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舆情媒体的双重考验
2020-09-10陈志刚
摘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事件、舆情舆论在短时间内聚集,从发生、发酵到爆发的时间大大缩短,对新闻媒体发现的敏锐度和迅速捕捉能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2003年的SARS(非典)到2009年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再到2020年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同时,舆情也随之爆发。新闻媒体在引导人们了解疫情、抗击疫情、预防疫情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个别媒体在关注疫情的过程中出现隐瞒疫情、回避疫情,或者以讹传讹、夸大疫情的倾向。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舆情,不是选择正确地引导疏导,而是放之任之,置之不理,完全忽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其表现为世人所诟病,其公信力遭公众质疑。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媒体在特殊时期不能主动作为,忽视了媒体在非常时期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疫情对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一次考验;舆情对新闻媒体的价值引导也是一次考验。面对疫情与舆情,新闻媒体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如何接受双重考验?本文尝试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舆情引导两个方面探究答案,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疫情;舆情;媒体责任;担当;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165-02
一、媒体责任的基本内容
对各类媒体来说,社会影响越大,越要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新闻媒体的责任,主要就是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主要发布源头,担负着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的职责。要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大局、认真组织宣传报道、妥善引导社会热点、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等,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凝聚正能量。
(二)提供新闻信息服务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一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必需的信息服务,作为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还能够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服务,组织开展社会性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等。
(三)积极开展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在灾难事故报道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日常报道关注和尊重社会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意见呼声,以及注重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关心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思想、激励人的全面发展等。
(四)繁荣发展优秀文化
新闻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知识普及、社会教化、道德传承等职能,有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高雅健康文化,抵制低俗、媚俗行为,维护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五)严格遵守职业规范
遵守新闻职业规范是新闻媒体受到社会广泛尊重的必要前提,也是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普遍要求和期待,对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媒体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恪守从业准则,自觉抵制新闻界不正之风等。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从新闻重大性、舆论传播性、公众影响性3个角度综合衡量,均超过了2003年的非典,甚至超过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面对这样一场社会公共卫生重大事件,如何让自己的报道不仅能赢得人们的眼球,还能赢得人们的价值认同,考验着每一家新闻媒体和每一位记者编辑的操作水准。
新闻媒体在这次疫情报道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牢记自己在疫情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在报道中,就是要消除恐慌而不是放大恐慌、纠正偏见而不是放任偏见、依据事实建设性地提出问题而不是煽动情绪、制造问题。同时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社会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意见呼声,从而赢得读者的高度肯定。
二、履行社会职责的原则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新闻媒体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表现[1]。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符合新闻工作的内在规律,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指导方针、根本任务,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社会影响,严肃认真地考虑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要积极参与竞争,但必须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报道为核心竞争力;要扩展信息传播和服务功能,但必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基本职责,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二)坚持新闻真实准确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真实既是事实的真实,也是总体的真实、本质的真实,要坚持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有机统一。不仅报道的事实是准确的,而且要使报道的集合正确反映社会整体面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在当今中国,坚持宏观真实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很大,现实国情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选择事实、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有国情意识、大局观念,秉持宏观真实原则,使新闻报道始终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全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坚持推动社会发展
新闻媒体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把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團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最根本的导向,正确履行新闻工作的职责使命,实现新闻工作者的真正价值。
(四)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社会影响越大、受关注度越高,越要珍视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努力做道德品行和职业操守的示范者。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坚守工作岗位,勤奋工作,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多创作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要提升自身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始终坚持廉洁自律,坚决抵制有偿新闻等亵渎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要带头保持高昂格调、高尚品位、高雅情趣,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闻信息产品,以实际行动维护新闻工作的良好声誉,维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不可否认,部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已经慢慢滑入“老生不常谈”的现实窘境。在新媒体不断崛起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读者正在一点点被蚕食,吸引眼球成了部分记者编辑的指挥棒,甚至频现蹭热度、挖泪点、带情绪等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新闻媒体在这次疫情报道中的实践表明,正是由于有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让读者真正产生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价值认同,最终形成正反馈机制。
三、舆情引导及其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这对做好党报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次新冠疫情的暴发,也让被感染者、武汉人、湖北人受到了一定的歧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歧视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也不利于整个疫情的协同防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的角度来看,它是对博爱、平等、互助这些共同原则的舍弃和毁坏。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存在都是以巨大的社会群体为基础的,把握住了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读者群体。同时,媒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满足读者的需求上,还体现在引导读者对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上。基于以上的认识,新闻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中以“共同的敌人是病毒不是病人”为核心诉求点,积极引导读者正视疫情,平等对待这些特殊群体,才能赢得读者的一致认同和普遍赞誉。
四、舆情引导的主要原则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等重要部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舆论场上存在各种波动和问题,反观疫情发生后的宣传报道和舆情引导工作,对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和舆情引导甚至其他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是疫情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内容。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要避免过度宣传,减少包装和主观润色的痕迹,要以公众的认可和接受为出发点和归宿,进入公众心里,与公众产生情感共鸣。
五、舆情引导实施建议
针对疫情,新闻媒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舆情:
(一)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情监测系统的雷达作用,运用舆情监测系统进行舆情监测和收集整理分析,使有关部门及时掌握舆情热点,了解民众关切,及时预警,为次生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做好准备。舆情监测和预警应贯穿疫情舆论引导的全过程。
(二)认真调查,及时处理,予以回应
和政府有关的次生舆情一旦出现,便要格外重视,认真调查,调查属实的要及时处理,存在误解的要作出解释,调查不属实的要拿出证据予以回应,切忌保持沉默,否则会让公众质疑政府的担当和公信力。疫情大考下,我们要有敢于面对次生舆情的勇气,积极主动通过官方平台作出解释和回应效果会更好。
(三)做好舆论准备和主动解读
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为防止疫情扩散采取各种管控措施,这些管控措施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负责的,但是因为给公众出行、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有群众会不接受、不理解。此时,政府出台决策措施的同时,新闻媒体要做好舆情风险评估和舆论准备,在发出决策通知的同时做好主动解读,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政府决策并积极配合,从而避免产生次生舆情。
六、结语
新闻媒体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实践充分说明,最新的事实、感人的细节、新颖的角度、独家的选题,都是新闻采编中的战术技巧。而在这之上,扛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发挥媒体的舆情引导功能,呈现媒体的思想态度,才是赢得读者和社会信任的法宝,也是新闻媒体在新闻竞争中胜出的王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注定会被人们记住,无数舍弃了生死的抗疫战士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其中包括白衣天使、志愿者以及来自各行业奔赴抗疫前线的人们,当然,也包括在一線采访的新闻记者和后方甄别真伪、精心组稿的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7,385.
[2] 李鹏飞.以习近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引领党媒转型[DB/OL].新闻战线-人民网,2019-02-27.
[3] 黄凯锋,唐志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46.
作者简介:陈志刚(1969—),男,四川邻水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