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学业的双通道管理
2020-09-10柴振尧李文漫
柴振尧 李文漫
摘 要: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体系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业问题将影响着当代学生自身的综合良好发展和本科教育成效。进一步深度探索导致学业问题的基础原因,并思考和系统梳理有效改善这一情况的现实路径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业问题;内外因;双通道管理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精英化”教育,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社会整体的教育文化层次规模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学生自身以及学生的家长对于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观念和态度也产生了改变。但在总体趋势良性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本科学生的学业问题在部分高校、部分学生群体中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既对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埋下了不良的隐患,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系统地梳理、分析和总结当前高校学生出现的学业问题,并探索和归纳行之有效的管理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校学生学业出现的两类问题
(一)学而不实,学业正常通过率存在问题
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后,学生通过自主课程回顾与复习后,正常通过课程的测试,达到相应课程学习标准理应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们的最基本要求。这一方面衡量着高校课程教育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衡量着高校学生的整体基本素养和潜在的培养质量。而近些年,在一些本科院校中反映出学生存在学业问题的情况,其中的一方面就表现在學生整体“挂科率”偏高、部分课程“挂科率”偏高,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为由高考模式转换来不久的群体,学业问题在其中显现的也较为明显。甚至对于这些曾经以争优为荣的高中生而言,进入大学学习后却以保“不挂金身”为要求。
(二)学而不精,面对学业的态度存在问题
学业课程通过率低可以揭示显性的学业问题,而隐形的学业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即“挂科率”可以直观判断整体学业风险情况,而充分考虑在及格范围内各区段成绩的分布情况更能解读出学业整体水平情况。依此可以发现在学业成绩及格的范围内,临近及格线六十分的学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反映出部分学生“学而不精”的学业问题,这一部分学生仅以侥幸通过课程考试,追求“六十分大吉”为目的,与对于学业本应尽力争取、精益求精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此以往,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产生影响、于高校整体学习风气与氛围的塑造产生影响。
二、高校学生学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分析
1.学习状态的散漫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之后,整体的学习状态较为散漫,对于事务的选择较为凭借自身的心境情绪,主观随意性较强,没有较好的自我约束力。实则该部分学生本身大多具备较好的认知、学习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当其主动投入学习、任务等事务后,一般都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效。究其进入大学后呈现散漫状态的原因,无不是高中时散漫状态的延续,或因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但家庭管理未与之协调平衡而使其散漫、或因学生本身学习认知能力强学习于其无压力而产生自我优越感并未被正确引导导致散漫。处于散漫状态的学生,个别的最终可以在一些课程中取得较为良好的成绩,一部分则以达到基本要求为目标,还存在一部分则会出现多门课程不能正常通过的情况。
2.学习兴趣的低沉
受制于进入大学前缺乏足够的职业认知及规划发展教育,部分高考生在高考后报考志愿时相对盲目,并未有较好的认知,或凭对于专业的浅显认知进行填报、或由家长意志代为填报。亦存在部分高考生因为志愿填报及录取原因,未能录取到本人志愿学习的专业中而被调剂至其它专业。对于上述所涉及的学生而言,当其进入大学学习后,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低沉的问题,该部分学生不能较好地认识和认可所就读的专业,会存在长时间对于大学学习生活无所适从或投入较多精力和较长时间努力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情况,如此的状况对于短暂的大学学习时光是个不良的损耗,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更为严重还存在于,部分学生因其家长代为填报了非学生自愿的专业志愿而与家长间形成较大的隔阂,这种隔阂所诱发的学生本人的不良情绪也使得学生对于大学专业学习存在较大的抵触,严重影响正常学业发展;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因志愿被调剂后,在实际就读专业中存在现实的学习困难,即使学生本人努力尝试,但依旧可能存在学业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其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多门课程补考、重修甚至留级的情况,对于学生本人的心理也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和压力。
3.学习目标的迷茫
进入高校学习的部分学生,秉承了进入高校学习前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学校及家庭教育,于学生本人而言,深知“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以及认真对待学业等相关的道理,因此这一部分学生也具备较为良好的动机和主动的态度去对待大学学业。在此基础上,该部分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在进入大学学习后,能够主动适应新的环境、能够在积累前进的进程中探索自身大学生涯和个人发展,从而进入到良性的成长发展状态当中。但在绝大多数之外还是存在一部分学生存在目标迷茫的问题,尽管学生自身有良好的动力,对待有利于发展的事务有积极的心态,但由于其目标的不明确,易使其陷入迷茫的状态中,进而会产生有力不知使向何处的状态。长时间处于迷茫的状态,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效能和学业水平。
4.学习动力的不足
学习动力的不足也是部分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常见的状态,不同于相对迷茫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对于自身期望达成的状态、对于未来要追求的目标有相对清晰的认识,自身也是期望充实自身的大学时光,与身边的优秀份子看齐。但由于自身约束力和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干扰和影响的原因,该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即使受到一定的正向激励,但是正向激励对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影响是较为短暂的,当短暂的激励效应消失后,因自身约束力和大环境的影响,整体的学习状态会还原到缓慢或停滞。长时间学习动力的不足同样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学业水平。
(二)外因分析
1.教学质量的实际影响
近些年,高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高校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竞争的体现很大程度上源于科研实力的竞争,科研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高校的资源优势,对于高校步入资源竞争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的作用。同时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也较为关注科研成果,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也承担着较大的压力。对此,国家在顶层引导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引导高校对于教师的评审要积极关注“重科研轻教学”这一问题,着力实现教师评审的全面性和导向性,但顶层设计的全面落实需要分层分步推进,需要一定的周期。在此过程中,高校中还是难免会部分地反映出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情况,部分教师,甚至是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具备较强的成果实力,但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则差强人意,课堂氛围较为沉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较为一般。较一般的教学质量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本专业相关知识体系的学习兴趣与认知。同时,更要关注的是,高校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很多以多个班级共同上课为主,每一堂课的教学将影响到的学生群体数量是众多的,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确实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2.教学模式的实际影响
由于近些年部分高校招生规模整体较高,每年度新入学人数较往常都有一定提高,但同时高校教师师资力量、师生配比相对薄弱,另外部分高校硬件教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集中在课室类型较单一,个别高校以容纳二百人及以上的大课室为主,类似容纳两个班别的小课室较少,缺少适合讨论、互动、联通等拥有多元化、多功能特色的,适合小班教学的课室。基于上述的現实情况,高校为本科生所开设的课程除了通识课以大班教学为主之外,而很多专业课程也以大班教学为主,但大班授课由于其处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之内,一是教师对于学生上课时情绪和状态的关注相比于小班授课会缺失一些,二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三是也是较为严重的,部分坐在课堂后排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中“走神”导致对于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低。这样的情况会使得部分缺乏自我约束力以及有主动学习意识但被动置于后排的学生在课堂中出现散漫、不能集中精力的情况,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学习效果。
3.教学制度的实际影响
教学制度作为外部的约束力,也会对高校本科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部分高校针对学生补考重修、留级以及退学的制度约束相对较为薄弱,其作为警示性和重要约束手段的效果未能有效实现。部分高校针对课程补考重修,一般要求学生在期末正常考试未通过时,可以参加补考,补考未通过可以参加重修,在毕业前未通过的科目依旧具备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基于这样的制度,学生一门课程最少将具备四次考试机会。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制度下会产生一定的侥幸心理,也可能会存在懈怠的情况,以至于对于课程的补考甚至是重修都较为不重视而仅依赖于“清考”。针对留级问题,部分高校一般会要求在一学年内达到一定门次的未通过课程将会面临留级,但是存在要求相对较低。如此一方面会使得学生对于学业的紧迫性和关注度缺乏,另外较低的要求也会使得部分存在较大学业风险但尚未达到留级条件的学生正常晋级,在背负较大学业风险的学生正常晋级后,若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学生在新一个层次的学习中也会处于相对较为被动的状态,在新的层次学习中继续延续学业问题,会特别地加重学业问题,对于学生主动调节改善不良的学习状态和学生本人心理方面的压力都是较为不利的。同样的,针对退学方面,尽可能严厉的制度对于学生实则能够提供帮助,一是来源于反复提及的外部约束,使学生将自我约束内化为强烈的意识,二是避免遇到学业问题后长时间在学校不进不退的状态导致时间的消磨和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损耗。除此之外,尽管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设置在学生大学本科学习最后阶段,但同样的对于高校本科生而言,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把关的水准和严肃度会反向的影响学生对于学业问题的重视程度。
教学评价制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考虑到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卷面考核成绩为主,就会选择性地对于课程的过程学习不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依旧报以侥幸心理在学期末端突击课程以期通过。
4.学习氛围的实际影响
学生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环境对其的影响和塑造。高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主观学习行为。缺乏崇尚知识、倡导学习的学习风气,缺少围绕科学、知识、思考、进取的文化元素,不利于高校学生更好的体验大学应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也不利于高校优良学习风气和传统的影响和发扬。
5.相关管理的实际影响
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更加趋向的以及环境所引导的均是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大学生需要主动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自身的自我约束力、提高自我的规划和发展能力。但自我管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非天生即来,需要一个过程和阶段进行塑造,需要自我管理意识和外部适当的约束合力才能实现。围绕学校教学秩序的相关管理若不能够实现及时准确的补位,会从侧面形成一定的影响。
三、高校学生学业问题的双通道管理
(一)内因管理
1.朋辈示范效应
高校学生除了接受教师、家长对其的引导之外,也非常认同其朋辈对其的示范和经验。高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遴选在校生中在学业、科研、思想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朋辈,以及在本专业发展出色的校友,经常性利用分享交流会、座谈会以及讲座等形式向在校生传播学习生涯规划、职业认知、人生发展以及行业讯息等,近距离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建立和强化专业信心。通过朋辈示范效应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习状态散漫的学生认知自己的不足与差距进而激发其进步的状态,可以帮助学习兴趣低沉的学生改善其对于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度,可以帮助学习目标迷茫和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定位目标和注足动力。
2.思想引领效应
高校除借助朋辈示范效应外,亦可以邀请优秀的文化学者、文艺工作者、著名企业管理者等在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人物进高校为学生带来不同视角下的思想引领。这一举措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整体格局,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尊重文化、艰苦奋斗以及不断学习等理念的感知能力,从而从不同于朋辈示范的角度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激励,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身定位。
3.关注个体引导
对于部分因家长代为填报、不了解情况填报以及志愿调剂等原因就读了非心仪专业而导致学习兴趣低沉的学生,除通过上述朋辈示范以及思想引领等整体影响的方式外,更需关注个体引导。高校可通过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人员对出现学业问题的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困难,并基于学生的困惑和心结,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并跟踪。必要时,亦可通过辅导员与家长取得必要的联系,获得学生家庭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合力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探寻出路。同时,对于由于经济、家庭突发变故而导致学业问题的学生,需主动关心其生活学习状况,为其争取政策支持,帮助其打消负担积极完成学业。
(二)外因管理
1.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校需要积极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教师与学生共上一堂好课的实际效果。为此,高校一是要响应国家政策的导向和要求,主动探索对于教师评审及管理的相应改革,平衡好对于教师评审过程中科研和教學之间的关系,肯定和激励教师在教学模块的投入和付出,逐渐改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状况;二是要对标国家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标准以及行业的相关标准,不断加强学科以及专业的体系建设,丰富学科及专业的内涵;三是要严格把关和监督教学课程质量,细致地进行梳理,淘汰“水课”,积极打造“金课”。
2.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学模式在时代快速发展和变革的环境下,它对于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学硬件设施的提升。对此,高校需积极关注学校课室、多媒体设备、实验科研条件等方面的改进与提升,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元、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中,在课室建设方面,要结合高校实际,建设涵盖适合于小组探讨、小班教学、中班以及大班教学的课室。在课程开设时,严格控制参与课程的学生数量,确保课程的教学效果得以保障。高校可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并注重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前沿性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能够在高校内不断实施和传播。
3.教学制度的调整
高校需认真检视和评估自身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现有规定,在慎重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尚存不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对于补考、重修需严格管理,避免学生产生补考、重修为缓冲手段的侥幸心理,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二是对于留级及退学的相关管理制度要尽可能收紧,在高校新生入学阶段即反复强调学业管理规定,让高校学生一入学即感受到严格的教学风气和环境;三是抓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审核关;四是对于课程考核方面可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总体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引导学生培养从始而终学习的良好习惯,纠正学生考前“开夜车”的情况。
4.学习氛围的强化
高校可以通过搭设平台,定期评比和表彰优秀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典型的同时,激励广大学生形成“比赶超”的意识。同时,高校也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期刊等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栏目。另外,高校应鼓励和支持高校内的学生组织及社团围绕校园优秀文化建设、优良学风建设、学习平台创建等开设各类型的活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更好地烘托校园内的整体学习环境及氛围。
借助内外因、双通道、多路径的管理思路,找准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措施,将为高校本科学生学业问题的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阳.我国高校学业预警:模式、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5).
[2]汪渝,孙璨,朱笑涵:高校学业困难生内外部系统问题调研及症结探析[J].大学教育,2015,(04).
[3]王建华:大学生的学业问题和教育管理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8).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