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9-10杨清波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人才培养

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普及应用,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推动新闻传播方式、媒体运营模式的颠覆性变化。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闻传播从策划、议程设置、内容生产到传播实现全链条融合,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视频成为主要的信息表达方式,短视频和直播成为常态,媒体融合已进入全面发力、构建体系的深度融合新阶段,融媒体实践热火朝天。

可以说,全媒体、融媒体必是现在及未来主流。而全媒体、融媒体这种全新的媒体生态,必然需要全新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全媒体人才、融媒体人才的储备以及培养,现在进行得如何,未来有什么对策?

本期专题从学界、业界不同视角出发,对此展开分析和研究,为各方提供参考。

摘要:技术变革带来的传播生态和形态的革命性变局及其快速迭代,令传媒人和传媒人才培养者陷入多重困惑,使原本就充满观念差异与供需鸿沟的新闻学界、业界在媒体融合大势中平添迷茫。本文以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演进为主线,力图通过问题厘清、路径寻觅,展开符合需求牵引的可行性模式探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人才困局提供思维借鉴和破解方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人才培养;实战教学;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0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173096;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JY176025

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在新闻传播领域由来已久,互联网发展导致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覆盖、融入和颠覆,客观上成为媒体融合的强大内驱力。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在给传媒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因人才供需失衡加剧,使传统媒体遭遇挑战。适应媒体融合大势的实战型人才的匮乏,成为挑战的核心命题。

当下,我们对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从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探析,正是基于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做出的价值判断。而在研究中以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的演进为主线,系统梳理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改革的路径探寻,以及探寻中的突破和困境,继而呈现对适应新的融媒体格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无疑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和理性启迪。

一、融媒体的前世今生和革命性变局

2014年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其标志是习近平总书记于8月18日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关于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使在中国提出多年的“媒体融合”概念,从“解释世界”转入“改变世界”,从学术讨论上升为实践决策,是一种“质的突破”[1]。

源于科学领域的融合(Convergence)一词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他用分别代表计算机、出版印刷和广播电影工业的三个相互交叉的圆来演示技术边界趋于重叠的聚合过程,指出三圆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并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概念不尽相同。媒介是一个更大的范畴,通常语境下的媒体是指人们普遍认知和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它是以传播信息为核心功能的媒介。我国洞悉媒体发展大势和规律做出的顶层设计使用了“媒体融合”的概念,说明主要关注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冲击后的转轨变型,前提是基于二者因优势互补而必然融合的基本认知。

新媒体是因互联网诞生而出现的显著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自1994年4月20日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后,中国社会便经受着日益深广的全方位影响。特别在新闻传播领域,传统媒体人对网络新媒体大都经历了从不屑一顾到日趋重视、从叶公好龙到不知所措、从骨子里的傲慢到发乎于心的渴望融合等心路历程。2015年,曾供职央视焦点访谈的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与新闻传播学子对话时,谈到了对媒体流变和新媒体的认知。她坦言,互聯网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是“一种覆盖、融入和颠覆,这不是第几媒体的数字的变化,也不是物理变化,它是生态的变化……”这种表达折射出一个资深传统新闻人在经历“被吸引、很兴奋”“失去多年来电视这种强势媒体所具有的安全感”后的理性和深刻,其阵痛中坚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凸显了专业媒体人对二者因优势互补可融合共生的普遍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3]。这为传统媒体应对传播的革命性变局进行了导航,要完成这一宏大构想,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显得现实而紧迫。

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和持续探索

互联网推进了新闻传播业态的日新月异,全国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进行了与之呼应的谋划和践行。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川外新传学院”)长达十余年的实务教学改革,就是值得关注的典型个案。

(一)顺应网络传播趋势,创新实践实务教学

“理解互联网,认知新媒体”,这成为新闻传播格局深刻变化后人才培养必须直面的课题。从2006年到2014年,川外新传学院以“增设专业方向-成立实务中心-开设实务课程”来追随媒体演进,弥合人才供需差距。

1.增设网传专业方向,强化创新课程建设。2006年,学院新闻学专业新增网络传播方向,并从业界引进经验丰富、成果丰厚的老师开设《网络传播概论》等课程。2012年,又创新开讲新课《媒介实务》。没有现成教材和教法,反而为结合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自编教材、自创教法提供了空间。“三段式教学”成为该时期的特色,即:媒体认知的基础普及;采写编评策等业务能力的系统提升;按媒体形态分组运营平面和网络媒体。后经不断完善,逐渐发展成“创办媒体+有新闻和社会价值的活动策划+多媒体作品生产”等多样态的媒介实务形式。

2.成立媒介实务中心,探索模拟仿真课堂。为满足人才培养需要,高度模拟仿真的第二课堂成为重要补充。2008年,学院成立媒介实务中心,对实践教学平台《地平线》《新一代》一报一刊进行专业化改造,并先后开通地平线微博、创立地平线手机报,较早形成颇具特色的融合校媒群。为落实高度模拟仿真,媒介实务中心一成立就公开竞聘招贤纳才,将模拟正规媒体设置的总编室、新闻中心、编辑中心、发行广告中心的岗位职责、职数编制、素质要求在官网公布,通过报名、笔试和面试选拔人才、组建团队,制定专业的新闻生产、发行广告、评报评刊流程,形成以学院院长任一报一刊总编辑、媒介实务中心主任任执行总编辑的指导格局。学院用专项资金保障《地平线》从每学期一期4版黑白报,改版、提质、增量到每学期三到四期每期8版彩色报,《新一代》按深度、个性、内涵的总要求创新提质,先后得到新华社重庆分社、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和专家赞扬。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清明祭先辈”微采访中,《地平線》从20省市26家校媒中胜出,获全国唯一一等奖,笔者随即指导策划举办“2011·重庆市高校校媒(川外)论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3所高校40余名校媒负责人和骨干首聚川外,通过并签署《重庆校媒-川外宣言》,达成合作、联动共识,推进了重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跨校实践。

3.开放思维谋求合作,植入专业媒体基因。参与《中国青年报》微采访等实践教学启示我们,植入专业媒体基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为此,在与新华社重庆分社、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30家媒体和广告公司达成实践教学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又在重庆首家引进中央级媒体《中国科学报》记者站进校园,不少学生因此参与重要新闻采访并获得各类新闻奖;与腾讯·大渝网联办重庆校媒内部频道,学生坐在宿舍就可选编、发布新闻,两班50多位同学参与发稿近2500条。与此同时,学院有计划邀请业界专家到校作讲座,老师利用合作契机带学生走进重庆中学校、重庆科技论坛、重庆江北嘴CBD等进行新闻采写、摄影摄像、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专业媒体基因的植入,使同学们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深透。

(二)专业建设开疆拓土,普及实战实务理念

移动互联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新媒体人才需求剧增。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估报告(2017-2018)》统计,全国高校有249家开设新闻学专业,57家开设传播学专业,110家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4]。川外新闻学专业网络传播方向也较早地在2014年升级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适应新要求,从2014年到2018年,我们的教学理念从“实践实务”进化为“实战实务”。一字之改,凸显的是从“高度模拟仿真”的量的累积到“全面真枪实弹”的质的飞跃。

1.课堂分组实战实务,引入目标管理考核。为新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除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讲授外,分组实战实务成为鲜明特色。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以策划为核心,以多媒体报道为手段,以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为传播介质,以传播效果为考量,从运营体验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理性研讨、思辨、提升,成为实战实务的原则。为此,学生分成微博、微信、网媒策划和多媒体报道四个组,每组都有要完成的作品、策划、传播量或粉丝增长等指标。在实战课上,教室成了媒体办公室,同学们分组而坐,通过电脑、网络、电话进行采编、沟通,一些同学离开教室赶赴新闻现场,或及时与小组负责人或老师联系反馈,在交流指导中完成采访。

2.创办《夜问》公众号,组织学生实战实务。为适应教改需要,笔者于2014年11月投资1万元创办“夜问”微信公众号,吸纳学生开展实战教学。一个“川外免费顺风车”的活动策划,在山上山下两校区未开通交通车的情况下,为师生提供暖心服务;一则女大学生睡时尖叫猝死的新闻引发学生焦虑,我们及时网联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的专家陈灏医生进行专业答疑;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一场《移动互联时代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战略》讲座之后,许多同学有疑问或没到场,我们立即组织访谈、解惑;一学生在淘宝购物遭遇“死亡威胁”,我们鼓励写出真相和困惑。“夜问”推出后,被腾讯·大渝网转发,重庆时报以推文为线索跟踪采访发出大篇幅报道,淘宝商家最后向学生道歉……基于新闻和社会价值判断所做的此类活动和报道,皆以实战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记者的使命与担当、媒体的责任与理想以及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与规律。后来,笔者又创立了“夜问”奖学金,连续三届从策划到报道,从颁奖现场布置到嘉宾接待,从短片制作到颁奖主持,都由学生全程参与完成。

(三)全媒体传播大势所趋,全媒体实务应运而生

随着媒介融合的顶层设计和逐步践行,一门在《媒介实务》《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基础上升华而成的新课《全媒体传播实务》诞生了。2019年到2020年进行了该课程的前期准备和首期教学,在多媒体采访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以“正规媒体般运营,组建全媒体机构,形成全媒体矩阵,打造全媒体流程”的思路次第展开。

1.分组策划四类媒体,分工协作融合传播。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给全媒体实务教学带来制约。为此,我们做出了讲授和实战全部触网完成的调整,在用好“每日川外”“夜问”等自媒体基础上,系统总揽、分组独立策划运营报刊、声音、视频和网络媒体,并对传统媒体进行网络化呈现,最终形成全媒体矩阵。课程规定,每个小组进入实战后每周至少推一个独立产品,学期结束形成作品集,必须完成各组联动的全媒体融合传播;四类媒体的创立要以策划统揽实战,涵盖采、写、摄、编、评的全部新闻业务。通过网络的连接和交流,16名同学以全媒体思维策划完成20多组作品,形式涵盖文图、音频、视频、H5,传播平台辐射微博、微信、网易云电台、B站等,效果超预期,但也暴露出亟待改进的问题。

2.实习基地全媒采访,考核凸显成果导向。提升全媒体传播实务能力的前提是能通过全媒体手段,以文图音像等多媒体方式完成关键人物和价值信息的采集。2019年,笔者利用实践周连续两天带队到实习基地重庆市康复医院进行的全媒体采访,成为学生能力提升和实战检阅的极佳方式。对《全媒体传播实务》课程学习的考核则以平时目标任务占70%、最后一次课堂考核占30%的悬殊比例,彰显成果导向的价值取向。

三、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研究的迭代演进

客观地讲,对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的研究有一个从萌芽到发展、从清晰到深化的过程。就笔者从新闻业界进入学界后的探索而言,无论是实务教学的践行,还是有关于此的研究都一直在路上。

刚进高校时,笔者就真切感受到学界和业界从观念到人才供需的鸿沟,并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应对现实困境必须厘清“观念转型、机制转轨、目标转向”的改革路径。2009年,笔者主持的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网络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解析了令媒体和高校“双重尴尬”的供需失衡,直击“理念迷失、教材滞后、师资乏力”三大问题,提出了强化实务教学模式的建构、改革与实践的方法及重要意义,提出了“132教学模式”[5],项目结题时得到专家评审组“令人耳目一新,创新点明显,可操作性强”的一致肯定。

2010年12月,在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年会上,笔者作为主办方代表率先大会发言,提出新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学界与业界必须“三度融合”的观点,得到与会代表高度肯定[6]。次年11月,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颁奖仪式在青岛举行,笔者主持的“综合性创新型媒介实务教学改革与探索”项目与清华大学等10所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项目获奖。

2016年,笔者主持《基于“三个互动”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并获川外教学成果三等奖,提炼出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三个互动”为目标的教改探索。2017年,作为主研人员参与的《一体两翼,复式延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与此同时,新的校级和重庆市级教改项目《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相继立项,经过几年调研、实践、探索,新的实战模式雏形初步建构,严谨科学的表达提炼呈呼之欲出之势,将在下学期经再一次实战教学检阅完善后最终形成。

四、结语

纵观十余年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脉络,一开始就从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出发,经历了从“实践实务”到“实战实务”的进化升级,着力进行科学的、能够与时俱进的模式建构,达成适应全新媒体生态和形态革命化进程的融媒体实战型全能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科学归纳和提炼,必须经过严谨的“问题与思路—实践与升华—检验与完善”的循环往复,方可完成。只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完善的求是精神,方可有力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深层改革,在新闻传播學界和业界供需对接的良性互动中和谐共存,双向受益,形成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推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优质、高效、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 管洪.习近平新闻思想与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J].中国记者,2018(07):37-42.

[2] 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12(01):73-75.

[3] 习近平眼中的新闻舆论工作[D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8-08/21/ c_1123299834.htm,2018-08-21.

[4] 柳剑能,张志安.媒介深度融合实务[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146.

[5] 杨清波.人才培养:从双重尴尬到模式建构[J].新闻知识,2011(5):58-60.

[6] 杨成杰,严功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对策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1(1):50-54.

作者简介:杨清波(1966—),男,重庆开州人,本科,主任编辑,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媒介融合、新闻教育改革、公共关系与品牌策划等。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