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在高校中的践行意义
2020-09-10马程婉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的背景下,法治思维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规范与实施保障,将其融入高校管理工作已成为推动高校发展,实施依法治校的必然需求。本文从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校园安全层面进行了阐述与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法治思维;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依法治校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强调教育强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诸项要求中,表明教育治理需要“随时而动”,教育法治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治理观念的变化不断调整。特别是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化思维,要求融合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以促进教育领域的法治化。这不仅是高校治理结构革新的关键要素,也是高校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利用法治思维来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管理学校,约束教师和学生的一些不当行为,这样不仅能明确校纪校规、强化纪律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辨别本领,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出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1.法治思维与教师
1.1以法触德,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正可谓是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言行必须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便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健康,举止是否文明礼貌,衣着是否整洁得体等等,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高校教师应当坚决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参与学习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知识,如《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做到身正为范,以德立身。
1.2依法执教,规范教育教学
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公平》中写道“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他将法比作是国家的秤,是社会的准绳,用秤和绳当作标准来判定轻重和纠正弯曲,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法律是规范人们行动的准则。教师作为校园内最有影响力的群体,更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
爱国守法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教师要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强化自己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做一个忠实的爱国者。守法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便是依法执教,基于教师职业的神圣性、示范性,要求教师成为守法的楷模,进而对受教育者的守法行为产生影响,实现全体国民法律素质的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正如没有责任感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工作一样。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关爱学生是教师执教的师德灵魂。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而个别道德败坏的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让教师这个行业白白蒙冤,比如辱骂、体罚和性侵等,在他们得到社会谴责的同时,也应当予以法治严惩,整顿校纪校风。
廉洁奉公是教师的立教根本,也是教师品质的体现。不擅自收费,不向家长索要或暗示馈赠钱物,廉洁自律则是最基本要求。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物质利益面前要有不坠青云之志,时刻保持这种高尚的为师气节。还要做到廉洁从教,公正做事,筑牢思想的防线,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常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形式检验自己。
1.3课程思政,落实育人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传统的价值观念里,不重视道德培养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立德与树人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建设和管理中,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思政的本质则是立德树人。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教”表达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育”强调的是品行和德性的养成。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的生活,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遇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地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认知和实践地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地影响。
2.法治思维与学生
大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这就是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否则,便会因为不知法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做到遵纪守法,不仅仅是要学法和懂法,更要守法。作为学生在学校首先应当遵守校纪校规,从规范日常行为做起,用规范来要求自己。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穿戴整洁、朴素大方,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不接触不健康、低级趣味的东西。学做品德高尚的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在校期间要勤奋学习,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爱护学校公物,不到处乱涂乱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保持心理健康等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戒“贪”、戒“奢”、戒“惰”和戒“散”开始,争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好公民,有效的树立学校良好的学风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3.法治思维与校园安全管理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悲剧的发生。在方法上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控制个人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其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热情生活,多交朋友,笑面人生,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校園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学校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切实抵制社会不良行为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集体宿舍的财产安全管理和食堂的饮食安全管理,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安全隐患。
4.结语
高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培养合适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高校开展工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将法治思维运用到三者之间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扩大校内法治宣传教育,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同时,必须完善法治体系运行机制,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法治育人环境,对完善高校法治化建设,科学管理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静.浅析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20,000(003):159-160.
[2]杨喻.法治思维的运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9,000(020):190
[3]马朝冲.浅谈高校辅导员的法治思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19,000(005):90.
[4]许进.论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思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00(010):31-35.
[5]马静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J].读书文摘,2017(14).
[6]廖郁荣.浅谈运用法治思维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 南方论刊, 2015(4):36-38.
作者简介:马程婉 (1989.12-),女,湖北武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版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