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媒体人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刍议

2020-09-10郑爱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文化自信新时代

摘要:本文针对进入新时代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面临的日趋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探讨新时代职业媒体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文化责任与担当,主张坚守文化自信,致力开展文化“自美”实践,助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以期能夠对文化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媒体人;文化自信;文化自美;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201-02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文化事业发展也呈现出繁荣兴旺的生动景象,优质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媒体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文化创新实践活力不断,这些成就都凝聚了职业媒体人的智慧与辛劳。文化是人类一切劳动的总和,人类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约瑟夫·普利策曾将新闻工作者比喻为国家航船上的瞭望者,这一职业在背后承担着光荣与梦想的同时,也承载着文化责任与坚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和开拓者,媒体人应勇于肩负新时代文化振兴的使命与责任。

二、不忘初心,铸牢新时代文化自信之基石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中华文明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79次提到“文化”一词,这是时代的呼声。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市场经济原则却在潜移默化地“侵蚀”新闻理想,让部分媒体人行为失范,忘记了为人民、为社会发声的初心。媒体这一社会公器蒙尘,丧失的将是媒体乃至国家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深究其原因却是源于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

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给文化注入了时代的内涵。文以载道,文以凝力,文化担当反映着一家媒体、一个媒体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文化自信的原动力源自于历史和实践。位于皖东的滁州市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农业“大包干”,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滁州日报》围绕发掘历史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一是主打历史文化牌。2020年8月“醉美滁州、亭好滁州”高铁冠名列车首发式在上海虹桥站举行,《滁州日报·皖东晨刊》对其进行了全程报道,让滁州“亭”文化搭上了高铁,响亮了滁州品牌,这一新闻也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纷纷推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弘扬时代文化自信。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凤阳县小岗村视察4周年,滁州日报主打“小岗”牌,利用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等形式全方位构筑“小岗村”新形象,开设了《中央、省级媒体看滁州》等专栏,积极宣传“小岗村”先行先试的探索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激发改革内生强劲动力,服务美好新滁州建设。

忘记初心就会丢掉未来,所谓心不唤物而物不至,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拥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进而铸牢中华文化自信之基石。

三、牢记使命,勇担复兴路文化自美之责任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诸多论述让我们从宏观层面理解和认识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的关键是要充分联系媒体人本职工作,在“做”上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担负起文化“自美”之责任。

“自美”不是炫耀,因为“炫耀是需要观众的,而炫耀恰恰让我们失去观众”。我们推崇的文化“自美”应是立足实地,担负起“高举旗帜、引领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和使命,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开展多维度宣教,努力推出大众认可的有态度、用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优质新闻作品,实实在在地服务国家“软环境”的建设发展。文化“自美”宜从以下几个方面主动发力。

(一)学会说,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影响力和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对外的包括综合国力在内的形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及纯真的初心。文化连接着人类历史的过去与未来,媒体人应该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终生光荣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将一个全面、立体和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

此前有报道说,科学家陈列平教授作为“肿瘤治疗抗生素”PD-1的发现者却与2018年诺贝尔奖遗憾擦肩,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人不擅长讲故事,不擅长将复杂的科学变为简单的概念去让人民接受”,这个说法可谓正中肯綮。媒体人不可能成为中国现代语言之父赵元任这样的“文艺复兴式的智者”,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全方位学习“自美”,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握指成拳,共炼长板,掌握好应用好融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内容+技术”元素,才能找到连接写作技艺与科学技术的最佳途径,更好地对外交流、传播、表达好中国的文化成果和改革成就,产生振聋发聩的宣传实效。

(二)学会听,传好基层声音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枝叶总关情,老百姓的冷暖是媒体人永远的牵挂。媒体人在思想上应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媒体人应做到能够俯下身、动真情、察民义、说实话,认真聆听和传达群众的心声,成为国家和民众力量的代表,汇聚凝心聚力、共同筑就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学会管,把好舆论宣传导向

作为国家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进行监督和宣传引导的重要方式。针对一些问题“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不能答疑解惑的现象,媒体人的“找茬”“挑刺”能够有效地破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压缩与群众间的“信任半径”,这样的成效就使得接受舆论监督成为一种自觉和规律。新时代媒体人应勇于在文明实践中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融合构建网上网下的同心圆,共建共享文化改革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努力提振民族复兴精气神,不断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四)学会战,当好意识形态斗士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如果思想防线被攻破,其他防线也就難以守住,媒体人更应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近年来,媒体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加大对涌现出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民族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和国民素质教育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和启迪作用。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存量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元,生成的风险和挑战激励着媒体人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文化自信,始于人文,中国有很多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我们祖先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菜根谭》等典藏早已被日本商界奉为经营圭臬;汉语已经成为一门风靡全球和影响世界的国际“显学”。据悉目前已在全世界建立了500余所孔子学院,分布于162个国家(地区),有1000多个国外中小学开设了孔子课堂等,这扩大了我国文化开放性阈值,搭建起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今天在“仓廪实”之后,精神层面的蜕变却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如何构建起与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值得深入思考。媒体人需要根据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保持文化开放性、提升文化传播力、坚持文化继承性的基础上,坚守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的接受性、推动文化的创新性,从而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

四、砥砺前行,实现软环境文化创新再升级

创新是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想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时刻做好变革的准备。当今融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无远弗届,机遇与挑战并存,也给媒体人提出了新要求。所谓君子豹变,我们应努力实现灵活的转型升级,通过创新实践适应新挑战。如何做到始终保持创新动力,借用科学家屠呦呦的话是“途径在于中国文化的发掘”,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感受中华文化的宁静力量,重塑自我心路历程,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愿意并积极吸纳世界其他文明中优秀的内容,能让我们的文明永葆先进性。然而吾之蜜糖,彼之砒霜,我们在奉行拿来主义时也需要谨慎,否则结果只能是文化招衰。媒体人必须主动接受传统文化静水深流品质的浸润,提振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并积极开展生动实践。我们的各种报道、发言、评论、点评应更加注重反应敏捷、角度新颖、思维严密、语言俊美和用心良苦,成为文化新天地的开拓者,站在群体与时间的角度,教化、启迪更多人。

五、结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功崇唯志,业广唯勤。通过几千年的锱铢积累,中华文化富有了鲜明特色的思想体系、东方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这需要我们代代守护、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新时代职业媒体人应勇于担负起文化振兴之使命和责任,致力于彰显中华文化之自信,努力探寻文化“自美”之途径,砥砺实体,驼梦前行,重整行装再出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气吞山河的壮丽新华章。

参考文献:

[1] 邢晓红.新媒体在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17(35):52-53.

[2] 燕道成,冯馨叶.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文化自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6-05.

作者简介:郑爱平(1973—),女,安徽滁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文化自信新时代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