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提高提问质量
2020-09-10张燕
摘要:新形势下,“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没有亲临现场的采访是不到位的,不深入的。不深入的新闻十有八九空洞无物、枯燥乏味。虽然贴着新闻采访的标签,但是无法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使人受到启迪。只有从本质上使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可以保证其真实性、权威性、可读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需要其贴近新闻源,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沟通,优化提问方法及技巧,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最终达到“你问的刚好全世界都关心”的采访境界。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提问质量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187-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媒介表达形式。新闻采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新闻制作的水平。一个优秀的新闻采访者,可以在实践中将本质问题挖掘出来,使受众跟随采访的过程,发现问题的本质,理解深刻的内涵,达到思想的共鸣,感知价值的启迪[1]。但是每一次有价值的采访,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采访者掌握对应的采访方式与技巧,才可以保证新闻采访的最佳效果。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就可以以声情并茂的方式阐述事件,将问题表达出来,并加以佐证,再现情景。优秀的采访者可以有效将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经验、学识智慧、语言表达等结合起来,以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采访向预定的方向前进,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2]。因此,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机会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从什么新闻视角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如何提升提问的含金量,成为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重点。
二、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基本素养
(一)遵循事件的真实性,不妄加揣测
对于新闻来说,为了进一步使受众切实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经过,需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明确采访的对象和目的、提问的方式和重点。尤其是在一些大的突发事件面前,受众的心理往往倾向于信息劣势方。新闻是受众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有引导受众了解事实的真相,其才可以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减少民众对未知的恐慌。新闻记者加强新闻和受众、政府之间的联系,起到传话筒的主要作用,将事情的原始状态展现出来[3]。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采访技能,还需要提高判断力,明辨是非,维持公平,不为诱惑所动。
(二)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深入挖掘事件的深层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和信息时代到来,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会出现迷茫和焦躁的情绪。在事件被报道出来一开始的时候,人们不会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而是会根据标题的吸引力进行选择性观看。有些记者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会在表面上做文章,但是文章的内容缺少深度和广度。新闻记者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洞察力,这样长久下去,才可以在敏锐洞察的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挑明问题的本质,引起大家的深度思考[4]。
(三)找准自身定位,正确管理自身角色
新闻记者属于信息传递的主要角色。在调查事情的时候,采访者需要向被采访者提问,而不是被当事人引导思想。采访者只有找到切入点,才可以引起思考,基于问题,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采访对象的特征,在循循诱导的基础上,旁敲侧击,以简洁的语言将观点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对于新闻采访者来说,不仅需要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还要做一個值得信任的记录者。
三、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提高提问质量的主要路径
(一)充足的准备是正式采访的前提基础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需要明确的采访方向。一个明确的采访方向可以清晰引导采访的走向,有利于抓住正确的采访要点与关键。从采访者的角度,需要找到更多关键性线索,满足中心主题的需要。根据受众的影响,做好准备工作,并结合采访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延伸,保持良好的针对性与核心性[5]。此外,还需要从被采访者的视角,根据被采访者的心理需求,确定如何提问才可以被接受、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才可以找到突破点,保证后续的采访工作。
其次,需要有详细的采访资料。采访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呈现问题的过程。在采访之前,采访者需要先了解被采访者的背景和经历,这样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将新闻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然后,需要有清晰的提问大纲。也就是说,采访者需要拟定清晰的提问大纲,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编写。大纲要充分贴合受访者心态,尊重受访者的主观意识。
最后,需要合理地构建提问流程。采访者要充分展现实际意图,确保规范和合理。优化整个提问流程,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例如,电影《飘》在上映之前,某人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一名记者抢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你在电影《飘》中扮演什么角色?”对此,被采访者直接回复“我无法和你这样如此无知的人交谈”[6]。这个问题说明记者在采访之前对被采访者没有任何的了解,因此,这个记者成为了其他人的笑柄,值得大家警醒。采访者提问的内容要有逻辑性,不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漫无目的。
(二)掌握提问要点是实际采访的关键技巧
第一,开门见山式直接提问,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有效信息。这种方式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转弯抹角兜圈子,主要适合的对象是记者熟悉的人或者文化层次高、有经验的干部和学者。新闻采访者需要直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针对问题的本质,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简洁明了。这种采访方式不仅可以简化问题内容,还可以减少采访的时间,使受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在遇到一些突发性事情或者突发性社会危机事件的时候,受众亟须知道人员受伤的情况或者政府使用了哪些解决措施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采访方式就是缩短采访的时间,通过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提高采访的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自己想要的关键信息,达到安抚民众情绪的主要作用。
第二,旁敲侧击迂回式提问,引导被采访者说出事件真相。旁敲侧击的方式也被称为启发引导式的提问方式。对于新闻采访者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将事情的真相展示出来,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帮助民众了解事情的本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表面上大家看到的那样,需要记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才可以发现事情的内在本质[7]。另外,对于一些社会上比较敏感的话题,在采访的时候不少人员并不愿意回答,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会给出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导致采访者不能进一步深入提问。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记者可以使用旁敲侧击的方式,突破被采访者的心理防线,使用迂回的方式,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深入,最后引导当事人说出事情的真相,达到还原事实的目的。
例如在采访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时候,采访者本想做一个专访,进行深入的报道,但是袁隆平院士很忙,对于采访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在意。一开始采访者比较失望,但是被靠墙书柜上一张带镜框的照片吸引了。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袁隆平院士浑身水淋淋,穿着一条游泳裤衩,叉手站在河边直乐。在这个时候,采访者灵机一动,使用旁敲侧击的方式,询问:“袁老师这张照片保存得这么好!十多年了吧?”院士听后兴趣被激发,回答:“你看他有十几年的历史?照片上我很年轻?这是前年的事情,才两年的时光,我就老得这么快?”接下来,袁隆平院士就和记者拉起家常,并告诉记者,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户外活动,例如游泳、打球、爬山等,不仅是农科院连续3年的游泳冠军,还是排球队主攻手,“我在的时候就可以赢,不在就会失败”[8]。看到时机成熟,记者就趁机询问:“您怎么看待这次‘青春怀化·绿色行动’活动?”“目前进展如何?”“关于杂交水稻,您说过自己有两大心愿?是哪个?”对此,这位慈祥的老人口若悬河地回答出来,气氛较好。最后一个问题是“杂交水稻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院士回答“你问的,刚好全世界都很关心”,还表示自己每天一包半香烟,气管炎都犯了,希望年轻人尽量不要吸烟……此次旁敲侧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口”到擒来。通过灵活运用心理战术,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减少被采访者的抵触心理,使其愿意吐露心声。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想要提高采訪的质量,就需要学会提问。应加强岗前培训,强化提问技巧训练,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提问;细化提问方式,提高采访效率,培养临场应变的实践能力。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记者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才可以学会通过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问题,提高采访中的提问质量。
参考文献:
[1] 龙红洁.新时期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23):32.
[2] 章佩.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127.
[3] 赵文华.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6(06):163-164.
[4] 蓝兰.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170-171.
[5] 荣双印.电视记者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探析[J].新闻传播,2016(16):102-103.
[6] 李浩.新形势下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6(05):131.
[7] 张淼.浅谈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J].西部广播电视,2014(11):105-106.
[8] 梁佳茵.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J].西部广播电视,2016(18):150.
作者简介:张燕(1986—),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