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法微电影如何讲好故事

2020-09-10郑伟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微电影讲故事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政法宣传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碎片化、互动化的传播生态。近几年,微电影因小体量、故事性、新颖性走红网络,成为广大宣传工作者青睐的载体。中央政法委敏锐地发现这一趋势,自2016年起,每年开展“平安中国”微电影比赛,为广大政法宣传工作者创作政法题材的微电影提供动力和机遇。本文以北京政法网获奖微电影《找老王》为例,分析政法宣传中如何运用微电影这一体裁讲好政法故事,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微电影作品,让政法单位和干警的正面形象深入人心。

关键词:政法宣传;微电影;讲故事;《找老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114-02

一、引言

顾名思义,微电影即微型电影,通常指时长不超过20分钟,适于在各类新兴媒体平台上播放,具有完整故事情节、运用电影艺术手法的影视短片。近年来,微电影在互联网走红,各级党政机关宣传部门对微电影十分青睐[1]。中央政法委已经连续5年开展“平安中国”主题微电影比赛,极大地推动了政法题材微电影的生产和传播。全国各级政法单位和社会力量聚焦政法工作者、政法单位,创作了大量的政法题材微电影,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的作品。本文以第四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大赛获奖微电影《找老王》为例,探析政法题材微电影的创作手法,分析政法微电影如何讲好故事,为广大政法宣传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微电影的主要特点

(一)时长不超过20分钟

微电影的首要特点是“微”。从广大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个“微”,主要体现在时长上。微电影少则5分钟、10分钟,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正是因为时间短,广大网民可以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或者课间、工作间休息的时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2]。“微”是碎片化传播的优势,也是微电影区别于电影最显著的特点。

(二)制作周期相对较短、成本较低

与院线电影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制作成本相比,微电影的制作成本一般不超过百万元。据笔者了解,当前市场上有专业团队、职业演员,有一定专业度的微电影制作成本一般为几十万元。成本高低与制作团队的水平高低成正比。同时,微电影拍摄制作的周期相对较短,一般数周即可完成。

(三)微电影的内核仍是电影

尽管成本低、制作快、时长短,但微电影的文化内核仍是电影。因此微电影在叙事结构、拍摄技巧、剪辑方式上,仍采用电影的手法。人物和故事具有虚构性,剧情画面具有设计性,这些都是微电影的必备因素。

(四)更适于互联网传播

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主要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手机等播放终端的屏幕大小,决定了微电影对画面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人们对画面冲击力、剧情吸引力的要求并不会降低。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眼球经济”的时代,网民的注意力稍纵即逝,对戏剧冲突性和密集度的要求更高。

三、当前政法微电影创作的误区

(一)叙事宣教色彩浓厚

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执法、司法机关,因其工作具有处理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职业属性,与影视创作中的“冲突”需求不谋而合,历来是影视创作的“富矿”。但不幸的是,在政法题材的微电影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失去了“冲突”。对主旋律的弘扬过于直白,宣教色彩浓厚,艺术手法不足。从北京市政法单位历年报送“平安中国”微电影大赛的参赛作品中,笔者发现,参赛的微电影大多改编自典型人物事迹,但仍然属于好人好事类型,或平铺直叙成为流水账,或缺乏情感假大空,影片缺乏故事,故事缺乏冲突,冲突缺乏設计。而电影的本质就是讲故事,没有剧情设计的事迹,不是故事,顶多是记录。甚至还有微电影与新闻专题片高度类似,无法称之为“电影”。

(二)视角宏大,内容求全

微电影精悍短小,时长决定了它的容量。但目前一些宣传部门拍摄微电影,还停留在拍摄宣传片的思路上,总想把一个单位想宣传的全部工作、政绩,甚至先进工作者、领导都放在一个微电影里。更有甚者,叙事范围还会从一个单位扩大到整个行业,甚至整个时代。不可否认,一部好的微电影可以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折射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情况,但绝不是生搬硬套、强塞硬加。这种求全贪多的想法,往往会使原本精彩的故事面目全非。微电影创作不等同于工作汇报,也不等同于新闻宣传,必须遵循艺术的规律。

(三)过于业余,缺乏专业度

微电影创作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不高,但不等于完全不要技术。在政法微电影的创作中,非专业人士上阵的现象非常普遍。应该说,微电影得以广泛传播,确实与易上手、专业性较低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微电影好拍难精,电影是将文学(剧本)、美学、摄影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的艺术,缺乏拍摄技巧和剪辑艺术,作品就会缺乏艺术性[3]。专业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非专业的演员身上。很多单位在微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全体职工齐上阵。但在摄像机镜头前,明明干熟了的工作却演不出想要的效果,这与演员的表现力直接相关。

四、优秀政法微电影的必备要素

(一)故事精彩,剧情紧凑

电影史学家安德烈·葛东特曾说:“电影一直用故事吸引观众,让我们以为电影就是如此聪明。”对于微电影来说,由于时长的限制,故事要讲得精彩,又不能过于复杂;情节要层层推进,又不能过于缓慢,最好一波三折。《找老王》这部微电影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找老王》讲述的是北京郊区一名法官的日常工作。作为郊区法庭的法官,主角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其实并不是普通人以为的那样,仅仅坐在法庭上判决案件。上山下坡调查取证、串门入户了解情况、化解纠纷,都是他的日常工作。因此,《找老王》这部微电影把镜头聚焦在法官化解矛盾上,同时考虑到大多数观众对法律专业知识并不精通,所以在案件选择上,选择了专业性较弱的离婚案,更便于普通人理解,省去了解释专业法律知识的篇幅。在剧情设计上,从老夫妻闹离婚开始,老太太不离老头子非要离,最后老头子主动不离不闹,剧情层层推进,最后反转,引人入胜。

(二)小切口大主题,与观众情感共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微电影也是如此。政法机关拍摄的微电影,主题必然是弘扬主旋律,但一定要从小处着眼,润物无声。《找老王》这部微电影,虽然只拍摄了一件小小的离婚案,一个优秀法官的日常工作,却反映了北京市新农村改造的大主题。因为农村房子破旧,老头子不愿住,与老太太产生矛盾,一心要离婚到城里儿子家住。法官了解了老人的诉求后,巧妙地请老人的孙子出马劝解,传达了新农村改造后,马上就有新房子住的大时代背景。老头子不听妻子的话却听孙子的话,为了孙子愿意留在农村。“祖孙情、隔辈亲”,让观众深深地产生了共鸣。法官对政策的到位解释,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化解纠纷的聪明做法,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法官确实是一位深入群众、一心为群众服务的好法官。观众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宣传得到了落实,时代主题被点明,实现了时代性、故事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三)两条线索交织,人物形象丰满

微电影因为时间短、容量小,一般都采取简单的线性叙事结构,便于完整清晰地阐述故事。但线性叙事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剧情过于平淡、人物过于单薄的问题。特别是法治题材的微电影,因为涉及诸多法律专业知识,如果叙事过于简单,微电影就容易沦为普法栏目剧。因此,微电影《找老王》运用了双线索叙事模式。一条主线讲公事,王法官为老夫妻办理离婚案件;一条线索讲私事,自己的私家车莫名被砸,寻找砸车人。随着影片的推进,两件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却在影片最后交汇到了一起——原来,法官的车停在山下,老夫妻住在山上,车被砸,正是因为老夫妻吵架闹离婚,不小心将一块石头推到山下所致,是无心之失。

通过巧妙的设计,影片主人公避免了空洞的高大全形象,而是有公私对比。法官身上既有职业理性的一面,也有跟乡亲们相处时亲切的一面。先公后私,对公尽心尽力,个人私事暂放一边,是为了表现主人公恪尽职守、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但因为剧情设计得巧妙,这种形象的塑造、主旋律的弘扬并不突兀,反而非常自然,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四)镜头语言、配乐等电影艺术的综合运用

电影是视觉传播的艺术,镜头语言非常重要。精美的全景画面、突出细节的特写、蒙太奇式的转场,可以让一部微电影带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找老王》虽然只是一部微电影,但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向广大观众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生动画面。在片头,爹打孩子、丢鸡丢鸭、夫妻打架,都跑来找法官解决,闹哄哄的,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喜剧片的欢乐,同时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为什么都来找老王”这个问题也自然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了影片主人公的身上。

此外,《找老王》这部微电影的成功,还离不开几位演员的精彩诠释。虽然演员都不是明星大腕,但几位主演的形象特点突出。中年法官中规中矩,年轻法官相对时尚,农村老夫妻语言生动、表现力强,他们的表演共同造就了这部精彩的微电影。这部微电影于2019年7月在北京政法网和北京政法新媒体平台发布后,累计观看量超8万。

五、结语

微电影好不好看,在于故事讲得好不好。政法宣传能否深入人心,同样在于故事讲得好不好。运用微电影这一载体进行政法宣传时,必须尊重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既要选择贴近生活的故事,设计精彩的剧本,又要充分运用镜头语言,在电影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网民的目光。只有这样,政法故事才能既讲出去,又好看好听,实现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哲.对宣教类微电影创作的深层思考[J].新闻传播,2018(10):86-87.

[2] 楊清明.宣教类微电影创作初探——以甘肃天水宣教类微电影创作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0):132-134.

[3] 张婧.法治微电影的宣教功能探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7(8):45-47.

作者简介:郑伟(1982—),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政务新媒体传播、政法机关宣传舆论引导。

猜你喜欢

微电影讲故事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