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治疗进展

2020-09-10张佳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医治疗

【摘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肢體及躯干部位的浅静脉出现肿胀色赤,局部可见沿浅静脉走行的形似蚯蚓的痛性条索状物,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针对性强,个体化明显,且中医疗法多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治疗过程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0)11-087-03

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简称ST)是发生肢体浅静脉的非化脓性、炎性病变,常伴有血栓形成,是目前公认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病可以影响大多数体表静脉系统,其中位于小腿的浅静脉离心较远,壁较薄,静脉曲张严重,故血栓性浅静脉炎多见于下肢,法国一项大数据研究发现,下肢ST在法国正式确诊的年发病率约为0.64%,其中又有24.6%会出现DVT[1],临床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凝、抗炎、抗感染、止痛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祖国医学中并无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名,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浅静脉出现肿胀色赤,局部可见沿浅静脉走行的形似蚯蚓的痛性条索状物,中医称之为“青蛇毒”、“青蛇便”等。

1 中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ST)的命名变革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月扁”、“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起如蚯蚓状”;唐代医家孙思邈将其称之为“赤脉病”;至明代医家王肯堂于《证治准绳·疡医证治》中将“足小肚内侧,微红微肿,坚硬如石,三四寸许,痛楚难禁”之病命名为“黄鳅痈”;《医宗金鉴》中则有“青蛇毒,此证又名青蛇便,生于小腿肚之下,形长二、三寸,结肿,紫块,僵硬。憎寒壮热,大痛不食”之言。

2 血栓性浅静脉炎(ST)中医的病因病机

我国古代早有关于ST的记载,隋代医家巢元方认为本病为“......冬春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瘀结所生”;清代医家吴谦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指出黄鳅痈为一种位于小腿内侧,可见长数寸的微红、硬肿病变,自觉疼痛,并认为此病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尚德俊教授认为该病为湿热蕴结,瘀血留滞脉络所致,当以瘀血为治疗的切入点;另有观点则认为痰瘀互结是该病的重要病机[2]。综合上述医家观点,可知多认为由寒湿凝滞、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或痰浊阻滞等因素导致的气血阻滞、气血滞留脉中为基本病机,即“瘀”为本病发生之直接原因,故后世医家多以“化瘀”为主。临床多见实证。

全国名老中医奚九一教授在经过数十年的临床摸索,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发现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根本病因为正气亏虚,因正虚不足以抵御外邪入侵,而致寒、热、痰、湿诸邪侵入脉络,或脾气亏虚,推动水液运行无力,痰湿停滞,痰湿郁久化热,血热壅盛,故初期可见局部皮温升高、皮色发红;又因热邪于内煎熬津液,故致血液瘀阻形成血栓,故可及硬结或条索;瘀血阻滞,阻滞而脉络不通,不通则可出现疼痛,故局部疼痛。认为对于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虚为本,邪为标,瘀为变,损为果[3]。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初期即急性期患者,多由湿热毒邪内蕴,故主张以清热利湿法治之。

3 血栓性浅静脉炎(ST)的中医治疗措施

在治疗方面,祖国医学对该病有独到的见解,讲究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经论治,治疗手段较现代医学治疗措施丰富,且疗效确切的同时,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未见明确报道。

3.1 内治法

房芝萱认为ST依据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型应分为湿热凝滞证及气虚血瘀证两种类型,前者相当于该病的急性期,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后者则对应ST的慢性阶段,治疗当以“益气化瘀、通脉散结”为主[4]。侯玉芬等[5]于2005年出版的《实用周围血管疾病学》中将该病分为湿热型、肝气郁结型及瘀结型。主张前者当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予有清热解毒之效的四妙勇安汤加味;中者当治以“清热解毒、活血行气”,可予柴胡清热饮,查询古籍,该方主要用于痘疹,《医宗金鉴》中更是明言用于疹已落而仍有身热者,故对于ST急性期在诸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行气之效的药物及现有经方中选用该方的依据以及疗效尚待进一步探寻。对于后者——瘀结型,侯玉芬等主张当治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建议予活血通脉饮加味。尚德俊教授亦认为ST急性期辨属湿热证,建议内服自制四妙勇安汤加味;瘀结型予自制活血通脉饮II号方[6]。奚九一教授主张“因邪致瘀,祛邪为先”,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曹烨民教授认为ST当分为湿热阻络证(急性期)、气虚湿热证(慢性期)、气血亏虚证(稳定期),主张急性期热象为急,应以清热祛湿为主,建议内服茵陈蒿汤合清营汤加减;慢性期正虚而邪留,主张清补并用,建议予补中益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稳定期则因久病好伤气血,故以补益气血为主,多以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固本培元,临床疗效明显[7]。在曹烨民教授的辨证用药思路的指导下,梁志强等[8]选取急性期ST患者40例以清营化瘀颗粒治疗30天,临床总有效率92.5%,且CRP、IL-6等炎症指标明显下降。赵诚[9]等选取60例急性期ST以清络通脉片治疗28天,疗效满意,临床治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张磊认为ST当分为湿热证及血瘀证两种类型,前者当予二妙散加减以清热燥湿;后者当予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活血化淤[10]。朱时祥将ST当分为湿热蕴毒型(急性期)、血热瘀阻型(急性期)、湿热瘀阻型(亚急性期)、阴虚瘀阻型(慢性期)、气血两虚型五种证型,依此辨证以论治,分别予自拟方,表示均获得较好疗效[11]。

从上述诸多研究结果[12][13][14][15][16][17]可知,在实际临床中,ST的分型、分期并无统一标准,虽主要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为治则,但中医强调三因制宜,故,当因人而异,辩证论治,病证结合,随“症”加减进行处方用药,不可拘泥于某一固定证型。

3.2  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萌芽于原始社會,距今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己摸索,知用砭石以放瘀血、草茎敷裹以治创伤,后随着文明的进步、传统医学的发展,外治法以我们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外敷膏药,药物煎汤外洗,刺激经络、皮肤、筋骨等口服药物以外的方法达到解毒化瘀、疏通经络等治病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治疗方法[18],是我国医学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言“内者内治,外者外治”,表明外治法与中医内治法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神识不清,不能配合服药的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外治疗法的优势,正所谓“良丁不废外治”[19]。

在口服药物治疗之外,一般认为下肢ST病变在急性期需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还可在局部采用热敷、物理治疗等促进炎症吸收以改善病情[20]。

3.2.1  敷贴疗法

中药敷贴疗法是一种将药物贴敷于体表某特定部位,通过皮肤渗透药效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便、快捷的给药方式。早已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摸索出用树皮、泥土、等外敷伤口以止血。敷贴疗法药性直接作用于人体病变部位,收效迅速,或通过局部经络、穴位刺激使得气血的传导到达病所,以发挥温通经络,理气活血等作用。由于该法操作简使,且因不经口服,故无肝脏的首关效应及胃肠刺激等副作用,药物利用度高、安全性高[21],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中药外敷已是临床预防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一种常用手段[22][23]。

邓超杰[24]选取静脉注射导致的ST患者31例以金黄散外敷治疗6-9日,临床有效率100%。笔者认为此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能排除其他常规使用药物的联合作用,故笔者该疗效仅供参考,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王学军[25]等选取下肢ST患者85例以三黄膏外敷治疗,持续1周后临床治愈71例,有效率97.6%。徐海峰[26]等人选取湿热内蕴型ST患者30例以自拟清热利湿中药熏蒸治疗2周,患者小腿肿胀改善明显。然,熏蒸法因其具有药力及热疗双重效果,疏通脉络优势明显,但,笔者认为高温熏蒸,局部汗孔大开,或加重湿热之邪。同时,部分ST患者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而局部高温熏蒸可加重下肢血液淤积,从而加重疾病。同以清热利湿为则,有研究表明清热利湿处方中药外洗联合山东省中医院自制马黄酊外用可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栓情况及下肢静脉曲张[27]。

除各种外用膏剂之外,部分内服方剂也被尝试应用于ST的外治之中,且疗效良好。

3.2.2  针刺疗法

针刺是运用不同规格针具以相应手法刺入所需腧穴,通过刺激局部气血运行及经络传导,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其中,刺络放血作为针灸疗法之一,结合了针刺与放血双重疗法,是用梅花针等工具刺入相应穴位或浅表小静脉,通过放出一定血液,增强其祛瘀、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诸多研究从血液成分、血管功能、血液流变性等方面阐明其对血液循环有明确影响,使得患者血浆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等诸多指标明显下降。荀向红[28]将刺络放血应用于ST的辅助治疗,整体疗效明显。孟伟等[29]采用芒针透刺治疗ST患者30例,取条口透承山、足三里透承筋、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临床有效率90%。刘秀芬等[30]选取30例局部红肿热痛及结节明显的ST患者于病变明显部位施以火针放血疗法治疗4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100%。

3.2.3 针药结合疗法

齐姣姣等[31]针刺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足临泣、内庭、冲阳、太冲等穴,联合自拟中药方内服(茵陈、黄芩、滑石、白豆蔻、藿香、薄荷、木通、石菖蒲、连翘、金银花、浙 贝母、川牛膝、黄柏、生薏苡仁、苍术、丹参、红藤、稀莶草、甘草、蜈蚣、石斛)治疗ST患者,临床疗效达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韩彬等[32]研究表明针药结合,可取长补短,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综合以上针灸相关文献,我们可发现,治疗ST的针灸治疗的常规选穴为足三里、承山、条口、承筋、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等穴。

3.2.4 微波疗法

超短波理疗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加快血流速度和新陈代谢,改善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赵晶[33]等将其用于ST辅助治疗,联合中药治疗效果明显。同时赵晶等人亦提出,该理疗方法应在感染基本控制、炎症开始消退时才可使用。常永霞[34]等以超短波联合红外线、超短波联合直流电氢化可的松导入分别治疗胸腹壁ST患者32例,均治疗20天,临床疗效显著,痊愈率分别为71.9%、78.1%,有效率均为93.8%。

3.2.5  中药电泳浴疗法

中药电泳浴疗法为中药、水浴、热疗、局部生物电场及机械刺激等多重疗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能使药效通过皮肤吸收,还能通过离子透入直达病灶,同时机械刺激能使局部肌肉规律收缩,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和组织再生。李学卿[35]选取33例SVST患者,将辩证处方而成的外用中药汤剂加入多功能风湿治疗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准,治疗30天,治愈27例,好转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同时发现,该疗法对早、中期患者疗效尤其明显。

3.2.6  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治疗不仅能通过自身产生的热效应而促进机体的局部和整体新陈代谢加快,加快体内血液流行,从而缓解血瘀之症,“通则不痛”,因此缓解疼痛;同时,温热之效有助于局部对局部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血液的加速循环使得药物在体内得到充分的利用。朱剑华[36]在低分子肝素钙、丹参等抗凝、活血治疗基础上辅以热敷、红外线灯照射治疗17例骨科下肢手术后并发小腿浅静脉血栓的患者。疗效可靠,痊愈13例,总有效率高达100%。陈丽芳等研究表明红外线照射联合芦荟湿敷可以有效缓解静脉补液导致的ST症状,有效率88%(44例/50例),明显高于单纯芦荟湿敷的有效率。

3.2.7 激光疗法

潘建立等[37]采用多功能激光光电平台结合抗凝、活血化瘀药物联合治疗下肢ST患者36例。痊愈33%,总有效率97%,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激光治疗的单纯药物治疗组。暂未搜索到更多的激光治疗ST的文献报道。

4 中医内外联合疗法

侯玉芬教授[38]认为ST的中医病因为“湿”“热”“瘀”相互作用,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留滞脉中而发病,脉络湿热瘀阻是其主要病机。故选取200例患者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之效的花栀通脉片(院内制剂)联合外用消炎液(院内制剂)治疗20天,患肢红肿、疼痛及硬结明显好转,总有效率96.5%。马拥军[39]认为急性期ST证属血热淤结,治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予自拟解毒通络方联合局部外敷如意金黄散治疗10天,痊愈20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37%。信铁峰等[40]以外敷所在医院院内自制洪宝软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配合口服自拟解毒活血汤治疗10天,以临床症状改善为疗效评价标准,总有效率93%,且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张允申等[41]研究表明加味四物汤内服联合芙蓉膏外敷临床疗效明显。许文才[42]以五味消毒饮及自拟解毒化瘀丸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联合院内制剂毒散结膏或金黄散醋调外敷治疗ST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蔡俊刚等[43]选取ST患者52例,以中药综合疗法(苦碟子注射液静脉滴注、活血凉血饮口服、新芙蓉膏外敷)治疗14天,治愈48例,有效4例,无效0例,治愈率92.3%。李文豪等人[44]验证四妙散合四妙永安汤加减联合新癀片、喜疗妥外用有效率可达95%。

中药治疗辨证论治,见瘀不独拘泥于活血,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得活血不出血、止血不留瘀,无须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减少抽血带来的不适,费用低廉,便于广大患者所接受。同时,中药汤剂可及时依据症情加以调整处方用药,对疾病的针对性更强,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FRAPPE P,BUCHMULLER-CORDIER A,BERTOLETTI L,et al.Annual diagnosis rate of superficial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the STEPH community-based study[J].J Thromb Haemost,2014,12(6):831-838.

[2]王泽明,张嗣兰.血栓性浅静脉炎与痰瘀相关学说的认知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38-840.

[3]王健.奚氏”因邪致瘀”理论对脉管病临床与实验的指导意义[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1):16-18.

[4]康煜冬,吕培文.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60例[J].北京中医药,2010,29(5):371-372.

[5]侯玉芬刘明周黎丽.实用周围血管疾病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303.

[6]秦红松,陈柏楠.尚德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经验方之—活血通脉饮Ⅱ号[A].2008年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修班暨山东省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77-182.

[7]杜伟鹏,曹烨民.曹烨民教授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经验[J].西部中医药,2012,25(5):36-37.

[8]梁志强,李骥,赵诚,曹烨民,奚九一.清营化瘀颗粒治疗急性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2):52-54.

[9]赵诚,曹烨民.清络通脉片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期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7,30(9):1-4.

[10]张磊,潘光明.岭南地区血栓性浅静脉炎辨证论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8):1338-1339.

[11]朱时祥.血栓性静脉炎分五型辨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3-04-2999(5).

[12]王孝飞.解读化瘀汤内服与外敷方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65例[J].陕西中医.2016,27(12):1517-1518.

[13]李光宗,杨宝钟,郑宏,金潇,张凡帆,庞鹤.静脉炎膏方治疗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8,37(2):139-142.

[14]黄清旭.益气活血汤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6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7):781-781.

[15]董雨,游伟,王雨,王广宇,徐旭英,王伏声.温通法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慢性期(瘀阻脉络证)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3):422-426.

[16]刘拥军.自拟化瘀消肿汤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54例[J].四川中医,2012,30(1):104-105.

[17]展文国,裴正学教授自拟当川留灵合剂治疗血栓性浅靜脉炎[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226-226.

[18]孙占学,李曰庆,张丰川,等.中医外治法源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416-4419

[19] 林桂权.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现状[J].中医药信息,2009,26(3):10-11

[20]宋奎全,王晓冬,孙庆.血栓性浅静脉炎内治法的最新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8):161-163.

[21]袁久荣,王爱武,荆淑红,等.中医经皮给药与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4):243-246.

[22]高杰,张婷,付晨菲,等.血栓性浅静脉炎中西医治疗概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2):3089-3092.

[23]吴红梅,胡建萍,张玲,等.龙血竭治疗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46):128-129.

[24]邓超杰.金黄散外敷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3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0):131.

[25]王学军,李亮,刘强光,等.三黄膏外敷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7,30(5):104-106.

[26]徐海锋,刘继元,马富贵.自拟清热利湿中药方熏蒸治疗30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3):3513-3514.

[27]刘祥.研究中医中药疗法在治疗下肢青蛇毒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3):83-84.

[28]荀向红.中医药治疗慢性期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3):127-128.

[29]孟伟.芒针治疗下肢栓塞性静脉炎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2):20-20.

[30]刘秀芬,冶尕西,王顺吉.火针放血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6(1):34-35.

[31]齐姣姣,周春祥.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验案[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269-270.

[32]韩彬,吴中朝,陈仲杰.论针药并用在中医临床中的核心价值[J].中医杂志,2013,54(14):1179-1182.

[33]赵晶,谈伟伟.中医综合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3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5,(10):97-99.

[34]常永霞,孔令霞,贺鹏,等.超短波并红外线治疗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比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4):84-85.

[35]李学卿.中药电泳浴叠加电摩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33例[J].河北中医,2009,31(2):204-204.

[36]朱剑华.手术后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17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355-356.

[37]潘建立,毛焕.多功能激光光电治疗平台在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中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7(2):198-199.

[38]杨康,张玥,张玉冬,等.侯玉芬教授治疗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经验浅谈[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8):56-57.

[39]马拥军.解毒通络方口服联合如意黄金散外敷治疗急性期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38例[J].中医研究,2016,29(2):28-30.

[40]信铁锋,张超,张茜.中医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56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0):209-210.

[41]张允申,杨万富,方勇,等.加味四妙汤内服结合芙黄膏外敷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4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2):53-54.

[42]许文才.中医内外并治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6):528-529.

[43]蔡俊刚,郭海涛,韩书明,刘芳.中药综合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5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6):43-45.

[44]肖玲,郑光儒,陈其庄.中西醫结合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4):787-788.

课题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清热凉血祛湿法治疗急性期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观察 ”(Y2019051)

课题研究:上海市卫计委优势病种项目“青蛇毒(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zybz—2017013)

作者简介:张佳(1993.07)女,天津,硕士在读,规培医师,研究方向:周围血管病的中西结合治疗

作者单位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0082

猜你喜欢

中医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引产术后胎盘残留的中医治疗方法
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对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应用中医辨证方案治疗临床体会
高通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