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用石斛属植物石斛碱研究进展

2020-09-10王珊珊刘佳萌孙晶孙玉凤贾宁刘佳妮范蓓王凤忠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分布规律检测方法

王珊珊 刘佳萌 孙晶 孙玉凤 贾宁 刘佳妮 范蓓 王凤忠

摘 要:综述了石斛碱的药用功效、检测方法、含量分布规律以及合成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石斛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石斛碱;药用功效;检测方法;分布规律;合成途径

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目前在全球约有1 500种,在中国被认定为有药用价值的石斛属植物已超过50余种[1-2]。本文将药典里有明确规定用作药用、传统用作药用、相关研究证明具有药用疗效的石斛统称为药用石斛。药用石斛主要在归胃、肾经方面作用较为突出,《神农本草经》等古医学典籍以及《中国药典》均对其有所记载,被历代医家视为珍品[3-4]。大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药用石斛中的多糖、生物碱、酚类、菲类和联苄类等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降血糖以及提高免疫力等药用功效,其中生物碱和多糖是药用石斛的两种主要药效成分[5]。目前在药用石斛属植物中已发现有5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可分为咪唑、倍半萜、四氢吡咯、八氢中氮茚和酰胺等5种类型[6]。石斛碱是石斛属植物所特有的一种倍半萜类生物碱,被认为是中药石斛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7]。早在1932年,铃木秀干等[8]就首次在药用金钗石斛(D.nobile)中分离获得石斛碱;1964年,Onaka等[9]确定了石斛碱具有倍半萜骨架结构;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石斛碱作为金钗石斛的检测标准,规定其按干燥品计算,石斛碱的含量不少于0.40%[4]。本文对药用石斛中石斛碱的药用功效、检测方法、含量分布规律以及合成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石斛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石斛碱药用功效

药用石斛化学成分较多,对其药效成分的研究多集中于总多糖、总生物碱、菲类以及联苄类化合物。其中,石斛碱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炎症、心血管保护、对神经系统和糖脂代谢的调控以及清热止痛等方面。Kudo等[10]研究发现,石斛碱在青蛙脊髓中几乎与苦毒宁具有相同的神经药理学作用;王宪楷[11]研究表明,石斛碱具有解热止痛、降低心率与血压、产生中度高血糖以及强身健体等作用,同时还可解巴比妥中毒;张俊青[12]研究发现,石斛碱可通过降低外源性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Ac)炎症因子NO的释放,进而发挥抗炎作用;刘婵等[13]研究发现,石斛碱能通过抑制基因p-NF-κBp 65的表达,进而抑制心脏成纤维细胞(CF)的增殖和炎性因子的表达,证实石斛碱具有抗炎症以及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Li等[14]首次研究发现,石斛碱可降低核糖核蛋白复合物vRNP的活性,以流感病毒NP蛋白作为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靶点,通过与NP蛋白的结合抑制其出核及寡聚化,进而对流感病毒的早期复制起到阻碍作用;Song等[15]研究发现,石斛碱可与顺铂联合通过刺激JNK/p38应激信号通路介导细胞死亡,激活促凋亡蛋白Bax和Bim,有效诱导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死亡,进而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SCLC)的抗癌活性增强,且不加重顺铂的心脏毒性,为人类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随着现代仪器设备及检测方法的发展进步,对石斛碱的药代动力学也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探索。鲁艳柳团队[16]首次研究发现,金钗石斛中的生物碱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轴突变性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体的形成和改善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轴突变性损伤。该团队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系统(UPLC /LTQ-Orbitrap-MS)对石斛碱在人肝微粒体Ⅰ相代谢的4个主要代谢产物:M-250([M + H]+ m/z 250.1801)、M-262([M + H]+ m/z 262.1800)、M-280([M + H]+ m/z 280.1906)、M-296([M + H]+ m/z 296.185 6)以及Ⅱ相代谢的1个主要代谢产物:M-440([M]+ m/z 440.227 8)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石斛碱经过代谢生成了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肝脏核受体内脂溶性环境可能会排斥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由于糖脂代谢主要由肝脏核受体调控,推测石斛碱该代谢过程可能会降低其调控糖脂代谢的活性作用[17]。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一测多评法(UPLC-MS/QAMS)首次建立了测定小鼠血浆中石斛碱及其代谢产物M-250、M-280浓度的方法,并且研究对小鼠灌胃后,石斛碱在小鼠体内主要组织部位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石斛碱在肝脏和肠组织中分布最多,而在肝脏中药物质量分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推测石斛碱可能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同时发现,石斛碱虽然在脑组织中含量较低,但仍有明显的分布。由此可见,石斛碱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该结果为其具有保护神经元损伤、抗老年痴呆等神经药理活性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8-19]。

但是,在药用石斛使用中不能忽视石斛碱自身存在的毒理作用。王彬容[20]研究发现,石斛碱对斑马鱼胚胎具有毒性作用,其半數致死浓度LC50为0.207 mg/mL,主要表现为心率下降、心包肿大。随着石斛碱的浓度增加,其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增强,石斛碱在80 mg/mL浓度时对斑马鱼胚胎具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在140 mg/mL浓度时开始导致斑马鱼胚胎的死亡。斑马鱼死亡率与石斛碱浓度和处理时间都具有一定相关性。石斛碱浓度与细胞凋亡情况呈正相关,表明石斛碱诱导了斑马鱼胚胎的细胞凋亡。同时,SOD酶活性的增加以及MDA量的减少表明石斛碱引起了斑马鱼胚胎的氧化应激,进而产生致畸作用。由于人体对于药物毒性的耐受量相比于动物来说要低很多,而国内外目前对斑马鱼和人给药剂量的换算系数尚未有定论,故在用药时建议不要大剂量地服用含石斛碱的药剂。由此可见,我们在关注石斛碱药用功效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毒理性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能够合理、高效地发挥其药用功效。

2 石斛碱含量分布规律

作为金钗石斛总生物碱中最主要的特征性成分,石斛碱占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含量的92%以上[7,21]。随着对石斛碱研究的深入,在越来越多的石斛属植物中检测到石斛碱的存在,其含量主要受到石斛种类、植株部位、栽培条件、采收期及加工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2.1 不同石斛种类对石斛碱的影响

王晓媛等[22]比较了石斛属6种石斛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包括线叶石斛(D.aurantiacum Rchb.f.)、蜻蜓石斛(D.pulchellum)、杓唇石斛[D.moschatum(Buch.-Ham.)Sw.]、叠鞘石斛(D.denneanum Kerr.)、流苏石斛(D.fimbriatum Hook.)以及细叶石斛(D. hancockii Rolfe),采集部位为1年生茎段,结果发现,仅在线叶石斛中检测到石斛碱存在,质量分数为0.02%,低于《中国药典》规定。陈志辉等[23]运用TLC对叠鞘石斛、流苏石斛、金钗石斛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鉴定,结果发现,仅在金钗石斛中检测出石斛碱色谱斑点,而流苏石斛和叠鞘石斛中未发现石斛碱色谱斑点;李振坚等[6]研究表明,目前仅石斛属4个种中发现含有石斛碱,包括金钗石斛、矩唇石斛(D.linawianum Rchb. f.)、棒节石斛(D.findleyanum Par.et Rchb.f.)以及线叶石斛,铁皮石斛(D.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作为石斛市场的主流产品,虽然对其研究比较多,但是并未检测到石斛碱的存在。陈晓梅等[24]研究也表明,在铁皮石斛中未能检测出石斛碱,而石斛碱在金钗石斛中具有较高的含量;此外,HPLC-MS分析结果显示,铁皮石斛中总碱含量低、生物碱类化合物数量少[25]。但近几年,有相关研究报道称在铁皮石斛中检测分离到石斛碱,如李海涛等[26]从云南产铁皮石斛组培苗中提取到石斛碱,提取率分别为根(0.06%)、茎(0.34%)、叶(0.00%);徐德林等[27]对采集到的9个来自云南和浙江不同石斛样品中石斛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不同石斛种之间的石斛碱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金钗石斛干燥茎中石斛碱含量均高于6.0 mg/g,而铁皮石斛中石斛碱含量仅为金钗石斛的12%~46%;杨洋等[28]、葛颖华等[29]也在铁皮石斛中检测到石斛碱的存在。在其他研究相对较少的石斛品种中,也发现了石斛碱的存在。如姚春等[30]对灯笼石斛组的7个石斛品种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发现在密花石斛(D.densiflorum Lindl.)(0.07%)和聚石斛(D.lindleyi Stendel)(0.02%)中检测到石斛碱的存在,且含量较低。

随着人工组培技术的发展,对于石斛品种的道地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加之石斛种类繁多、种质混杂,故造成以上现象的产生。笔者建议,未来可加大对于石斛品种鉴定的研究力度,如生物学特性分析、特征指纹图谱构建以及DNA条形码鉴定等;同时,在结合对石斛道地性的考虑分析基础上,规范石斛组培技术的标准化,保障石斛组培苗质量。

2.2 不同植株部位对石斛碱的影响

茎作为石斛的入药部位,富含丰富的石斛碱,而研究表明,在金钗石斛的叶片、花和根中也检测到石斛碱的存在。王宪楷等[31]对栽培在10种木本植物上以及生长于石缝间的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进行研究,发现石斛碱含量茎>叶的石斛栽培附生植物为乌柏、油桐、柿、枫杨、李和四川虎皮楠,茎<叶的有枣、杏、香椿和梨,而石缝间野生的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最高,分别为茎中含石斛碱(3.18%)、叶(0.83%)、根(0.08%);胡志刚等[32]研究发现,贵州赤水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分布规律为茎(0.63%)>花(0.45%);李华云等[33]研究发现,四川泸州和贵州赤水产的金钗石斛,只有茎中的石斛碱含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而叶和根中的石斛碱含量远远低于《中国药典》标准。总体来说,石斛茎中石斛碱含量较石斛其他部位的含量高,再一次佐证了传统医药学以及《中国药典》中以石斛茎入药的依据。

2.3 不同栽培条件对石斛碱的影响

目前对于石斛属植物的主要栽培方式可分为野生栽培、仿野生栽培以及人工温室种植三大类型。徐晓林等[34]对采集自17个不同地区的野生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广西百色产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高于其他地区,云南、贵州以及缅甸地区产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差异较小,而西藏、四川以及海南地区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未能达到药典规定的0.40%;李文涛等[35]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对16份采集自不同省份的金钗石斛中化学成分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斛碱含量为贵州(0.28 mg/g)>广西(0.25 mg/g)>云南(0.24 mg/g)>四川(0.23 mg/g)。年降水量与石斛碱含量呈最大正相关性,其次为日照时长;土壤类型与石斛碱含量呈最大负相关,其次为湿度。VIP直方图表明,土壤类型(1.730)、年降水量(1.592)和年均温(1.041)的权重系数>1,为影响石斛碱含量积累的主导因子;李在军等[36]研究发现,林下仿野生环境栽培的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0.18%)高于温室内栽培的石斛(0.15%);王宪楷等[31]研究发现,石缝间野生的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较高,优于树上栽培的石斛;任红等[37]研究发现,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分布为仿野生贴石栽培(0.82%)>仿野生贴树(0.60%)>大棚离地床栽(0.53%),这一结果与王宪楷研究结果相一致;牛晓娟等[38]研究发现,培养温度、培养天数、初始pH以及摇床转速均能对金钗石斛悬浮培养细胞中的石斛碱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Jin-ling Li等[39]对培养在温室中不同培养条件下的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石斛茎中石斛碱含量在光照强度为75.02%时达到最高,而石斛叶片中石斛碱的含量在光照强度为39.74%时达到最高;魏明等[40]研究發现,硝酸镧浓度为5.0 mg/L时,可提高金钗石斛中多糖和石斛碱的含量;倪竹君等[41]研究发现,石斛组培苗经5-氮杂胞苷(5-azaC)处理后,其石斛碱含量在每克干重材料中的占比在处理60 d和90 d后,分别达到0.17 mg/g和0.18 mg/g,为对照组的1.5、1.6倍;薛敏等[42]研究发现,利用不同种类的叶面肥对金钗石斛幼苗进行喷施处理之后,石斛茎中石斛碱含量依次为沼液肥(0.23%)>叶面肥1(0.17%)>叶面肥2(0.14%)>多元素复合肥(0.13%),与对照组(清水处理,0.09%)相比,分别增加石斛碱含量:155.56%、88.89%、55.56%、44.44%。由此可见,药用石斛属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因子(土壤类型、年降水量、年均温、日照时长、湿度等)、附生基质(岩壁、数载、棚栽等)以及人工栽培时的培养条件(光照强度、肥料、培养温度、稀土元素、DNA化学修饰等)均能对其药效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

2.4 不同采收期对石斛碱的影响

《中国药典》中注明,金钗石斛、鼓槌石斛(D. chrysotoxum)、流苏石斛及其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全年均可采收,而建议铁皮石斛的干燥茎在11月至翌年3月进行采收[4],不同采收期会对石斛属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蔡伟等[43]比较测定同一产地金钗石斛茎中石斛碱含量,结果发现,1年生(0.55%)>2年生(0.40%)>4年生(0.36%)>3年生(0.35%);刘杨等[44]研究发现,1年生金钗石斛茎中石斛碱含量最高(0.90%),第2年进入生长期之后,其含量开始逐渐下降,最低为0.40%;颜寿等[45]研究发现,四川省合江县产的不同生长年限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依次为1年生(0.48%)>2年生(0.44%)>3年生(0.22%)。从石斛的采收月份来看,蔡莉等[46]研究发现,贵州省赤水市旺隆镇鸭岭村和红花村产的2年生金钗石斛茎中石斛碱含量在12月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70%和0.64%,在8月(0.40%)和9月(0.41%)达到最低值;李金玲[47]研究发现,1年生金钗石斛茎中石斛碱含量变化波动较大,出现了2次升高:第一次是在3—6月,石斛碱含量发生迅速的升高;第二次是在10—12月,石斛碱含量缓慢地升高;2年生金钗石斛茎中石斛碱含量在11月已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0.40%、12月含量为0.49%、翌年1月含量超过0.50%,而2月含量却低于0.40%。

总体来说,相比于其他年份采收的石斛属植物而言,1年生该属植物中石斛碱含量最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人工栽培的石斛属植物生产周期较长,石斛碱含量随生长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故而,在确定石斛属植物的合理采收期时,不应该仅仅以多糖、生物碱或石斛碱等某个单一指标来确定,应结合石斛生长特性以及干物质的积累量、药效成分含量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2.5 不同加工方式对石斛碱的影响

石斛通常以其新鲜或干燥茎入药,对其加工方式主要有煎煮、榨汁、干燥、润蒸、粉碎以及制成各种石斛药品或石斛保健品,如复方石斛片、石斛夜光丸、石斛花茶等。不同的加工方式会导致石斛制品中药效成分含量的不同。朱南南等[48]研究发现,贵州赤水4个基地的金钗石斛干品和鲜品中石斛碱含量各有高低,但经过配对t检验处理,发现整体上差异不显著;钱桂敏等[49]研究发现,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影响依次为冷冻干燥法(0.45%)>传统烘干法(0.43%)>热风循环干燥法(0.42%);黎恩立[50]首次对金钗石斛进行超微粉碎加工,结果发现,超微粉和普通粉的多糖溶出率分别为0.284 8 g/g 和0.193 6 g/g,而石斛碱的溶出率分别为0.003 5 g/g和0.003 3 g/g;孙芸等[51]在小议石斛的煎煮方式时提到,石斛中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难溶于水的生物碱,故为了提高石斛的临床疗效,建议在煎药时先煎1~2 h后再与其他药一起煎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欧德明等[52]研究发现,不同炮制方法对石斛碱含量的影响依次为白酒润蒸(0.28%)>蒸制品(0.23%)>黄酒润蒸(0.23%)>黄酒炙品(0.22%)>白酒炙品(0.22%)>石斛干品(0.18%)。由此可见,酒是较好的溶剂,能显著提高生物碱等药用植物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因此,在对药用石斛加工时,建议可先以酒炙方法进行炮制,以增加其有效成分的溶出率,缩短煎煮的时间[53]。同时,使用超微粉碎技术对石斛属植物进行加工,虽然石斛碱的得率差异不大,但是却大大提升了石斛多糖的溶出率,而且普通粉和超微粉表现出相似的红外光谱吸收,说明其有效成分在超微粉碎过程中并没有被破坏,故超微粉碎技术也不失为药用石斛属植物的一种有效加工方式。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斛属植物的加工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其干燥方式。建议将来可对传统的单一加工技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优化,以达到生产成本与产品质量之间的稳态平衡,进一步提高中草药植物药用功效成分提取利用率。

3 石斛碱的合成途径

自1970年Kaneko等[54]首次以二氢黄蒿萜酮为起始材料合成了石斛碱的三环骨架结构以来,对石斛碱的人工合成途径报道从未间断。王亚芸等[7]对石斛碱的人工合成途径进行了详细的综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石斛碱的人工合成途径进行着不断地完善和改进。Padwa等[55]使用呋喃甲酸酯的IMDAF环加成/重排序列完成了(±)-Dendrobine的正式合成,将重新排列的环加合物转化为Kende的高级中间体只需要8个步骤;Hu等[56]利用手性催化剂(20 moL%催化剂ent-8)在甲苯中反应48 h,从非手性组分的Diels-Alder反應中得到手性产物,为通过Kende反应进行(—)-Dendrobine的对映选择性合成开辟了新的道路;Kreis等[57]报道了一种(—)-Dendrobine的不对称合成途径,总共需要18步,总得率为4.0%,大大改善了以往的任何合成途径的产量;Lee等[58]开发了一种可以快速得到石斛碱核心结构的过渡金属催化级联工艺,并可避免不稳定中间体的生成;Guo等[59]报道了一种只需要12步(总得率:6.7%)或者11步(总得率:3.8%)对映选择性全合成左旋石斛碱(—)-Dendrobine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石斛碱化学合成途径的研究从未间断,为化学合成药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目前石斛碱发挥其药用功效的主要途径仍然以食用含有石斛碱的药用石斛属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为主,故如何提高石斛碱在药用石斛属植物中的含量仍需加以关注。

朱胜男[60]利用茉莉酸甲酯(Me JA)、水杨酸(SA)、一氧化氮供体(SNP)三种信号分子对金钗石斛组培苗进行处理,并比较测定其石斛碱含量,通过构建cDNA文库以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筛选到2个参与金钗石斛中石斛碱代谢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托品酮还原酶基因Dn TRI和Dn TRII;李金玲[47]以石斛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的不同时期金钗石斛茎为样本,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DGE)的测序,同时构建金钗石斛转录组文库,对不同时期金钗石斛茎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分析,对DEGs的数量、功能和表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系统筛选石斛碱合成代谢途径上的相关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最终筛选出5个参与石斛碱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Unigene1219)、赖氨酸甲基化酶基因(CL429)、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IDI)基因(CL3435)、法尼基转移酶基因(CL11407)和半胱氨酸甲基酯酶基因(CL8067)。初步提出了石斛碱的萜类合成途径为:先按照萜类化合物形成的共同途径至单萜[甲羟戊酸(MVA)途径和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MEP)途径],再按照倍半萜途径进行生物合成。

从植物内生菌方面着手,研究石斛碱合成途径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研究策略。闫浩利等[61]研究发现,经菌根真菌MF23(Mycena sp.)处理后的组培苗石斛碱含量比对照组高15.69%。Li等[62]结合转录组高通量测序以及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鏈式反应(qRT-PCR)对真菌MF23影响石斛碱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与石斛碱倍半萜骨架形成相关的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ACT)、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MVD)、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K)和萜烯合酶(TPS21)基因在真菌MF23接种9周后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推测MF23可能通过调节参与甲羟戊酸途径的基因表达来影响石斛碱的生物合成,为石斛碱合成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团队在近几年中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克隆得到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酶(HMGS)基因:Dn HMGS(KX789180);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Dn HMGR2(KX825920);MVD基因:Dn MVD(KY626328),并进一步研究发现,克隆到的基因均受到菌根真菌MF23的调控,为进一步解析菌根真菌MF23对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合成代谢途径调控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63-65]。

植物的次生代谢一般都涉及很多条转录因子、关键基因及其对应酶的相互协同表达。随着现代生物分子技术的发展,对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途径上的关键基因进行超表达,进而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石斛碱基本骨架为含15个碳原子、有一个五元内酯环型倍半萜类生物碱,目前石斛碱合成途径尚不清晰,仅见于少量对石斛碱合成途径上关键酶基因相关的研究,迄今为止共筛选出11个参与石斛碱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对于石斛碱复杂的代谢合成途径仍需要开展大量研究工作。

4 展望

在中草药的品种、栽培、收获、加工以及贮存等工作程序中,只有以中草药有效成分的“质”和“量”为前提,才能确保中草药应有的疗效。石斛碱具有神经系统保护、清热止痛、抗炎症、心血管保护、抗癌以及抗甲型流感病毒等药用功效,具有很好的挖掘潜力与应用前景,但我们在关注石斛碱药用功效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毒理性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能够合理、高效地发挥其药用价值。虽然对影响石斛中石斛碱含量的因素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报道,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所收集的材料是否具有地区代表性有待考究;(2)大多数材料都是野生石斛,生长的年限无法得到统一控制;(3)石斛种类繁多、种质混杂,石斛品种鉴定有待进一步的考究;(4)检测方法的不同也会对石斛碱的含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研究结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所收集的材料对不同药用石斛属植物的品质做出预测,为其新育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理论支持。目前,我国获取中药药效成分的方法主要是依赖于从药用植物中直接提取分离,但药用植物的栽培易受产地、气候、品种以及病虫害等的影响,进而导致药用活性成分产量和质量的不稳定。故应加大对石斛碱在植物体内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力度,明确关键酶基因,通过基因表达调控、转基因等手段实现其在植株中的高效合成,或者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石斛碱的异源生物合成,进而提高药用石斛属植物中石斛碱的含量,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宋君.中国药用石斛种类介绍[J]. 花卉,2015(4):19-26.

[2]Zhou C H,Xie Z S,Lei Z X,et al.Simultaneous ident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flavonoids in Dendrobium officinale[J]. 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2018,12(1):40.

[3]杨鹏举.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51.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 一部.2015.

[5]Tang H X,Zhao T W,Sheng Y J,et al.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a review on its ethnopharmacology,phytochemistry,pharmacology,and industrialization[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7(5):1-19.

[6]李振坚,王元成,韩彬,等.石斛属植物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9,50(13):3246-3254.

[7]王亚芸,任建武.石斛碱的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1):152-158.

[8]铃木秀干.中药金石斛生物碱的研究[J]. 药学杂志,1932,52(12):1049-1060.

[9]Onaka T,Kameta S,Maeda T.The structune of dendrobine[J]. Chem Pharm Bull,1964,12(4):506-512.

[10]Kudo Y,Tanaka A,Yamada K.Dendrobine,an antagonist of β-alanine,taurine and of presynaptic inhibition in the frog spinal cord[J].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1983,78(4):709-715.

[11]王宪楷,赵同芳.石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中药石斛[J]. 中国药学杂志,1986,21(11):666-669.

[12]张俊青.金钗石斛有效成分对脂多糖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的影响[D]. 遵义:遵义医学院,2010.

[13]刘婵,刘娟,商黔惠.石斛碱抑制高钠盐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7,25(7):649-654.

[14]Li R C,Liu T,Liu M M,et al.Anti-influenza a virus activity of Dendrobine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7,65(18):3665-3674.

[15]Song T H,Chen X X,Lee Calvin K F,et al.Dendrobine targeting JNK stress signaling to sensitize chemotoxicity of cisplatin agains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J]. Phytomedicine,2019(53):18-27.

[16]李利生,魯艳柳,李映莹,等.金钗石斛生物碱激活自噬抑制谷氨酸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轴突变性[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7,36(9):530-537.

[17]鲁艳柳,黄思,汪敏,等.UPLC/LTQ-Orbitrap-MS技术鉴定石斛碱在人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4):72-77.

[18]鲁艳柳,黄思,刘浩,等.UPLC-MS/QAMS测定小鼠血浆中石斛碱及其代谢产物M-250、M-280的浓度[J]. 中国药房,2018,29(11):1476-1479.

[19]Li L S,Lu Y L,Nie J,et al.Dendrobium nobile Lindl alkaloid,a novel autophagy inducer,protects against axonal degeneration induced by Aβ25-35 in hippocampus neurons in vitro[J]. CNS Neurosci Ther,2017,23(4):329-340.

[20]王彬容.金钗石斛提取物的绿色制备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D]. 成都:西华大学,2019.

[21]Nie J,Tian Y,Zhang Y,et al.Dendrobium alkaloids prevent Aβ25-35-induced neuronal and synaptic loss via promoting neurotrophic factors expression in mice[J]. Peer J,2016,4(5594):e2739.

[22]王晓媛,王彦兵,李泽生,等.石斛组6种石斛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分析[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9(6):81-87.

[23]陈志辉.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黄草类石斛(金钗、流苏、叠鞘石斛)比较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24]陈晓梅,王春兰,杨峻山,等.铁皮石斛化学成分及其分析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9):1634-1640.

[25]Chen X M,Xiao S Y,Guo S X.Comparis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between Dendrobium candidum and Dendrobium nobile[J]. Zhongguo Yi Xue Ke Xue Yuan Xue Bao,2006,28(4):524-529.

[26]李海涛,李涛,李银科.云南铁皮石斛组培苗石斛碱的提取[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8):26-27.

[27]徐德林,储士润,肖世基,等.不同产地的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石斛多糖、石斛碱、氨基酸含量的比较[J]. 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738-2740.

[28]杨洋,罗在柒,黄安香,等.气相色谱检测不同种植方式铁皮石斛中石斛碱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官方网站,2016,14(6):1835-1840.

[29]葛颖华,王杰,周萃,等.铁皮石斛中石斛碱、多糖的含量测定[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5):527-528、602.

[30]姚春,陈玉芹,李泽生,等.7种石斛(灯笼石斛组)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分析[J].中药材,2018,41(10):2302-2305.

[31]王宪楷,赵同芳.十种木本植物上栽培的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薄层层析斑点面积定量研究[J].四川医学院学报,1985(3):249-253.

[32]胡志刚,梁欢,卢金清,等.金钗石斛茎和花中石斛碱的含量比较研究[J]. 中国药师,2014,17(8):1303-1305.

[33]李华云,黄群莲,代勇,等.泸州、赤水两地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含量比较[J]. 中药材,2016,39(11):2474-2478.

[34]徐晓林,丁刚,李标.不同地区金钗石斛的石斛碱含量测定及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9,30(2):201-203.

[35]李文涛,黄林芳,杜静,等.基于PLS分析石斛品质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0):2787-2792.

[36]李在军,龚宜刚,李月文,等.栽培环境对金钗石斛生长和化学成分的影响[J]. 四川林业科技,2018,39(4):41-44.

[37]任红,刘扬,白大娟,等.不同栽培模式下金钗石斛主要营养成分分析[J]. 中国热带农业,2019(3):34-36、59.

[38]牛晓娟,林梦莹,杨德彩,等.不同培养条件对金钗石斛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5):33-35.

[39]Li J L,Zhao Z,Liu H C,et al.Influence of light int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of medium on total dendrobine of,Dendrobium nobile Lindl[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2017,10(11):1095-1100.

[40]魏明,杨超英,李爱军,等.硝酸镧和兰科菌根真菌互作对石斛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2014,50(7):1059-1064.

[41]倪竹君,殷丽丽,应奇才,等.5-氮杂胞苷对石斛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14(7):1018-1020.

[42]薛敏,杨继勇,但仕勇,等.不同叶面肥对金钗石斛幼苗生长和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4,33(2):14-17.

[43]蔡伟.金钗石斛化学成分和降血糖作用初步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44]刘扬,李宏杨,陈冠铭,等.不同栽培模式金钗石斛农艺性状比较与品质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19,39(7):1-4.

[45]颜寿,赵庭梅,张雪琴,等.合江金钗石斛在不同采收期时多糖和石斛碱含量的比较[J]. 中国药房,2018,29(1):73-77.

[46]蔡莉,许易梅,赵致,等.金钗石斛不同采收时间质量变化研究[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38(1):24-28.

[47]李金玲.石斛碱积累特性及其代谢调控研究[D]. 贵州:贵州大学,2018.

[48]朱南南,孙志蓉,杨春宁,等.金钗石斛干鲜品的质量比较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15,32(11):59-62.

[49]钱桂敏,王平,郭峰.不同干燥方法对金钗石斛鲜品中石斛碱含量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90-191.

[50]黎恩立.金钗石斛抗抑郁活性及超微粉碎对其理化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D]. 广州:广东药科大学,2018.

[51]孙芸,江钰.小议石斛的煎煮方法[J]. 新疆中醫药,2001,19(2):42.

[52]欧德明,周一帆,胡昌江,等.不同方法炮制前后石斛中石斛碱及石斛多糖含量测定[J]. 亚太传统医药,2013(8):28-30.

[53]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54]Yamamoto K,Kawasaki I,Kaneko T.Synthetic studies of dendrobine I synthesis of the skeleton of dendrobine[J]. Pergamon,1970,11(56):4859-4861.

[55]Padwa A,Dimitroff M,Liu B.Formal synthesis of(±)-Dendrobine:use of the amidofuran cycloaddition/ rearrangement sequence[J].Org Lett,2000,2(20):3233-3235.

[56]Hu Q Y,Zhou G,Corey E J.Application of chiral cationic catalysts to several classical syntheses of racemic natural products transforms them into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pathways[J]. J Am Chem Soc,2004,126(42):13708-13713.

[57]Kreis L M,Carreira E M.Total synthesis of(—)-Dendrobine[J]. Angew Chem Int Ed Engl,2012,51(14):3436-3439.

[58]Lee Y J,Rochette E M,Kim J Y,et al.An asymmetric pathway to Dendrobine by a transition-metal-catalyzed cascade process[J]. Angew Chem Int Ed Engl,2017,56(40):12250-12254.

[59]Guo L,Frey W,Plietker B.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the Picrotoxane Alkaloids(—)-Dendrobine,(—)-Mubironine B,and(—)-Dendroxine[J]. Organic Letters,2018,20(14):4328-4331.

[60]朱胜男.信号分子对金钗石斛组培苗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61]闫浩利,陈晓梅,廖方华,等.菌根真菌对金钗石斛幼苗生长及石斛碱和多糖积累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2016,51(17):1450-1454.

[62]Li Q,Ding G,Li B,et al.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genes involved in Dendrobine biosynthesis in Dendrobium nobile Lindl.infected with Mycorrhizal Fungus MF23(Mycena sp.)[J]. Scientific Reports,2017,7(1):316.

[63]李清,李标,郭顺星.金钗石斛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酶基因的克隆及特征分析[J]. 中草药,2017,48(12):2502-2508.

[64]李清,李标,郭顺星.金钗石斛HMGR基因克隆及菌根真菌诱导表达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2017,52(22):1976-1982.

[65]李清,李标,郭顺星.金钗石斛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37(2):850-858.

猜你喜欢

分布规律检测方法
宫颈内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60例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有关物质对氯苯乙酰胺检测方法的建立
粉状速凝剂氯离子含量检测方法
钢—混叠合梁斜拉桥恒载索力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