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媒体融合思路打造新型思政课提升传播力

2020-09-10董荷冬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课程创新思政课媒体融合

摘要:如何在新时代运用媒体融合手段策划制作传播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流媒体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榜样的力量”中小学思政微课为例,探讨以媒体融合力量创设多元化情境、提升优质思政课的传播力。

关键词:思政课;媒体融合;课程创新;育人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231-0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在思想心理、情感交流、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建立兴趣圈层的途径、语言和情感交互体系都在一个个新式场景中被重塑。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迫切需要增强针对性,运用新手段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增强传播效果。一节具备感染力与传播力的思政课,有3个方面需要思考:首先,如何使学生听得懂、引起学生共鸣、打动学生内心;二是如何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无形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三是如何利用优秀的思政课、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运用全媒体手段,使更多青少年共享,实现思政课的跨地域传播,浇灌更多孩子的心灵。

本文以广州广播电视台策划制作的“榜样的力量”中小学思政微课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媒体融合的力量策划打造推广优质的思政课。

二、针对青少年特点进行策划,做他们听得懂的思政课,传递打动人心的力量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应该怎样告诉孩子们,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呢?经过深入思考,广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广州市教育局共同策划制作了“榜样的力量”中小学思政微课,把抗疫精神通过精心制作的思政课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疫情期间,学生线上学习,和平时的面对面授课有很大不同,思政课因地制宜,借助全媒体力量顺势转变表现形式。“榜样的力量”中小学思政微课在选题策划、教师遴选、课程录制、内容审核等各个环节,都充分利用了优质资源。抗疫故事统一向广州各区征集,授课老师由教学骨干担任,首批9节课程中就有5节课由学校校长亲自授课。

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敲定了以“身边的抗疫英雄”为素材。“英雄榜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是精神层面的引领,同时也是社会行为的示范。”[2]以学校的思政课为重要平台,讲述榜样人物的故事,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政课教育对象是青少年,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英雄人物关系到能否激发青少年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容易理解、愿意走近、能被打动。

思政课精挑细选的“身边的抗疫英雄”正是学校学生的父母。例如沙面小学的家长颜芳医生、旧部前小学的家长桑岭医生、市桥中心小学的家长林冠文医生、第九十七中学的家长卢慕荣护士长等。他们既是学生家长,又是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他们出现在课堂上,通过画面和声音讲述抗疫一线的故事,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有了更强的参与感,也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在特殊的抗疫时期形成密切的交流互动。

三、以媒体融合手段创设真实性、思考性情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广州电视课堂的媒体属性为思政课的故事化、可视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专业视频基因的注入、策划制作方媒体融合力量的赋能、思政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课程内容设置,使每一个抗疫故事与精神诠释都更加立体。

广州台为思政微课量身打造了全媒体传播方案。针对处于广州的采访对象,专业编导提前策划,尽量联系到本人,到学生家中和援鄂医疗队成员的工作地点进行前期拍摄采访,以大量一手资料素材为支撑,按照思政课教案中的情境创设思路,精挑细选地呈现画面和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在《“榜样的力量”中小学思想政治微课:榜样之光燃希望 青衿之志逐梦想》中,广东逆行驰援武汉第一人、勇闯“暴风眼”的ICU战士桑岭医生是课程讲述的英雄,他同时也是旧部前小学的学生家长。老师在讲述这个英雄故事的时候,运用全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面对国家的号召,你的爸爸或者妈妈需要马上出发离家,奔赴充满危险的战斗一线,你能理解他们的选择吗?你会支持他们吗?当你长大了,面对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思政老师一边从旁解说,一边让学生通过视频与现场连线,聆听桑岭讲述心路历程:每个人都有照顾小家的责任,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并不是毫无畏惧,但身为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桑岭奔赴医疗前线的底气,身为医护人员,治病救人、守护人民是义不容辞的担当。桑岭医生将亲身经历与思考,通过视频与直播连线等方式,用他自己的話语和表情娓娓道来,言语不多,字字动人。桑岭援鄂过程虽然没有太多一手画面,但是策划制作团队通过媒体资源与融媒体手段尽可能还原了当时的抗疫场面,机器的鸣叫、医护的忙碌、急救的紧张……一个个画面带领学生走进了桑医生的经历,让他们慢慢了解到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3]。课程设置以此为依据,引导孩子学习身边的榜样——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以视频连线展现桑岭医生的孩子的想法。孩子用真挚的话语表达对爸爸的理解与敬重:爸爸去救人,我们支持他,长大要像他一样。课程进一步通过画面、字幕与声音,展现桑岭对年轻人的寄语:要从螺丝钉做起,或许起步做的事情不是那么惊天动地,但也要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好,为国家和社会不懈努力。一节思政课通过视频故事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当前视频化的浪潮下,优质的视频表达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视频作为同时承载画面、声音、文字等的富媒体介质,为思政课提供了更立体的观看体验,其多维度的触动感知,使青少年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借助融媒体手段,思政课在电视端、手机客户端和电脑网站同步播放,进一步延展了对课程主题的思考和讨论空间。新媒体端应用场景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线上交流便捷及时,讨论氛围浓厚,针对心得体会和疑问困惑都能进行互动。对于教师来说,融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其在课程设置上拥有了更丰富的工具,在把握学生“思想起点”的基础上,创设具有真实性、思考性、开放性的情境,循循善诱开展启发式教育,使思政课有血有肉,同时也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了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四、以媒体融合力量提升优质思政课的传播力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93.1%[4]。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要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使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整合课内外育人资源,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榜样的力量”中小学思政微课作为广州电视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站位高、立意新,在广州实现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全学段覆盖,各区各校均组织师生观看、学习、谈感受。这种有深度、有温度的教学互动方式,有效实现了思政课“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目标。思政微课通过媒体融合力量多渠道分发,实现跨地域传播,使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走得更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课程在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州台官方客户端“花城+”APP、广州台官方网站广视网、有线电视珠江数码等自主平台播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用户通过“花城+”APP观看了思政微课。思政微课有13节课程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其中2节登上了学习平台首页推荐板块。部分课程在大型社会化平台播发,扩大了受众覆盖面,提高了影响力,使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跨地域传播,使更多青少年能够通过线上课堂感受抗疫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该系列思政微课吸引了人民日报客户端、国际在线等多家媒体的报道,相关报道和转载的总浏览量截至2020年5月已超过8700万人次,使“广课”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五、结语

广州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媒体融合优势,通过全媒体手段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使学校内外的各类资源都能发挥作用,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在青少年中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330,318.

[2] 陆士桢,李泽轩,张子航.青少年英雄榜样教育历史经验與启示[DB/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 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11/t20191115_ 274815.html,2019-11-15.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5.

[4]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 www.cac.gov.cn/2020-05/13/c_1590919071365700. htm,2020-05-13.

作者简介:董荷冬(1980—),女,广东广州人,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创新。

猜你喜欢

课程创新思政课媒体融合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