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研究
2020-09-10刘丽贞
刘丽贞
摘 要: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为提高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自动化人才培养及地方产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及分析,并对自动化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需要大量的自动化专业人才。面对智能装备制造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应加快推进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产教融合。本文以沧州师范学院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沧州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在自动化领域的先进优势,解决校企合作机制、课程体系及实践体系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形成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共赢。
1 自动化人才培养及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1)自动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校自动化专业设置于2015年,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建设缺乏行业背景,与地方相关产业结合不够;课程体系及实践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2)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沧州市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着力打造高端装备产业、未来产业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其中高端装备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智能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通用航空装备、先进工程与专用装备。未来产业以技术引领、链式发展、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为主攻方向,超前布局、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目前,这两大产业急需具有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复合型自动化人才。
2 自动化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1)建立高校与地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互通机制。在学校层面与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互通机制,与沧州高新区产业园、沧州激光产业园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通过了解企业对自动化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企业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指导、培训、就业等支持。
(2)建设面向智能制造的课程体系及实践体系。根据地方智能制造产业对自动化人才能力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工业控制必修方向课程、人工智能选修课程方向、提高拓展类选修课程。其中人工智能选修课程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智能导论、智能控制、最优控制理论等课程。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需要,以分层次、模块化、多融合为特征,优化并重构自动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课内实验、校内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第二层次:第二课堂的工程训练、学科竞赛;第三层次:校企融合培养。其中校企融合培养的实践体系依托企业生产现场和技术资源,开展企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活动,锻炼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现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3)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构建融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学研发平台:与地方企业共建了鲲鹏自动化研究所、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并与多家企业共建了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建设与技术研发相结合,使之成为学生工程实践的场所,成为技术研发、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地。
(4)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与沧州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前两学年,安排学生在企业开展认识实习、生产调查等活动,了解工程项目案例,提高“工程”感性认识;在第三学年教学中引入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将专业课与企业具体工程项目相结合,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系列工程案例讲座、培训,并担任部分实践教学任务,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比较强的《工业机器人》等课程;第四学年,邀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生产和技术指导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技术讲座,选派学生到相关企业开展企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选题、项目的调研、分析、设计和论文撰写工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高有一部分原因是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因此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为:聘请了部分企业工程师加入到教学团队中;组织教师开展了系列工程项目实训;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分批次派到相关企业接触工程实践项目,掌握生产一线的最新自动化技术;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在解决企业相关技术问题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3 结束语
我校自动化专业本着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原则,进行了自动化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分析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了校企产教融合互通机制,基于智能制造行业背景,对课程体系及实践体系进行了重构,构建了“产、學、研”一体化平台,建立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自动化专业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助力沧州智能制造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森第.我国智能制造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J].冶金管理,2015(09):9-17.
[2]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3]裴洲奇,马振峰.自动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产教融合和专业岗位建设为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23):23-24.
[4]杨忠,陈小虎,司海飞.自动化专业“四融合,四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43):14-18.
[5]李喜平.2025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93-194.
[6]刘玲.智能制造时代自动化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19,4(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