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哲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递进教育

2020-09-10杨启莲

关键词: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启莲

摘  要:目前,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存在着学段间割裂、教育内容笼统、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实现成效。为突破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增强教育过程的契合性,有必要运用过程哲学的主体性、过程性、系统性原则,把贯穿青少年各学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制定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凝练重难点内容,深入挖掘12个核心价值的子价值,并按照其与各学段学生的契合度进行分段递进排序,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关键词:过程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段递进;细化

过程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他认为万事万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任何过程都是相互联系、有层次、分阶段、有机结合的系统”[1];并且,主体的“意识是以经验为先决条件的”[2]。所以,过程哲学强调过程性、系统性、主体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眼点,为贯彻这一要求,弥補学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孤立在各学段作静态研究的不足,需把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养成看作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并对教育内容分学段细化,以确保各学段教育的针对性、递进性和协调性。

一、实现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学段细化的迫切性

(一)弥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局限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了2012年10月至今的有关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共计771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且成果也十分丰富。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在研究对象上,771篇文献中有关“大学生”的超五成(53.4%),“青少年”两成多(23.0%),“高中”、“初中”、“小学”、“中小学”均不到一成(占比分别为:6.9%、3.1%、9.9%、3.1%)。说明学者们大多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孤立在各学段作静态、孤立观察,且重点关注大学阶段而忽视其他学段。其次,从研究热点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52.0%)、载体(29.7%)、运用(6.3%)等细节问题,而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未作系统分析。最后,从研究立场看,绝大部分文献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单方面琢磨怎么“教”,缺乏从学生主体视角进行探讨。总之,以往部分文献把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螺旋上升过程作了纵向裁截,把教育有机整体作了横向肢解,没有真正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新时代要提升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应着眼于青少年各个学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过程,进而作出统筹设计。

(二)突破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较低效的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的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的努力。本研究对147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12个词)你记得多少”,能记全的仅占三成(30%),能记住一半占五成多(55%)。中学生能够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仅占四成,能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占三成。[3]初中生能够完整写出核心价值观12个名词的不足30%。[4]有学者调查“你认为学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政府各种形式的宣传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怎么样”,近五成(个别专业六成)大学生,三成中学生回答“作用不大”和“没起作用”。[5]本研究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记不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学生选择的原因依次是:“抽象”(67.66%)、“字数太多不易记”(56.86%)、“与我关系不大”及“不关心”(44.5%)。 以上数据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复杂性,抽象性是导致青少年对其内容记不全、理解不到位、践行不够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改变这种困境需依据不同学段青少年不同特点分段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实行具体化教育。

(三)增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的是全体中国人共同期待的美好社会价值图景,是一种理想价值观,代表了比现实更高更远的理想状态和目标,符合人的愿望,能吸引和感召青少年。但要让青少年真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激发青少年将理想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价值观的内在动力。经调查,大学生“目前最焦虑的问题”依次是“学业”(47.83%)、“就业”(36.21%)、“人际关系”(7.13%)、“社会发展”(4.69%)、“国家命运”(2.51%),这说明青少年学生对现实自我生存、发展的关注远超于对社会终极目标的关怀。“影响他人的唯一方法是谈论他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如何得到它。”[6]因此,承认并满足青少年当下的思想、价值观需求,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价值取向,追求的是社会整体正义,但它的落实最终要靠每一个个体去履行,而人是具体、历史的,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本文调查大学生“平常思考最多的事情”依次是“自己的人生”(94.84%)、“家庭及亲人”(91.85%)、“国家大事”(26.02%)。说明部分青少年对“自我”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社会责任和义务。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在关注个体的自我价值,关怀个体的生命、生活等方面着力。

为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到善于将理想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价值观、将群体价值观转化为个体价值观,这一过程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转化和细化,增强教育的契合性。

二、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分学段细化原则

(一)价值观主体性原则

人是价值的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本研究调查“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怎样才能打动你”,近八成(79.35%)的大学生选择“能关注我们的需要”。青少年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主体自觉。主体性的这项特质要求我们不能仅从客体角度出发,把学生看成是一只什么都可以装的“价值袋”,而应从主体视角来分析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因素。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自我期待、自我设计和自我成就。主体结构不一样,其需要也会不一样。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特殊需要,并据此细化出不同的具体内容,从而为他们成长提供针对性价值观指导。此外,主体性还表现为能动性和创造性。价值观的最终确立是主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依据其亲身价值体验、判断、选择而逐渐内化其所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的结果。本文在调查大学生“你自己价值观确立的依据或来源是什么”时,发现选择最多的是“成长体悟”(87.7%)。因此,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细化应充分尊重主体的需要、体验和能动性,促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规范,形成自我约束能力。

(二)价值观形成过程性原则

过程哲学认为一切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一切过程都要转化,事物靠过程转化来实现自身螺旋式向上、波浪式向前发展。柯尔伯格把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前道德成规期”(4-9岁)、“道德成规期”(9-15岁)、“道德自律期”(16岁以后),这三个由低到高的顺序阶段是不能超越的,也是不能逆转的。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种主要的道德推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7]柯氏的道德发展规律同样适用青少年价值观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小学阶段:个体虽已开始对人类、自然、社会产生好奇和疑问,但价值观尚未形成;初中阶段:个体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强烈的对“自我”的意识和评价,开始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异性等重要人生价值观问题,价值观开始萌芽;高中阶段: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生体验丰富,价值观冲突的加剧,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要求理性思考自己人生和社会问题,是价值观形成时期;大学阶段:个体对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所学专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较确定认识,其价值观趋于稳定。可见,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需經过萌芽、形成、稳定三个阶段才能最终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价值观发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顺序细化出不同学段的价值观内容,由此形成价值观阶梯。

(三)价值观教育系统性原则

“现实世界是一个结合体概念”[8],万事万物及宇宙都是由系统构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个复杂系统。一方面,从教育内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内核、多层次的观念系统,其中实现“人的尊严、幸福乃至自由全面发展”是其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核心的核心;而其包含的12个核心价值,有各自的内涵、外延,可以称为子价值。这样由内到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形成了由终极价值、核心价值、子价值三级层圈所构成的价值系统。在对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分段转化时,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价值为统领,指导各个价值观的细化,又要将12个核心价值的构成要素对应青少年适时性需要满足度挖掘出子价值,按重要价值优于次要价值原则筛选、排序,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个系统工程,包含着教育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手段、重点等各要素,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系统、动态的过程”。其“整体性”要求我们把青少年群体看作是个整体,把贯穿青少年全过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看作是整体,整合各方面教育要素,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并作统筹安排;“过程性”要求我们在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注意各个学段教育对象、目标、内容、重难点差异以及前后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针对性和动态性;“系统性”要求我们在分段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注意把整体与局部、过程与阶段、理想与现实、微观与宏观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要素协同并进、互补共济,各学段前后延续、结构合理的动态系统。

三、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分学段细化的思路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学段细化要站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高度,对各学段教育目标、内容作整体设计,对教育重点、难点进行科学界定,做到分工明确、高效运行。

(一)确定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各学段目标

目标对人的行为有指向、激励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并结合国家发展要求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我们认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目标是:促使青少年价值观结构完善,价值观水平整体提高,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是否实现,表现为能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清晰地阐明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一套可以被社会接受的价值观和原则,对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导。[9]同时,各学段学生价值观要求不同,需制定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小学生以人物行为的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作道德判断,因此,小学阶段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价值观意识,激发价值取向;中学生尽管认为个人有遵守社会规则(法律)的义务,但由于理智与情感、经验与规则难以兼顾,价值认知常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因此,中学阶段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大学阶段个体是以人类通行的“公正、平等、尊严”作为价值判断依据,但由于其阅历肤浅、经验不足,导致他们时常产生价值波动、迷惘,因此,该阶段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价值推理、价值决策,坚定价值追求。总之,应从当代青少年实际出发,将一元化价值观教育目标层次化。总目标是方向,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细化要以总目标为指引;分段目标是基础,为各学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框定具体内容,并要求各学段教育内容有机衔接、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二)找准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难点

据研究发现,近一半学生记不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原因之一是字数太多,焦点分散,重点不突出。因此应根据青少年群体肩负社会责任,遴选出他们必须掌握的重点价值观和难点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突破口。

重点价值观遴选应以主体直接的受益或受损相关性和社会急需程度为依据。这个世界于人而言有三个极其重要的事物:自然、人和社会。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惟一来源,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就是“和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价值根基是“友善”,“善包括对人“好”、符合人性的一切道德价值”。[11]社会是人赖以生存基础,要解决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坚守“公正”、“民主”,“公正”可以保障“平等”,“民主”蕴含着“自由”。学者马娟让5000多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重要性排名,居前四位依次为“民主”、“富强”、“平等”、“和谐”。[12]综合学理和大学生的现实选择,我们认为“友善、和谐、公正、民主”等概念所包含信息量大,并具有与其它概念相互交叉、传导的特点,是当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此外,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理解难度高是“富强、民主、公正”,理解易出现偏差是“自由”,说明“富强、民主、公正”属于教育难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难点的确定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化重点,讲清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大、中、小学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分学段递进细化

怀特海认为,随着主体发展,青少年智力会经过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阶段发展,“教育的全过程受这三重节奏的支配”[13]。根据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分段细化原则,以及青少年智力发展三阶段梯度差异,本着易于内化的原则,将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分学段阐释、布局。具体来说,小学生智力属于浪漫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较感性,主要进行与他们个人生活体验相关的价值观学习;中学生智力属于精确阶段,逻辑思维占优势,重视现实,对他们主要进行个人与社会关联度较高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智力处于综合运用阶段,有使命感,对他们主要进行个人与国家关系密切的价值观培育。譬如“爱国”,小学生对“爱家、爱校”易于接受,中学生对“爱祖国山水、历史、文化”易于理解,大学生易于认同“爱人民、为国贡献”。又如“敬业”,对小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做到“爱劳动、生活自理”较为贴切,对中学生要求他们“勤学、严谨”较为合适,而“尽责、坚韧”较为符合大学生特点。这样根据智力发展三重节奏细化出了“爱国”“敬业”的子价值,使同一主体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对同一核心价值存在连续、递进的认识,从而保障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持久性和稳固性。其它核心价值细化依此类推,在此不一一赘述。

此外,为便于践行,细化后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可根据由亲到疏、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趋向进行科学排序。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照“公民——社会——国家”顺序施教;公民层面则依循“友善——诚信——敬业——爱国”顺序教育;整个内容以“小学——中学——大学”级序分工。这三种分先后、分层次的逻辑调整可以促进教育的有序有效。总之,根据大、中、小学生认知梯度差异、个体价值观生成规律和教育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价值细化出各自子价值并按与各学段学生的契合度实行排序、布局。具体如下:

上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细化布局,既可以保证青少年全面、准确的掌握12个价值观,又能在每个学段各有侧重,既有针对性又避免重复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细、落小、落实。当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分学段细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囿于笔者局限,本文仅作抛砖引玉尝试,还需要主管部门作整体规划,需要所有教师做到自觉行动,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闫顺利.哲学过程论[J].北方论丛,1996(3):48.

[2](英)怀特海,著.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95.

[3]洪明.我国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素养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9).

[4]金珊.对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情况的调研[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6(9).

[5]任谢元.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研究——基于济南市在校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1),96-98

[6](美)里奇拉克,著.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M].许泽民,罗选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87.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8](英)怀特海,著.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52.

[9]季明明.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与实践的趋势[C].钱丽霞,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1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10.

[12]马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影响力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147-155

[13](英)怀特海,著.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33.

责任编辑  邱翔翔

猜你喜欢

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融入乡村振兴中细化文明实践
点阵汉字细化算法及应用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用于提出负面评价的CA非优先结构的执行策略
活化教学目标,促进有效学习
基于分区梯度的医学图像边缘检测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