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完善路径
2020-09-10林伟波林章华朱鸿运
林伟波 林章华 朱鸿运
摘 要:教育部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类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7年以來,教育部一直在快速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湘浙倡议”、“北京指南”等陆续形成并得到公布。这意味着新工科建设正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校视野中,这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一大助力[1]。当今,中国高等工程学科教育改革发展已经来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时代对工程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内涵。因此,切实开展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之余,还有利于最终实现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一、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在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足,起步较晚,对应的政策和制度尚未完善。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工程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随之增大,学生急需寻找更多的出路,创新创业意识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一大助力,愈显重要[2]。在许多高校当中,创新创业知识作为一种“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理论基础,但学生主动去创新、找突破、谋发展的意识不强,往往把相关知识当作学习任务,学完则弃,没有深入理解。这就要求各高校积极探索将学生“被动去学”转换成“主动要学”的具体路径,同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着重培养工程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另外,目前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高校基本都是通过短期激励的方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设立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缺乏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持续能力的发展[3]。
(二)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不丰富
在2015年底,教育部就要求从2016年起全部高校都要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要将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但目前效果不是很好。各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低有别,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高职高专类院校并没有开展相关课程[4]。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多把该课程设置成选修课,课程内容单一且陈旧,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丢失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涵。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不重视也会引起课程开设的形式化,教师为应付教学任务而讲授该课程,这往往导致教学内容的枯燥、低质量,学生亦仅为修学分而学习,并未真正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思想中,使得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更难以有高质量的开展,课程单一,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导致创新创业课程留于形式,难以得到深入开展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三)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完善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以来,高校都在积极广泛地开展一系列符合自身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形式都较为单一,实践活动的形式只局限在参加各类省市校等各类型模拟竞赛。在这单一平台的培养下,学生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大部分只停留在理论层次,没有真正融入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将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要想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利用实践平台优势,充分发挥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四)高校创新创业师资不充足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承担创新创业课程讲授任务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目前主要依靠从事行政或者思政工作的老师以及从事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就业指导有关工作的辅导员和相关部门干部的工作人员,未形成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大部分老师在接受短期的培训之后就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其本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的缺陷,难以讲授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同时,面对几万的在校生,师生比严重失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双创教育的效果。另外,从校外聘请的创新创业导师少之又少,没有很好地把学生专业学习与对应行业的社会实践连接起来。对工程类大学生来说,需要把理论转化到实际当中,用实践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对高校来说,这种缺失无论是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是对校外资源地合理利用都非常不利。
二、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路径
(一)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就高校而言,双创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到明确目标,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是为了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5],以社会实际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日益凸显。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并不是形式要求,而是社会进步需要、国家发展需要,要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就大学生而言,政策的支持以及良好的环境能为自身提供大展拳脚的难得机会。大学生应对目前专业相关的就业环境有清楚认识,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定位,虚心学习,认真钻研,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潜能,让创新创业的精神贯穿到大学学习生活当中。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时,大学生应主动深入学习创新创业等相关知识,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丰富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工科发展新范式的建立,实现从单一的学科导向转向以社会实际产业需求为导向,从各专业单独发展转向跨专业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也要逐步转向以创业需求为导向,同时注意不同学科的创新创业内容的交叉融合。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将相关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参考,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与行业实际贴近的课程,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6]。教学内容是双创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一方面高校应紧密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将学科与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充分融合,形成符合各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程对学生实际发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将创新创业选修课往必修课、活动课、模拟课、实践课等方向转变,丰富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途径[7]。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侧重于模式创新,探索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探索推进科教融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方法,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现合作共赢。研究并建立校企合作,建设涵盖教育、培训及研究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一方面,具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新型工程类大学生是企业发展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企业这个难得的实践场所中实习。高校可以与那些口碑好、专业对口程度高的用人单位达成人才培养协议,先走出去、再引进来。这不仅是这是解决学生创业实习场地和效果等问题的好方法,也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8]。以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为例,他们具备的车辆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加工、检测、试验、使用、管理、保养、检修,与生产车辆有关的设备、检测仪器的开发等知识在车辆相关用人单位中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更容易实现校企合作培养。
搭建平台以加强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三创一体的实践平台。在从创新到创业、创业再到就业的全过程中,广泛搭建和利用孵化基地、实习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到每一个工程类学生身上。探索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的育人成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非常有利于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9]。
(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承担者,优质的师资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进行的基础,对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采用搭配教学的方式可以暂时解决师资不够的难题。在校内,通过集中进修、系统性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 经费支持等方式对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大力支持,鼓励任课教师深入企业挂職、指导、实践、考察等。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10]。此外,对于工程类专业,应充分利用校外创业导师的作用,积极邀请相关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实干家作为学生的校外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将理论转化成实际的场所,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小结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加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必须结合新工科建设特色,了解并设法解决国内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从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提高社会实践的活动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应当以面向工程类专业为引导、以实践活动驱动为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宗旨[11],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课程、新平台、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左庆峰.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8,34(04):148-152.
[2]孙玉洁.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08):6-7.
[3]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0):53-53.
[4]史琳,秦长涛,张宁,侯锡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7(14):208.
[5][6]刘光明.“新工科”需要新理性、新理念、新行动[EB/OL].(2017-4-24)[2019-11-0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1050787.html.
[7]徐丽.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4):193-194.
[8]王佳惠,赵金辉.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03):13-15.
[9][11]蒋学华.关于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06):106-111.
[10]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33-35.
责任编辑 杨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