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2020-09-10钟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

摘要: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产生速度快,群体凝聚性强,数据体量大,使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也给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分析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与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大数据工作平台、搭建网络舆情引导的新媒体矩阵、培养高水平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等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032-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8SJA1331

高校师生思想活跃,与互联网有着极强的粘连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大数据时代,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利用大数据理念改变以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方式,把握其内在特征与规律,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通过网络对校园发生的事件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以及由此引发的连续反应及影响的集合。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勇于创新并积极接受新鲜事物,是大数据时代网民的主要力量,日渐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的主力军。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高校学生情绪表达的渠道随之拓宽,他们通过网络表达想法,一旦关注、质疑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或解释,他们就会迅速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引来围观、转发和评论,进而有可能发展形成一波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面对这一态势,高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借助大数据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对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预防能力,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数据体量越来越大,与过去传统舆情相比,除了具有主体隐匿性、传播快速化、载体多元性等特点外,大数据时代的高校舆情也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群体凝聚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0~29岁网民占比为21.5%[1],在这一年龄段中,高校学生是人数最多的群体,成为了网民的主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一群对与自身相关的权利问题、社会焦点问题等反应最活跃、最情绪化的特殊群体。他们共同置身于高校的大环境下,处于相同专业和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理想目标、共同立场观念的个体逐渐聚集,对所关注的校园及社会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提出诉求。但由于尚处于身心成长的发育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事件本身的理性思考与辨别,往往倾向于向群体的态度、观念靠拢,容易不加辨别地对他人观点进行转发评论,形成从众效应,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不断强化某种倾向性观点和主张,使高校网络舆情群体化效应明显。

(二)突发性

突发性是网络舆情的一个显著特点,有的网络舆情在发酵初期比较隐蔽,一旦受到刺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从隐性发展到显性,使高校舆情管理人员猝不及防。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以及自媒體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抖音、论坛等网络媒体,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借助简单的文字,配上相关图片和视频就能在群体中快速传播。这使得高校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现场的学生如果发布相关图片、视频甚至直播,就会引起其他网民的评论和转载,短时间内一条简单的信息就可能产生成百上千万的阅读量,从而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爆发[2]。由此,高校舆情管理工作者就很难掌控舆情发展的态势,同时对舆情信息的引导能力也被分散。

(三)非理性

受到特定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敢于发声,积极表达个人意见。但他们的阅历尚浅,在参与社会事件、发表网络评论时,虽然具有强烈的“成人意识”,但极易感性化,容易以自身现有的认知去评判各种事件,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再加上对事件本身并不完全了解,新闻媒体的个别报道有时表述不充分,又或者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加以误导,互联网空间的匿名性以及自由性也使他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容易出现非理性、情绪化表达,导致个人的网络话语偏离主流思想,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危机。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在资金、人力、软硬件等方面的配套投入不多,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抓取与分析研判不够及时,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多针对显性舆情,较少针对隐性舆情开展收集与分析工作,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

(一)构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大数据工作平台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开展好引导工作,应当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政府、高校、专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引导的工作模式。首先建立日常的高校网络舆情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这个平台既能够存储和管理舆情数据信息,又能够对日常的高校师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事件、校园突发事件的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和收集整理,从海量、无序的信息中,抓取具有代表性与较大影响力的观点,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原因,研判其发展趋势,实现数据分析的动态化[3]。其次,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与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深层次联系,对高校学生在网络空间发布的文字及其转发、点赞、经常浏览的网站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准确研判网络舆情的风险等级,从而进一步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依据。另外,还要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与新闻媒体、政府等的合作,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搭建网络舆情引导的新媒体矩阵

高校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与各层各类子账号应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相关、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同时,各自在定位上应当有所区分,官方主账号作为学校对外整体形象建设的主渠道,要发挥好解读学校政策、宣传学校形象等作用,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应该“大而全”,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校内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以及学校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等各层各类的子账号,要根据自身功能定位进行设计,所发布的信息应该“专而精”,如二级院系子账号除发布院系重要信息、重要活动外,还应当及时推送校内职能部门的相关通知,便于师生校友及时了解信息,解决单个子账号信息发布不完善、不及时的问题。学生社团组织等的新媒体账号则可以集中发布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相关内容[4]。要团结壮大各层级的新媒体,形成合力,積极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当有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新媒体矩阵应迅速、及时地响应,坚持实事求是,从各类真伪难辨、对错不明的网络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收集、发布网络信息,同时把握好信息发布的节奏和分寸,主动发声,掌握话语权,实现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

(三)培养高水平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技术优势,应当以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和过硬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大数据人才作为突破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部门主要有3种类型的人员:一是核心人员,主要由专职专岗的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人员构成;二是主体人员,主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担任的网络舆情学生骨干构成;三是协同人员,主要是由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人群中遴选培养的教师网络“大V”组成。在队伍建设上,专职管理人员应提升综合素养,学习大数据及新媒体技术知识,善于利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知识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技术骨干人员要具备收集、分析、运用数据的能力,能够在海量无序的信息中发现特殊性、找出规律性,同时还负责重点培养网络舆情学生骨干,开展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培训,提升网络舆情应对技巧;教师网络“大V”主要负责开展高校日常思想引领工作,例如“南航徐川”等人,这些教师网“大V”或网络评论员发布贴近高校学生生活实际的评论文章,引起思想共鸣,赢得他们的信任[5]。同时,当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人员应积极应对,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类网站、互动类平台上,撰写正面评论意见,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

四、结语

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复杂,成因趋于多元化,爆发危机的情况时有发生,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全面科学地分析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掌握主动权,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ac.gov. 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2020-04-27.

[2] 罗阳倩子.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重新定位研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56.

[3] 马春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8(3):70-72+100.

[4] 臧运蕾.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及正向引导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3):274-275.

[5] 陈志慧.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才智,2020(8):136.

作者简介:钟静(1984—),女,湖南岳阳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大数据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