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MTV民生新闻节目新媒体舆情引导策略探析

2020-09-10孙傲飚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新媒体

摘 要:在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我们更可以看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履行社会舆情引导功能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分析内蒙古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天天看》,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应利用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素材资源和推介方式,通过改变传统生产形式,将侧重点放在对议题的整合甄别、解读评论上,实现从引發态度到解析引导态度的转变,通过建立媒体大平台实现多出口发布,有效形成全新的媒体定位,占领舆论引导阵地,引领主导声音。

关键词:民生新闻节目;新媒体;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34-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MTV民生新闻节目新媒体舆情导向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1727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新媒体快速争夺分流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受众和话语权,特别是电视民生类节目关注民生、引发舆论、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巨大冲击。社会责任使然,传统电视民生节目需借势新媒体,站在社会责任的高度,找到发展的优势,获得发展的空间,有效引导内蒙古全媒体民生新闻的良好走势。本文分析内蒙古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天天看》,意在探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如何更好地进行媒体深度融合,最大化发挥传播效果,有效引导全媒体民生舆情走向。

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更多契机

首先,新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智能移动设备普及的背景下,新媒体受众的收视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视民生类节目的收看方式正在快速地变化,用户接收信息中,以主动性网络点播体现观众的主导地位。以《新闻天天看》为例,其于2011年8月5日开通官方微博,“粉丝”量突破161000人; 2013年4月5日,其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后,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根据2016年“活力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数据,在内蒙古自治区媒体分类的45次每周数据统计中,“新闻天天看”微信公众号获得第一名42次,第二名3次,头条的周阅读数平均达27万之多。由上可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市民对自身利益、社区利益的关注,观众可以在公众平台和微博上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节目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实时了解分析百姓舆情动态,提高了节目传播的有效性,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民生新闻模式低反馈的弊端。[1]

其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自发性、全覆盖性等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提供了大量的选题资源。电视民生类节目选题主要来自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揭示人们的真实生活。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客户端为民生节目提供了大量的线索、素材资源,能够使我们从细节入手,将镜头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倾听群众声音,和百姓产生共鸣,并通过深度报道或后续报道,积极有效地进行舆情引导,为创新发展电视民生类节目提供重要方式和资源。例如《新闻天天看》栏目过去接收信息和采访线索,主要由受众拨打热线电话提供、政府部门提供、记者“扫街”等;现在,微博、微信、QQ等成为了受众凭借的主要载体。而且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摄影、摄像技术方面的难度大幅降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智能手机拍摄、记录、上传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形成新闻现场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一些受众还运用社交媒体和一些软件、APP等参与到节目内容的制作中,把自己拍摄的新闻现场照片、录音、视频等编辑为节目的一部分。

最后,新媒体使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推介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传播的覆盖面,比如《新闻天天看》通过微博、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进行广泛推送。近些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电视媒体在政策支持下,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使得受众可以自由选择通过手机、电脑、平板或车载电视等各种工具观看节目,并尝试在大部分公众场所和候车厅、公共汽车、出租车等相应设备上播放,极大地扩大了节目的收视范围。[2]

三、改变传统生产形式,形成全新媒体定位,引领主导声音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更加强调在受众本位观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主流声音,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打破了新旧媒体的边界的同时,通过调整取材方式、互动方式、叙事编排等方面,满足了观众对了解真相、汇聚民意、表达民声的需求。

第一,整合甄别、解读评论成为侧重点。在数字时代,信息过剩、内容同质化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不再缺乏话题,而是面临对新闻话题进行结构整合与新闻价值甄别的困境。为受众“筛选新闻”“链接新闻”“整合新闻”“制作专题”,是电视民生节目的生存“利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如今观众更加关注新闻背后的态度与意义,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改版的主线和重点就集中在新闻解读和新闻评论上。而作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突破点——“说新闻 ”,则对与民生现象深度关联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第二落点成为节目的受众迎合点。[3]《新闻天天看》在新闻内容的点评上取得了成效,栏目逐渐有了凸显自己特色的新闻解读和评论角度。2016年9月4日,在《地砖一碰就碎 质量是否过关》的报道中,节目尾评的落点就放在了新闻中的市民身上,这一视角值得肯定,体现了媒体引导的社会责任;2016年9月18日,在《特殊的团圆饭》的报道中,展现了在列车上工作的小两口日常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延展出“归乡守望者”因付出而感受到的快乐,小切口、大主题,由点及面,评价合适准确。

第二,实现从引发态度到解析引导态度的转变。数字时代下新媒体是大众平等参与的新闻传播平台,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关注者和评论者。面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信息引发公众关注成为焦点、热议话题的情况,传统媒体的“把关”能力日趋减弱。传统媒体试图改变议题的结果往往是骂声一片,传播学理论中的议题设置已经植根于自媒体自传播的沃土中。但同时,传统电视民生栏目长期积累的作为“意见领袖”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专业化的采、编、播、发新闻能力,是新媒体无法比拟和超越的,这是电视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4]电视民生节目重点在议题设置的“中上”部分发挥作用,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态势的螺旋走向。节目在编排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为观众明事实、摆道理,理清思路,分解剥离,表达态度,以晓理动情的姿态发挥解析引导态度的功能,承担起对新闻进行解释、评析的任务,对事件、背景和理论等多层面内容进行衔接与印证,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促使关注点向主流正能量的方向发展。比如2016年7月,《新闻天天看》节目内容的正能量传播社会反响较好:在3日播出的节目《高速驾车突发疾病晕倒路边命悬一线》与《生死时刻三人伸援手相救》中,施救者的语言朴实无华,积极向上,体现了新时代民众的积极状态;在25日的节目《云霞“蓝马甲”里的特殊来客》中,云霞的命运既不幸又幸运,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整个节目中,她向观众展现了朴实、坚强、乐观的大学生精神风貌。节目采访中,记者通过提问引出了被采访者质朴动人的言语,实现了媒体对正能量信息与态度的有效引导传播;节目《老人迷路语言不通愁坏民警》中,在段落之后,表达了关心、陪伴老人的必要,从而引出全社会要敬老、爱老这一时代大主题;30日报道了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家长动武的新闻,这类新闻很容易牵动社会神经,栏目组报道处理注意对“度”的把握,淡化了所有可能形成炒作的因素,而观众也能有自己的判断,得到教育启示,发挥节目隐性引导的积极作用。

第三,建立大平台制作、多出口发布机制,占领舆论引导阵地。电视民生新闻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考虑如何在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载体上针对不同受众发布信息,承载介质不同,受众特点与接收信息的习惯不同,选择的报道角度、传播方式、传播技术就要不同,要培育不同的受众关注增长点,从而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形成信息传播与受众引领的一体化良性循环机制。[5]《新闻天天看》紧跟时代步伐,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多阵地、多元化传播,在与商业视频网站的合作方面,现主要表现在与腾格里网的合作上。传统电视民生栏目对新兴多媒体形态的运用,应不局限于同一内容分别拍摄视频、录制音频再加上图片、文字分别发送,其重点是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分解制作突出不同角度与价值,产生迁移受众的效果。目前行业的常规做法是微博覆盖完成后收集第一次反馈,视频网站覆盖完成后收集第二次反馈,微信深度合作,线下线上共同推进,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圈住用户,细分用户类型,精准推送,建立媒体与用户的堅固联系,真正占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下的舆论引导新阵地。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直以来发挥着积极有效的舆情引导作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好新媒体丰富的传播渠道,通过调整取材方式、互动方式、叙事编排等手段,发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公信力和影响力上的优势,拓展多元化领域视角,立足现实,紧抓民众关心的社会话题,满足民众了解信息、判断态势的需求,促进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全媒体舆情阵地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姜敏.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9(08):76-82.

[2] 曾祥敏,姜宇佳.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平台化建设——2017年媒体融合发展综述[J].电视研究,2018(3):20-23.

[3] 雪山.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服务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J].传媒论坛,2019(12):42.

[4] 柳溪.“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J].电影评介,2013(02):76-79.

[5] 彭兰.网站经营: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J].信息网络,2010(5):12-15.

作者简介:孙傲飚(1979—),男,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电视新闻学。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新媒体
积极回应社会舆情 有效开展建设性监督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
军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