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020-09-10黄晓雨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分层教学

摘  要: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中较难“一视同仁”的普遍现象. 针对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以“全等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为例在班内尝试分层教学,采用将学生分组、教学目标分层、课例探究分层、知识运用分层、课堂总结分层等方式,浅析初中班级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层次;分层教学;教学目标

初中学校的学生存在学习水平层次参差不齐的普遍现象.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之间的智力和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第二,教育资源不均衡,有的学生来源于城区小学,接受了相对先进的教育资源,有的学生来源于城乡小学,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第三,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差异较大. 进入初中之后,随着学科增多、学习难度增大、学习节奏变快,逐渐地,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差异越来越大,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进而,班级分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现阶段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扰在于班内学生学习差异性较大:若更多关注优等生,学困生会力不从心;若更多关注学困生,优等生会“饥肠辘辘”. 因此,任课教师就更多地面向中等生开展教学,这样的结果就是班级学生水平相对平均,优等生不“拔尖”,学困生没进步. 显然,适合学生差异性的教学不能不分对象地“一刀切”,这种折中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针对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简单要求班级所有学生“齐步走”,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最终会导致每名学生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一、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分层

分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合理分层建组. 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一般从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当然,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就是数学测试成绩. 笔者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测试成绩,将班级学生大致分为如下表所示的三组.

[分组        学习习惯、行为     知识学习、掌握     数学水平         A组 惰性严重、自控力差     掌握较慢         一般         B组 能自控         掌握正常         良好         C組 自主学习         掌握较快         优异         ]

为了使班级内的分层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情况重新分组,建立课堂学习小组.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着引领、激励、规范和调控的功能. 以“全等三角形”一课为例,笔者对三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A组:(效仿式学习,零起点,小碎步,知识掌握要求低)了解每节课学习的概念,学会一些简单的解题技能. 本节课中,知道全等图形的概念,找到图形中的全等图形,了解全等图形可以通过平移、旋转、翻折“三大变化”而得.

B组:(认识式学习,勤督促,抓效率)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及基本的数学思想. 具体到本节课中,以生活中常见图形的分类为主线,探索出全等图形的概念,并结合图形的三种运动了解全等图形的由来,找出图形中的全等图形;运用全等图形的知识探索“六芒星”中的全等三角形、全等四边形、全等五边形等;积累“从边数出发找全等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C组:(自主式学习,勤归纳,多创新)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外,还要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内容,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数学方法,了解数学思想,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到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图形为主线,自主尝试通过平面图形运动得到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发展数学抽象素养;运用全等知识找出“六芒星”中的全等图形并总结方法,培养逻辑推理素养;能够灵活运用平面图形自行勾勒全等图形,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发展直观想象素养.

三、课例探究分层

在“课例探究”环节,笔者指导A组学生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角度. B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同时借助C组学生的协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放手让C组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并选取一名C组学生指导B组学生的学习探究. 在每个小组学习探究的前提下,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每名学生都能掌握自身知识能力水平可以达到的知识点.

本节课中,在学生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找全等的活动环节.

操作1:下列图形中有哪几组是全等图形?连连看.

验证:你能验证它们是全等图形吗?

操作活动是班级每名学生都能够自主完成的,但验证活动是这个环节的难点,因为不仅要利用全等图形的概念去验证,还要考虑到图形的运动,两者相结合才能将全等图形找全,做到不重不漏. 因此,笔者预设三组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给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A组:容易找出(1)与(11),(3)与(10)两组图形是全等图形. 本组学生找全等图形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来判断图形的大小、形状相同. 但是,没有从全等图形的概念角度出发寻找全等图形. 此时,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A组学生从定义出发,了解全等图形,并找到全部的全等图形.

B组:不仅能够容易找出(1)与(11),(3)与(10)两组全等图形,部分学生能够发现(2)与(9),(4)与(7)两组也是全等图形. B组学生的判断依据是全等图形的概念,从概念出发,寻找答案. 但是对于为什么是全等图形,却给不出合理的理由. 此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借助准备好的剪纸道具进行演示. 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C组:不仅能够找出(1)与(11),(3)与(10),(2)与(9),(4)与(7)四组全等图形,而且通过剪纸,发现(2)与(9),(4)与(7)是通过图形运动得到的全等图形,从而总结出全等图形可以由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而得到. 此时,教师只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结论,有条理地叙述出理由,验证结论,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逐渐全面,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验证图形全等这一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全等图形的概念这一关键思路去思考. 班级里每名学生都很容易找到(1)与(11),(3)与(10)是全等图形,大部分学生不能直观得到(2)与(9),(4)与(7)是全等图形. 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二次”强化全等图形的定义,并抛出问题:全等图形的定义是什么?预设学生会根据板书回答: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之为全等图形. 此刻,教师应追问:我们通过什么办法验证两个图形是否完全重合呢?预设部分学生会回答: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看能否完全重合. 通過提问倒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至此,B组和C组学生已经能够完全掌握全等的概念,并得到图形运动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这一结论. 于是,笔者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板演,将准备好的剪纸道具在图形上进行演示,对A组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

操作2:找出如图2所示的“六芒星”中的全等图形.

小组讨论:你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做到不重不漏?

该操作活动是每名学生都能够自主完成的,方法探究是本环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学生能够找出部分全等图形,但找不全,也容易找重复,对自己的方法没有深层次的归纳. 因此,笔者预设了三组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给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对操作2进行适当分解,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

针对A组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找出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几个?

(2)找出图中全等的四边形,有几个?

(3)找出图中全等的五边形,有几个?

(4)找出图中全等的六边形,有几个?

(5)找出图中全等图形,你的方法是什么?

A组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较弱,不能直接从“六芒星”中找出全等图形,因此将题目进行分解,层层递进. 问题(1)旨在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问题(2)旨在强化学生通过图形边数找全等图形的解题方法,这样问题(3) ~ (5)就迎刃而解了.

针对B组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几个?

(2)找出图中的全等图形,你的方法是什么?

B组学生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只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便能自主发现问题的解法. 因此,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简单变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问题(1)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的边数找全等图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2)的突破口,找到解决操作2的方法.

针对C组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找出图中的全等图形.

(2)你的方法是什么?有没有多种方法?

C组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强,因此,对于该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还要求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问题(1)要求学生找出图中的全等图形,问题(2)是对问题(1)的拓展,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出发,不仅能从图形的边数出发找出全等图形,还能结合之前学习三角形个数的方法,通过对图形进行分块来解决该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四、知识运用分层

在“知识运用”环节,针对A组学生,要求其学会对题目进行适当的简化并对该组学生进行指导,教授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B组学生相互合作,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对C组学生充分放手,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展示他们各自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节课最后,对于全等图形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一道思维含量较高、有创新性的开放式问题.

操作3:自定主题,试创作一幅美丽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案.

说明:(1)运用所学的平面几何图形,用固体胶和16开白(卡)纸,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图形运动制作全等图形(可用卡纸、多功能尺剪出你需要的图案).

(2)小组讨论、合作5分钟.

(3)将作品粘贴(或画)在所给的16开白纸上.

(4)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展示作品(最好能说出图案的灵感和寓意).

这道操作题适合班级的每名学生,大家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画出不同的图案. 针对不同组学生的接受及理解能力,对不同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要求A组学生能够画出简单的全等图形即可. 针对现阶段所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等,将这些平面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旋转、翻折,画出全等图形.

要求B组学生能够画出相对复杂的全等图形即可. 将现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随意组合,然后通过图形的运动勾勒出复杂的全等图形.

要求C组学生不仅能够画出复杂的全等图形,还能够联系实际,设计出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全等图形,进而了解数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为数学提供理论依据并发展数学. 通过图形的设计,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

五、课堂总结分层

在“课堂总结”环节,笔者也试着进行分层总结. 具体表现如下:让A组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B组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C组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得失. 教师参与其中并与每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A组学生拨云见雾,指导B组学生深刻理解、开拓思维,启发C组学生领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思想.

六、结束语

实施分层教学对现阶段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采取分层的教学方式并给予不同的理论指导,这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发现自身的优、缺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潘建明. 解读自觉数学课堂[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杨志鑫. 结合分层教学模式,优化初中数学课堂[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87.

[3]胡颖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数学教学通讯(中旬),2018(9):34-35.

收稿日期:2020-07-26

作者简介:黄晓雨(1994— ),男,新聘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分层教学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张店区健身俱乐部健美操分层教学法的开展现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