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审美意境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上的表达
2020-09-10卢佳慧
摘要:中国或者亚洲单独的某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或者艺术形式并不能涵盖整个东方美学,真正的东方美学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演变形成的一种美学思想。本文对东方美学形式上的美、意境上的美和内容上的美3个层次,进行由浅到深的分析,在分析东方美学的过程中运用对应的研究方法,将其应用到媒体艺术中,用中国本土化的新媒体形式表达出来。
关键词:东方审美意境;新媒体;艺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058-03
一、东方审美意境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上的表达与应用方法
(一)东方审美意境的解释与理解
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有明显的区别,最大、最明显的區别就是,形象和情感是东方美学的主流表达。例如,在东方传统的绘画表达上,由于画中人物的伟大,人物就会被不合比例地放大,明显区别于画中其他的人物,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这反映的就是东方美学家对形象和理想的表达。中国的传统美学家表达的主流方式偏向于物象之间的意义。东西方美学的差异导致了绘画方面的不同,一种由古希腊罗马传到东方的聚焦透视绘画方法,受到了东方绘画的青睐,这种方法通过固定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揭示光线不同的散射路径,基于此,很多东西都会被展示出来,东方美学中的正面律绘画由此而来。
(二)新媒体艺术形式上的东方美学研究
广泛来说,新媒体艺术是新媒介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其集中体现为一种跨学科、多媒介、综合处理、重表达、重过程体验的艺术形式。因此,新媒体可以作为一种普遍表现方式来展现东方传统美学。它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方式,是东方美学审美形态的一种结合体。比如中国传统书法作品和风景画与新媒体相结合,对其中传统的、有特色的符号、图案、形式进行加工并深化。这样的作品,色彩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放大体积为内容特点,获得人们的欣赏。
在中国、日本、韩国或东南亚地区,有许多以东方传统文化的模式、形式为基础的作品。例如日本Nemuro工作室制作的《看不见的轮廓》,就是从中国的山地景观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其根据轮廓识别潜意识的存在和位置,并区分这些轮廓的内部和外部。这意味着具有隐式轮廓的对象并不总是被识别为对象。例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白概念,就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东方美学中的“轮廓”概念,用东方审美形式的现代3D打印技术来诠释当代艺术家的理解和感知。东方美学的结合必然是表达3个层次进步的最直观的方式。将其运用到新技术、新手段中,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文化和自然风光。借助传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展现新潮。这种创造是基于工作和审美观念展现精致程度和创造力,往往不能直接触及人们的心灵,但丰富的娱乐性、巨大的商业效益使新媒体艺术获得了良好的传播[1]。
(三)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和东方美学内容的结合研究
东方美学的绘画和雕塑中,几乎不可能直接用风景和人物的写生方法。相反,通常首先收集风景,观察情绪,重现想象,处理当时的风景、人物的记忆和感受。这种创建方法被称为延迟模拟方法。示范模仿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而对象并不先于我们,这种模仿并不是建立在再现创造之后的记忆形象的基础上,而是记忆对现实中的形象有一定的扭曲和偏差,它不同于记录。因此,这种创造方法是将创造者的主观想象添加到被创造的对象中。它决定了东方艺术的表现不追求形式的现实性,不追求艺术家的表现或艺术家自身的主观感受和要求,不追求艺术的审美理解,不追求形式的相似性,不追求神性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呈现出更明显的趋势,是“取意忘形”的思想根源[2]。
同时,在东方美学中也经常运用长卷画的形式,其主要原因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面不是在某一时刻出现的。这明显不同于西方绘画捕捉人物事件的瞬间。这种绘画方法,在延迟模仿绘画方法之上,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更多维度,这种绘画延迟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中国的山水画家大多对空气的厚度、光影的变化非常敏锐,例如《富春山居图》,运用绚丽的色彩来表现世界。在这幅长卷画中,植物和山河兴衰起伏,通过整体景观中的意象,带给观者一定的感受和反映其时代特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古代绘画中的表层内容和隐喻映射都有望在成熟的技术和思想条件下得到应用。可以实现“四时之景,朝暮之变”。例如山上乐园被命名为天堂,它基于一个庭院花园,结合了新的庭院技术和花园的性质,展现了夜晚人们难以观赏的园林,如花、如水、如月的夜景,体现了对仙山圣湖的向往。TeamLab团队精通东方美学,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因素巧妙地加以提炼和重组,创造出一个精致、古老的国度,并将巧妙隐藏自然技术手段的园林、诗歌和绘画的思想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通过科学技术达到创作目的的“幻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是一种超越观众想象的创作,是一种来自自然的感受,是一种系统性的作品,又不失古园的魅力。
(四)新媒体艺术与东方美学意境的结合研究
第一,东方审美意境中的神秘性。东方文明历经数千年发展至今,从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释道三派主流宗教中发展出的艺术与思想数不胜数,如轮回、顿悟、造化这些词语在如今仍有巨大的影响,正因为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所以东方哲学中常常提及“万物皆有灵”和“生命一体论”。虽带有神秘色彩或超现实性,但对现实社会来说并非不能理解。当代社会运用“通感”和“联觉”这些名词作为解释,但依然有很多东方的美学原则如“顿悟”“神韵”“空灵”“境界”,放到如今以中文都很难解释通透,而西方更是没有这类词汇。新媒体作为一个跨媒介、跨领域,甚至可以说可以打破传统艺术形式、跨纬度的行业,是否可以为这些朦胧与缥缈的词汇给出定义,发展出当代社会的东方意境美学?答案是肯定的,如今不止东方人在研究美学意境,西方人同样对这一领域有很大的突破。
“BREATHING LIGHT”是美国著名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于2013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是以沉浸式体验为主的空间体验型艺术作品,然而,空间内没有真正的展品,真正的展品是整个空间都充满了的光线。他的装置有另一个术语,“全域空间”。他是致力于研究“感官抑制”的主要艺术家之一。其大部分作品都是轻主题。自然光和人工光的唯一区别是,消除了人眼能识别的所有点和线,柔和的光线、立体的透视、空间的深度和亮度的对比度,使人好像处在迷幻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微弱而缓慢的光线变化和光明与黑暗的变化刺激着人们。这也是詹姆斯·特瑞尔的另一个不容易被察觉的手法——时间。西方文明一直注重定格的一瞬间,体现时间流逝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在东方文化中,自山水画出现,时间就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部分。詹姆斯·特瑞尔的作品可以反映出这种感受,他的作品能够给予观众既现实又超脱的感受,同时又带有些许神秘,因此其作品对于新媒体艺术与东方审美意境的结合有很多可供思考与借鉴的优点。
第二,东方审美意境中的生命美学。有一种理论认为,万物都具有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精神和生命。这些思想和观点离不开东方文明的农业文化及其脚下广袤的土地。东方和西方注重身体美、青春美和现实美。东方关注生命本身的美。人们把万物的生长视为伟大的美,对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感到敬畏。同时,人们相信轮回和万物的联系。即使是石头和一把细沙,也受人尊敬。它影响了东方文明几千年来的审美观念和理论思维、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对梅、兰、竹、菊等动植物的描写与东方人思维系统的象征观念相联系,往往在诗人、画家的世界里用来形象地描绘人,运用了隐喻和拟人的手法,表现诚信、品格等特征,由此创造的世界是千姿百态的。新媒体艺术在本质上常被称为生命及其应用,但也有一些作品能真正体现东方审美氛围中的生命美学。如何反映几千年积淀下的东方文明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去审视和尝试。
以Nendo Studio于2017年在米兰设计周的作品“水にゆらめくクラゲのような花瓶”作为东方美生活美学的一个案例,其将30个不同大小的花瓶放入一个装满水的水族箱中,仔细调整水的强度和方向,使其产生适度的波动。这个花瓶是用超薄的透明硅制成的,在染色两次后,浮在水上,在人的视线中逐渐变成颜色的轮廓。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注意水来重新定义花、水和花瓶的传统角色。花瓶和花瓶的组合只是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是在裝满水的花瓶里展示花朵。通过重新定义花瓶,能消除人们共同概念中对花瓶“硬而脆”的独特理解,并以新的呈现方式融入花瓶。这个作品体现了东方美学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优秀的东方美学的诠释和表达[3]。
除了东方美学的艺术观念外,东方美学的总体思想还包括东方美学的意向性思维和以自我感知为中心的主观思维。这些思想带来的东方美学理论对新媒体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存在一定的争论。
二、中国新媒体艺术设计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一)中国新媒体艺术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中国,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个人影响力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参与媒体互动的机会。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自我对话和自我歌唱行为,使信息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更快。共享知识的教育机构一方面方便、促进了学术上的交流研究,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带着不同时代烙印的70后、80后、90后,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艺术家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对新媒体艺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1989年,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的张培力先生的作品《30×30cm》被称为新媒体艺术实践的开端。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的艺术特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趋明显,不断被人认知,其观念、形式、质量、手段和数量都在不断提高和努力接近国际水平,国家和艺术家层面都对新媒体的艺术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国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是由国家、艺术家和设计师共同发展和推动的,但在欧美,它给大众和精英阶层带来了对技术的过度追求和盲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迅猛,科学发展和机械生产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科技、机器的信任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而科技飞速发展,一些人在文化、思想、精神等方面却未与现代快速发展同步,一些人的精神生活变得空虚和盲目。这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中都得到了体现,例如位于东沙大桥珠江北岸、整体外观为金色圆环的“铜钱大厦”。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世界的前列,而审美标准却并没有成为底线的要求和存在。这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认为技术本身就是艺术[4]。
(二)可行的中国新媒体艺术优化方案
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经历了朝代更迭和各民族发展,但是独特的东方观念和审美是中华民族一直未曾改变的。虽然现在社会中设施逐渐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丰富,但进步不能只看表象,还应该深入人民内心。中国新媒体艺术形式也一样,随着新媒体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娴熟,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人们内心的空虚和对表面繁荣的向往,新媒体这种艺术形式被不断添加到新的主题和元素中,从而失去了本身原有的特征和意义,它作为一门艺术,在培育人类精神世界方面的重要性逐渐缺失。本研究旨在将东方审美意境与新媒体艺术技术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东方美学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三)未来新媒介艺术发展的可能性
目前,优秀的新媒体作品大多来自欧美国家。新媒体所体现的审美思维和审美标准主要归因于欧洲古典绘画的后现代主义以及欧洲的工业革命。英雄主义和对权力的冲击,是欧洲作品主要呈现的亮点。在中国,传统思想深入人心。但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却很少或者没有很严格地要求采用东方自己的理念,有太多的传统造型形象和图案雕塑不能体现文化的真谛,而日韩在东方意识形态和文化应用上更为巧妙和频繁。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将东方传统思维中蕴含的审美风格运用到与时俱进的新媒体产业中的方法。过去的经验,特别是人们的特殊兴趣,可以优化当时的做法。艺术家和设计师必须考虑到社会、文化和人们的习惯等因素。因此,掌握东方文明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有助于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和传播。
伴随着几千年的传承,东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氛围逐渐影响了历朝历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礼仪规范。因此,藏品的文化积淀和风格一直被不断地运用到艺术的表达和传播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东方艺术总是在寻找共同点,由此东方艺术在现代工业中逐渐出现,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而新媒体与东方美学内容的结合也很重要。它为更多传统美学的内容提供了更具时代性的诠释和发展,也为传统社会中更加一致的思潮和传统伦理提供了新的媒介。
东方传统美学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现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方法。媒介的使用表现为文化手段。然而,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影响体验和体验方式的唯一途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给用户带来了感知的重组。当然,新媒体艺术与东方传统美学的结合,仍然是基于作品与现实条件的结合。本研究通过当前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优秀案例,探讨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社会文化逐渐发展强大的21世纪,总结了东方美学最广泛的新媒体产业应用与上述结合的情况,相信东方美学一定会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今道友信.关于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23-32.
[2]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3] 竹内敏雄.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6-79.
[4] 鲁道夫·弗里林,等.媒体艺术网络[M].陈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01-109.
作者简介:卢佳慧(1995—),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