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影视:影视与游戏的媒介融合

2020-09-10张秋实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摘要:互动影视是媒介融合下出现的新兴文化业态之一,它把游戏中惯用的交互模式与影视作品相融合。在互动影视中,观众可以自主选择,从而影响剧情的走向及最终结果。本文结合当下影视实际,从互动影视的定义、发展现状和媒介融合下所具有的媒介特征等,分析互动影视遇到的发展困境,探讨互动影视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互动影视;媒介融合;影游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00-02

一、引言

自21世纪以来,“媒介融合”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最初,“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但现在所谓的“媒介融合”更多的是指一个复合的概念。李奇·高登把“媒介融合”解释为“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1]。而互动影视就是影视与游戏媒介融合的产物。

二、互动影视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一)互动影视的定义

互动影视是一种以分支叙事的方式来构建影视作品的媒介形态[2]。它将游戏中惯用的交互模式和分支化剧情融入影视制作中,创造出以交互选择为连接点的独特网状剧情结构。在互动影视中,观众通常会扮演一定的角色,以第一视角的沉浸式体验对交互剧情进行自主选择,以此引出不同的剧情分支,进入不同的叙事段落,最后得到不同的结局。

(二)互动影视的发展现状

第一,国外互动影视日趋成熟。国外对互动影视的探索及运用较早,且已經相对成熟。早在1967年,就有来自捷克的互动电影《自动电影:一个男人和他的房子》(Kinoautomat:One Man and His House)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放映。在观看时,观众可以按下影厅内布置的选择键来自主选择,而剧情最终会按照被多数人选择的那一分支推进。近几年,国际互动影视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2016年上映的法国互动电影《晚班》(Late Shift)是互动影视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晚班》中,观众需要根据剧情发展,在180个决定主人公命运的关键时刻进行自主选择,解锁后续不同的故事剧情,最终可以得到7个不同的结局。国际上类似的互动影视作品还有很多,如Netflix的《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和《你的荒野求生》(You vs. Wild)以及法国Quantic Dream工作室的《底特律:变人》(Detroit:Become Human)等,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第二,国内互动影视还在不断探索。与国外互动影视的相对成熟相比,国内还在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橙光游戏算得上国内互动影视的早期探索者之一。橙光游戏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以交互式游戏为主的游戏网站。其游戏一部分来自对影视剧的同人创作、对网络小说的改编等,另一部分则是原创游戏作品。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来解锁不同的剧情支线,达到某种数据属性,继而得到对应的游戏结局。新颖的游戏方式吸引了大量玩家,一时风靡全国。近年来,我国视频网站也开始了对互动影视的探索。2019年,腾讯视频上线了《古董局中局》的衍生作品《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该剧是国内首部探险互动剧。之后,腾讯视频还发布了移动端互动阅读APP“一零零一”。同年,芒果TV推出网综《明星大侦探》的衍生互动微剧《头号嫌疑人》;爱奇艺上线了互动影视剧《他的微笑》。除此之外,传统影视剧也开始了对互动影视的探索。在《爱情公寓5》第13集中,观众可以在上帝视角下对剧中主角的行为进行互动选择,以此影响主角的最终命运走向。互动影视的新颖设置让原本口碑不佳的《爱情公寓5》豆瓣评分大幅上升。

综合来看,互动影视在国内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尚处于不断探索的上升期。要想与国外并肩,我国互动影视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媒介融合下互动影视的特征

与传统影视作品相比,媒介融合下的互动影视在故事结构、情感体验、参与情境等方面有显著特征。

(一)故事结构分支化

传统的影视作品普遍采取直线性的叙事方式,以一定的时间或者空间为线索,对整个故事剧情进行逻辑上的推进和开展。而互动影视充分融合了游戏的分支化剧情结构,整体故事剧情呈树状分支化分布。以交互选择为节点,连接丰富的支线剧情,形成无限延伸的剧情网。这一特性增强了观众观看时的满足感。不仅给观众带来视听体验,也带来了感官和情感享受。

(二)情感体验沉浸化

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观众大多以旁观的第三者角度来观看整个剧情。与传统影视作品浅层次的情感体验不同,互动影视的内核是沉浸式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观众的“共情”。互动影视中,观众大多以第一视角介入互动影视作品,并作出交互性选择。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观剧代入感,更容易激起观众的价值共鸣和情感共振。

(三)参与情境重复化

任何影视作品都逃不过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观众在对影视作品进行二次、三次观看之时,期待感和满足感都会下降,重复观看剧情的欲望就会越来越低。与此不同的是,虽然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对互动影视依然有作用,但互动影视却能够促进观众对于作品的重复参与。互动影视作品有相对开放的结局,观众在达成一种结局之后,往往会继续探索其他剧情分支,以获得更多的沉浸式体验。

四、互动影视的发展困境

纵观国内互动影视作品,大多都比较短小。与国际相比,制作水平、剧集内容等都逊色许多。还处在萌芽探索阶段的中国互动影视,在创作、技术和生产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创作难度加大,专业人才欠缺

互动影视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取决于互动影视编剧的创造力。传统影视作品以一条主线为主、多条支线为辅,进行故事情节的逻辑化推进和展开,并且大多只有一个固定的结局。而互动影视是多条主线共同推进,且以交互性选择为节点,把各种不同的剧情支线连接起来,形成网状的剧情结构,最后的结局也是多种多样。以国内较为成功的互动影视游戏《隐形守护者》为例,其就有4条主线和100个分支结局。《隐形守护者》完美结合了影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电子游戏的交互,用电子游戏独有的支线玩法和互动操作,让玩家对历史有了新的认知,提供了传统游戏不具备的沉浸式情感体验,豆瓣评分也高达9.6分。但在我国,类似《隐形守护者》这样的成功案例凤毛麟角。因为就目前的影视编剧从业者而言,大多惯用直线性的传统影视剧的编剧方式来叙述故事,在故事情节多条线共同推进的思维能力上可能略有欠缺;而目前的游戏编剧虽然拥有多线推进的思维,但在影视创作专业技能上不够熟练。从互动影视的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目前还缺乏既拥有多线推进思维又了解影视剧创作的复合型互动影视创作人才。

(二)制作工艺复杂,技术不成熟

与传统影视剧不同,互动影视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我国早期推出的互动影视大多以第五代HTML(以下简称为“H5”)为底层架构。H5虽然具有轻量化、流畅度高等特点,但对于更高级、制作更精良的互动影视来说,这个技术基础是远远不够的。Netflix的《黑镜:潘达斯奈基》在制作时是以开源交互式小说引擎Twine来架构故事,并且专门开发了一套具有状态追踪功能的互动视频引擎,来解决镜头衔接生硬等问题[2]。虽然近几年爱奇艺、芒果TV、bilibili(哔哩哔哩)等网络视频平台都加快了对互动技术的探索,但与国际相比,我国的互动技术还不够成熟,无法为互动影视的长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制作成本高,投资风险大

如果把传统影视剧看成是一个故事,那互动影视就是许多个故事的合集。与传统影视剧相比,互动影视拍摄所需的时间更长,需要布置的场景更多,需要的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也更多,对后期剪辑等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再加上对支持的要求,互动影视的制作成本飙升。除此之外,我国互动影视还未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互动影视市场还处在无秩序状态。再加上互动影视还属于新兴产业,人们对其关注度并不高。结合互动影视的市场情况和发展现状来看,互动影视行业的投资风险较高。在互动影视本身盈利能力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很少有投资方会贸然进入这一领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互动影视很难得到长期发展[3-5]。

五、结语

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动影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在我国影视行业中,互动影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势头,但其面临的诸多困境同样不可忽视。目前,互动影视在人才储备、内容创作、生产模式等层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影视公司或互联网视频平台在对互动影视进行生产探索时,应不断增强故事内容的原创性和趣味性,将互动影视与VR、AR、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相融合,以此提高互动影视的呈现效果和观众的观感体验。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观众进行“画像”,了解观众对于互动影视的审美口味和内容偏好,及时调整互动影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51-53.

[2] 杨扬,孙可佳.影游融合与参与叙事:互动剧的发展、特征及趋势[J].编辑之友,2020(09):75-82.

[3] 孙静.互动电影: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跨媒介融合[J].教育传媒研究,2016(05):78-83.

[4] 李然.引擎电影:媒介融合时代的“个人电影”[J].大舞台,2012(10):182-183.

[5] 吴赟,戴珞珈.媒介融合视域下出版与影视互动的多维动因與深层机制分析[J].中国编辑,2019(05):28-32+56.

作者简介:张秋实(1999—),女,安徽亳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媒经济。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