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沉沦”里被迫跳脱,在苦难中迈向本真存在

2020-09-10彭炬

高考·上 2020年2期

摘 要:海德格尔用人类个体(即“此在”)的现身状态、领会筹划和沉沦等展开状态,揭示了此在在俗世中存在的方式和特质。本文试图借用海氏的生存论建构理论,解读《粤教版语文必修五》中《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由非本真状态过渡到本真状态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彰显“此在”领会“向死存在”的过程对我们思考生命价值的意义。

关键词:沉沦;非本真存在;畏;向死存在

一、“此在”难以跳脱的“沉沦”的痛苦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概念(即“生存着的存在者的存在建构”)对理解《变形记》主人公的非本真存在状态大有裨益。

海氏用“此在”暗指人,“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此在”的生存即人的生存。格里高尔首先是以他向来所是的方式存在。变成大甲虫的他淡定而漠然,处于现身情态(“被抛的此在”)的他痛恨束缚自己的还债及辛苦养家的生活却又无计可施。在变成甲虫前,让他“烦忙”“烦神”的世界才是他要直面的生存境地,各种工作和生活琐事才是他“上手”的事物。由“存在”到“不得不存在”,格里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处于彻底“被抛”的状态,也就是按照“不得不如此”的方式生存下来。

格里面对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在操劳中与他相遇的他人,比如冷酷的上司、难缠的客户、依赖他过活的家人。这些人是格里的“共在”。

正因为此在一定与世内其它存在者(共在)关联,在共处中,此在“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1]此在的这种非本真存在就是“沉沦”。在这种存在中,此在丧失了它原初的“去”存在的力量,认识不到本真的自己。格里正是沉沦于为了亲情和责任而疲于奔命的生活中,舍弃了浪漫的爱情、惬意的生活和更高的职业追求,完全按照他人(或舆论)认为合适的生存方式去生存。

此在对自己在沉沦状态中的身份有一种原初的领会,格里化身为虫后内心还是处在“人(养家男人)”的状态中。“虫形人心”是不是体现了现身和原初领会的伟力?这个被异化的格里就是海氏笔下的“常人”。常人有着相同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追求且注定被他人赋予意义。格里没法跳脱沉沦的状态,也就注定在丧失了自我的存在中感受痛苦。

二、“此在”在“畏”中迈向本真的“向死存在”

海氏认为,是“畏”使此在个别化。“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活状态中其他存在者的干扰而达到纯存在。只有畏才能够把此在送回它本真的“能在”世界中去,使此在具有个性从而成为最本己的在世的存在。

格里在变成虫后的十多天,于“畏”这种此在独特的展开方式中获得片刻的自由。他“养成了一种新的消遣习惯,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纵横交错地爬来爬去”;“特别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有一种轻轻的振动通过全身”;“最近他忙于到处乱爬的新活动”。格里甚至头一次把“吃”当作单纯的享受。他在爬行中获得了“纯存在”状态。但是,自由和欢乐转瞬即逝,因为他始终没有脱离那个他作为人存在的非本真世界。他吓坏了母亲,吓着了佣人和房客,引起父亲和妹妹持续升级的厌恶。他非虫非人,“享受”虫的待遇而又被当做人来嫌弃。他连续三次冲出房间,想找回那个沉沦世界中的自己,以此重新融入“人”的世界,但被虫形包裹的格里回不去了。父亲用苹果砸伤了他的背,用脚踢得他身上流血,妹妹和佣人把他反锁在房间。家人日渐增长的粗暴冷漠,显示了格里“多余人”的身份,而他还在被锁进房间后“满怀感动和爱意地回想着家人”。

当沉沦的世界彻底陷落,格里别无选择地努力靠近“向死存在”。克服沉沦状态的向死存在是本真的向死存在。他认识到自己“不虫不人”的两难处境,埋葬了自己渴求再次为人甚至求生的愿望,他认为自己该消失的想法比妹妹还坚决。这是他对亲情沦陷的绝望,更是对沉沦世界坍塌的奋力反抗。无路可走之际,他选择放弃对“生”的种种筹划,而从容清醒地筹划死亡。死亡斩断了此在在现世的一切可能性,却使此在重回本真的个别化,并让人窥见这种终结性的本真存在的自由性。海氏曾说人类摆脱沉沦的办法就是通过死亡之锤的猛烈敲击。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

海氏的此在生存论道出了全人类的悲剧。每个此在都必然沉湎于已经在世之物,沉沦便成了我们生存的常态。要突破此在的有限性,实现“畏”的超越性,我们要经过“烦”的锻造。只有当逼仄的生活空间对我们形成难以承受的挤压时,我们或许才能被迫思考其他存在方式的价值。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正能反映我们群体的心理态势: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我们的内心都有一颗向往的“草莓”,但碍于对常态生存的顾虑,碍于刻板僵化的理念,碍于对苦难的抵触与恐惧,总是遗忘了本真的存在。或许,只有在苦难突然袭来之时,我们才能被迫逃离那熟悉的沉沦的世界,追寻生存的其他样态,释放陌生的本我。既然苦难能彰显我们生存的韧劲,高扬我们不屈的信念,我们何惧苦难,何惧人类共同的“向死存在”?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9,204,258

[2][奥]卡夫卡著.高年生等译.卡夫卡精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31

[3]张弘.西方存在美学问题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72

作者简介:彭炬(1979—)女,汉族,湖南岳阳,中教一级,全日制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學,中山市实验中学,广东省中山市,52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