合多种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二要注重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扎根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挖掘世界各国的音乐舞蹈元素,加以融合吸收,诠释更加开放、包容的地域种族文化。三要注重形式与价值的融合。在注重音乐舞蹈专业化展示的同时,将严肃命题与之融合,对叙事和歌舞加以整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广泛和深刻的价值传播。

参考文献:

[1]汤玛斯·雪兹《好莱坞类型电影:公式、电影制作与片场制度》[M].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79页。

[2]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3]《好莱坞歌舞类型片的解读》[J]《电影文学》2003年02期。

作者简介:

虎亚威(1994-),女,回族,职称无,籍贯:河南省荥阳市,硕士研究生,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专业,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方向。

猜你喜欢

歌舞片好莱坞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CRAZY RICH ASIANS
论歌舞片与音乐剧的互生共荣
《马戏之王》:好莱坞歌舞片回春
好莱坞歌舞片的文艺美学分析
真真假假:好莱坞电影PK现实生活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
绚丽的辉煌——记好莱坞歌舞片
好莱坞暑假大片集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