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的教育
2020-09-10陈雨露
摘 要: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班级中的各项活动获得社会性的发展与进步。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背景下,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教师在实际班级管理中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得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背景、功能及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满足不同的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策略
一、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背景
在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文化载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之一,学生通过高中班级中的各项活动获得社会性的发展与进步,高中班级环境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因此,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建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从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含义与功能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是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以高中单个班级或者多个班级的集合为基本单位,以教师和学生为文化建设的主客体,以培养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毕业生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基础性的、有较强全面发展潜力和能力的人才为延伸目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围绕班级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建设等多项内容所开展的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成才和发展的系列教育性工作或活动[2]。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面临高中阶段文理科选择、选课走班、高考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时,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能适时地帮助学生调整情绪,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班级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是师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3]。
三、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不太成熟,研究背后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很多班主任對于班级文化和文化的概念界定不清,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不够深入,多数只停留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缺乏精神文化的具体操作过程。笔者发现在当前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较为明显的问题:
1.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缺乏创意和新意,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多数老师不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感觉不被重视,或者意见不被采纳,因此不愿意加入到集体活动中来。
2.学生的个体意识增强,展露不同的个性。每一位高中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与思考,往往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共同完成任务等,这种气氛会相互感染,从而使得班级形成负面的班级文化。
3.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民主程度较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教师通过自主安排班干部及学科课代表来协助其完成班级管理。在此过程中,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使得班级文化建设生搬硬套,缺乏民主性。
4.高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导向单一,不易提炼。高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调动班级学生向分数不懈努力成为了许多班级的共同特点,却忽略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
四、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1. 提升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正确的心理辅导方法
教师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领路人。教师应正确认识并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掌握心理辅导的办法。教师应当通过对学生的直接观察、侧面探访、家庭拜访和与学生直接面对面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状况,正确的识别其产生心理焦虑、压力等的原因,及时了解本班学生有无经常无故旷课、身体久病不愈、家庭近期发生变故、性格孤僻行为怪异、人际关系紧张突出等问题,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使学生敞开心扉。
2. 改善高中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物质文化是班级精神文化形成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包括班级内的墙壁布置,座位编排等。班主任通过正确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环境负面压力。班级内的墙体布置,例如黑板报、标语、小装饰等,应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收集材料并制作完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建立情谊。
3. 提升高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4]因此,班主任通过开展适当的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形成较为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例如在感恩节时,班主任可以开展“感恩的心”主题班会,让学生自行组织班会的开展形式和内容,并能够在班会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与趣事,通过与学生间的直面交流,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另外,班主任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幼儿园等地方开展活动,在老少幼互动中,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并将这种认知带回达到班级中,形成更加向上的班级氛围[5]。
4. 提升高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班级的制度文化,是班级教师和学生围绕奖惩等形成的师生关系的制度化体现明确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层次性,针对性地向正面奖励为主倾斜,构建量化考评体系。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以正向激励为主,更多地发挥制度的“奖优”作用[6]。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在遵守班级规则的基础上,向着班级制度所规定的更好层面坚持努力,通过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需要对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予以更多肯定,因此构建以激励为主的制度,进而形成以正面评价为主的制度文化,给予学生物质或精神的正面奖励。
5. 建立学生干部轮换制度,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以及自主管理能有效提高班级制度的约束性,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7]。由于高中生本身面临较大的课业压力,长期由少数人担任班干部,一方面会造成这些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受到占用和干扰;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部分班干部因为不认真负责、松懈、懒惰,导致班级干部团队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此,可进行定期的学生干部轮换。
五、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高考的实施,教育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的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高中班级文化建設则成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的一种体现。在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青少年塑造健康的心理与人格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状态有良好的助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摘要(2010-20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程玲玲.当前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0(11).
[4]王唏.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3).
[5]丁福楷.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学中国人,2017(12).
[6]张清敏.新课程环境下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7]张韬.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雨露,1990.05.08-,性别:女,籍贯:安徽,民族:汉族,最高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