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活动:核心素养下美术教学的有效构建

2020-09-10闫颖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美育核心素养

闫颖

摘  要:在核心素养教学大背景下,为实现“师、生、资源”三元主体的有效沟通,最大化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知识创造的参与感,提升其模拟情境的体验感,本文以课堂活动构建为出发点,建构信息时代美术课堂教育的“学习模型”,激活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培养兼具跨学科和专业竞争能力的新型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课堂活动;核心素养;美育;学习模型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4-0090-04

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美育新时代,课堂的生命力必然再次“活化”。这种“活化”并非知识的增殖,而是培养学生群体的主动探究能力,激活其思维创造力及对情境的还原和模拟能力。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法等教育实验方法,均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解体和重构的选择,推动了新型课堂模式的形成。

课堂活动,广义上指在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开展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互动过程。本文主要以美术学科为背景,从视觉文化角度出发研究美育课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有效构建,重点论述美术教育相关的施教过程,如美术课堂、课外兴趣社团、博物馆公教活动等环境下发生的“教—学”互动过程。

一、课堂活动是教学的灵魂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在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聚焦到一线教学环境中,“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事实性知识传授为主,较少开展课堂活动。由于师生的个体因素(如教师认知范围、学生群体理解的差异性等),知识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因此,大力开展互动式课堂活动,才能保持课堂内知识的不断增殖。

构建良性的课堂活动,教师的角色将由知识传递者逐步过渡为启发者、引导者,甚至是融入学生群体的参与者,师生可以在共同课题下完成知识的探究和增殖。同时,作为学科背景下的美术教师,需要甄选特殊的视觉文化资源,并通过对基本问题和情境问题的设计引入课堂,设置开放式的问题探究,激活学生群体的思维能力,完成培养学生群体多元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紧跟知识逻辑,融合基本问题

在探究不同美术学科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梳理知识点逻辑和寻找视觉素材,结合学生群体在该阶段的认知状况设置2~3个学科内的基本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群体的思维逻辑和美术学科素养。与传统课堂不同,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學活动设计以教学重难点为出发点,直接指向“关键能力”制约的基本问题。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基本问题下思考和探究,体验学科问题的产生过程,有效链接学科的思维逻辑。

从学生的角度看,基本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将被动吸收学习转化为面临问题时的主动研究,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了求知欲和探索欲,在研究过程中形成问题导向的分析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设置基本问题打破了纯粹的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这一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学科,培养学科思维。因此,基本问题便是启发学科思维最直接的方式。

(二)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结合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化生活问题。它是在学生群体掌握“关键能力”后,结合学生自身的多元素养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本文以“毕加索&立体派” [1]为例,设置以下情境问题:1. 假如需要布置毕加索主题咖啡厅,你会选取哪些元素作为环创设计?2. 拟举办的毕加索艺术节,你作为策展人将如何布置展览?3. 如果开展毕加索主题研究征文,作为投稿人时,你有哪些不一样的发现?以上三个问题设置一方面与基本问题相关,另一方面衍生了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群体在解决该类问题时,不仅要对毕加索和立体派有一定的认知,还应具备相关的素养和经验。

情境问题的设置,是在学科体系内挖掘基本问题,同时营造出直接经验的情境体验,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一步调动自身的多元认知和素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世界的丰富认识、感知,迅速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如何构建出融合基本问题和情境问题的课堂活动,将对学生群体多元核心素养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构建与实施路径

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融合知识逻辑和人文趣味、调动学生群体的知识探索欲望,都离不开主题探究的教学主线,因此需要深入探究其实施路径。

(一)课堂活动的构建形式

课堂活动作为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主动性,构建良性互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活动的构建形式上,可采取主题式教学、游戏化学习、项目合作学习等方式。

1. 以终为始,主题教学

主题式教学,也可称为大概念式教学,即围绕某一概念(或课题)从多角度组织材料,开展教学活动 [2]。主题式教学由于所围绕概念范围不同,呈现的教学周期也不一样。因此,应确定合适的主题,组织形成单节课、单元课、学期课、学年课等不同周期课程。由于主题式教学是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从多角度、多渠道搜集素材和资料,以达到课题所需的广度和深度。这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实现“师、生、资源”的有效沟通提出不小的挑战。最直接寻找主题的方式是依托现有教材和教辅资源挖掘相关概念,并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更为丰富的辅助性知识架构,梳理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逻辑主线 [3]。

2. 思维先行,游戏化学习

游戏化学习是当前较为流行的教育实践,即采用“玩学习”的游戏化方式,与不同学科进行融合构建的学习模型。杜威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指出,教学中应渗透游戏,并借助游戏达到“教育意义的生长” [4]。游戏化学习与传统教育理念“寓教于乐”相契合,但不同的是,当前的游戏化学习更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信息化、技术化,学生在线上、线下游戏化的教育环境中担任角色,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在教学一线的课堂活动建构中,虽不能完全模拟游戏化学习的虚拟场景和浸入式体验感,但合理提取元素也可以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探究,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就游戏化学习本身而言,沉浸在角色中触发任一条件,便会形成直接反应,这一过程可以看做是直接经验的获取。相较于学习间接经验,学生的印象会更为深刻、具体,再辅以讲授间接经验的规律性知识,便能在二者之间建立有效链接,增强对学科本体的认知。作为实际教学场景的教室,虽不能完全模拟游戏的虚拟现实感,但游戏中的竞争机制和任务奖励机制可以运用到教学环节之中。

3. 能力优先,项目教学

在确定了课堂教学的主题之后,游戏化学习调动起学生群体的学习竞争意识,而项目式教学恰好以合作学习为基础,为学生赋权,使其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负责,自我组织团队,完成预设的基本问题和情境问题。项目式教学,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在于用实践活动贯穿大学科背景的逻辑体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探究问题的自主性,在竞争中谋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发展多元核心素养。

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是互相补充的两类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师、生、资源”三元主体有效链接的主要途径。通过主题式教学,确立课堂(或单元)所关注的核心议题,由教师作为引导者,讲授必备的知识逻辑起点,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开展项目式探索,在课下主动搜集资料,形成观点,并在课堂上开展如学术辩论、场景模拟等具有社会关怀和生活关注的情境体验。与此同时,引入游戏化学习的竞争机制和任务模式,使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融合学科本体的认知逻辑和培养核心素养的试炼场。

(二)课堂活动的实施路径

1. 确立课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最关键是要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前提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由问题出发可调动学生群体的思维主动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其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对课堂活动进行构建前,要确定学科探究的课题。即使是已知的学科知识,也应梳理出知识逻辑,由逻辑起点出发设置基本问题,同时结合社会议题模拟情境问题。情境问题是对现实问题的模拟,帮助学生群体预先面对问题,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型,也应依据情境问题模拟解决情境时所需要的能力和完成的步骤,合理运用任务模式,形成跨学科、跨能力、跨情感的学习模型。

2. 设立规则,情境模拟

规则的设立,如同教师与学生群体达成一种共识机制,这种共识机制相当于课堂的契约或者是游戏规则,这便是游戏化学习相关元素的应用方式。规则由师生双方共同制定和遵守,设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和任务模式,例如个人或团队回答问题后获得某种奖励,在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小组综合排名的激励措施,匿名的大众评价等。合理制定规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构建起竞争化、合作式、共赢型的学习模式,同时,基于课堂(或单元)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必然也要获取学科知识,运用学科知识解決基本问题。因此,在美术课堂中仍应以学科为背景,在规则和任务模式的设置中,应更多结合“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5],由浅入深对应不同的任务奖励机制。

3. 组织互动、合作探究

在设立问题并确立规则之后可进入实质性探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基于史宾塞·卡根博士的合作学习理论,并以项目式为节点,进行主动学习活动。模拟的情境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角色,可供小组间进行角色的选择和尝试。在角色模拟的框架下,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促进其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间合作学习结束后,随机抽取学生来阐述小组达成共识的观点,结合课堂的游戏规则实施奖惩措施,完成问题探究和课程的深度学习 [6]。

然而,这种竞争化的学习方式仅是课堂活动学习模型的若干方式之一,也是易于建构的基础化学习模型。研究表明,随着基本问题和情境问题更为多元有效地结合,将产生越来越多的融合游戏化理念和可以强烈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模型,同时,随着美术教学资源库的逐步丰富,教师和学生群体可利用的资源也将越来越多,届时,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科技产出更具真实虚拟感的新的体验式学习模型。

4. 形成能力、提升竞争

学科知识是构建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课堂活动作为核心素养教学方式的有效探索,在有效的学习模型情境模拟建构下,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还有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维核心素养。构建良性的课堂活动,将形成与传统灌输式课堂“互动”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将融合“教”与“学”,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并且,最佳方式是教师也参与到自己设置的课堂活动之中。学生更多以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模型加入课堂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力。例如在情境模拟中,小组意见的分歧必然会锻炼个体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小组意见需要汇报和总结时,必然也将增加个体公开演讲的经验,提升交流和语言能力;当各小组需要就某观点进行辩论时,自然也增强了瞬时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也强调个体所具有的社会性属性。参与并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新时代青年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能力之一;自主进行探究,学会学习,并具备分析、评判、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也能在课堂活动这一学习模型中得到有效锻炼。

三、课堂活动营造的意义与展望

营造良性的课堂活动,构建融合“竞争、合作、共赢”的学习模型,是践行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尝试。尤其在美术课堂上,艺术课题本身并无对错观念,课堂活动的学习模型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群体的学习参与度,充分挖掘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能力。此外,运用小组互助性合作学习可以促进不同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学生在学习到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实现多元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互动环节下的课程活动,将使“师、生、资源”三元主体得到最大化的能量释放,为教学活动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思琪. 毕卡索&立体派—学习活动设计[EB/OL]. (2016-10-31). https://ed.arte.gov.tw/ch/content/m_design_ content_1.aspx?AE_SNID=460.

[2] 袁顶国. 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3] 李娜. 初中美术主题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2017.

[4] 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尹少淳. 核心素养大家谈[M]. 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6] 蔡清田. 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荐稿人: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美育核心素养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美育教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