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分析
2020-09-10周弘宇
摘要:本文以非遗数字化资源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传统非遗运行的保护机制,阐述多元化非遗资源保护工作的内容,提出多元化非遗资源保护对策:借助移动终端信息传播的保护方法、非遗资源创新传播形式、新媒体资源保护机制,以此全面推进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增强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非遗数字化资源;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39-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郑州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02139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媒体以多元化的形式融入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中。非遗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的关键项目,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应邀请更多人参与其中,发挥新媒体的应用优势,加强对数字化非遗资源的保护,有助于获得理想的非遗资源宣传成果,提升人们对保护非遗资源的认知。
一、传统非遗运行的保护机制
非遗资源保护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作为重点项目,关乎民族振兴和发展。传统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博物馆固定资源的保护项目、传承人的优秀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景观文化保护等。尽管传统非遗资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开展非遗资源保护工作,保护重点为非遗资源成果。当非遗文化资源处于濒危状态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强化文化保护效果,增强人们对非遗资源的保护意识。在保护非遗资源过程中,应关注对传承人的扶持与保护工作,关注传承人的发展,采取特定方法,延续非遗文化资源,使其获得有序传承、创新发展。例如,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时,此项保护工作具有开放性,可以有效联合非遗项目相关产业,以期达成保护目标,促进非遗资源获得有序发展。
二、多元化非遗资源保护工作
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能够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媒体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信息存储载体,二是通信實体。传统媒体的具体形式为电视媒体、音频媒体、纸媒等,此类媒体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了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具有多元化传播特征,类型多样。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工作兼具时效性与交互性,解决了传统媒体存在的信息封闭、传播延时等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传播、实时沟通的多重便利,包括多元化信息类型,具有较为丰富的信息内容,以便于顺应信息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序建立市场循环模式[1]。
在多元化新媒体传播形式背景下,信息传播媒介表现为电子技术、数字传输设备,以此逐渐发展成为新媒体终端信息源。在终端设备运行背景下,人们能够有效获取非遗数字化信息资源,形成新媒体背景下非遗数字资源的生活性宣传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提升了非遗宣传与推广工作的有效性,有助于增强非遗资源的保护效果。
三、多元化非遗资源保护对策
(一)借助移动终端传播信息的保护方法
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加大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强度,能够增强非遗产资源的创新发展活力,促进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以移动终端为基础,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其宣传载体为移动终端、无线信息传播等。移动终端传媒介质具有强大的信息融合能力,借助无线互联网有机融合于数码移动产品中,以此增强数据信息的传播效果,为保护非遗资源提供基础条件。现阶段,科学技术获得了大力发展,切实更新了移动终端设备,APP逐渐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在智能移动终端完成APP安装程序,即可以服务商为中间媒介,提升信息传播效率,顺应社会公众对数据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在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比较关注精神需求,以信息为主要形式,创建了多元信息时代,移动终端传媒介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多重助力。
开展非遗资源保护工作应建立在原有固体资源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工作的创新力度,彰显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期发挥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在作用。借助非遗资源的宣传行为,提升非遗文化资源的积极影响,增强人们保护非遗资源的意识。以民族发展为基础,非遗数字化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资源形式,其内在的艺术性较强,尚不具备基础性受众群体。究其原因在于:非遗资源保护工作与非遗资源所具有的生活特点关联。换言之,非遗资源与生活元素紧密关联,导致人们尚未树立正确的认知,未关注非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2]。
在现阶段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比较关注精神生活形态,此种文化需求与倾向为开展非遗数字化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机遇。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也获得了高效能的发展活力,艺术文化资源以多元化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应加大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跟上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节奏,以多元化保护方案为发展方向,加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借助信息技术的传输优势,合理转化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信息源形式,彰显移动终端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积极作用,提升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效率,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满足社会对非遗数字资源的需求。
(二)非遗资源创新传播形式
交互式传播形式是以文化信息为主体,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提升信息反馈效率。在多元化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接收具有向多元化转化的可能性,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完成精准性的信息传播、高效率的信息反馈。在此背景下,信息受众增强了信息交流与互动性,且信息在交互过程中彰显出趣味、生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人们对交互信息的掌握度,并以交互信息为基础,增强信息传播效果。以非遗数字化资源为研究项目,其资源较为丰富,项目类别具有多元化特点,在开展交互式传播时,加强了对信息资源的反馈与体验。
一是在非遗数字化资源反馈程序的保护工作中,应以电子设备为基础,加强对非遗信息的传播,提升人们对非遗信息的获取层次,便于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依据自身对信息形式的理解,确定非遗数字化资源保护项目的发展目标,增强信息反馈效果。此种形式有助于提升人们获取文化资源的能力,增强非遗数字化资源保护效果,加快非遗数字化资源保护工作的优化速度。在交互式传播方式下,移动终端将成为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关键性载体,便于人们借助软件完成非遗文化资源的接收与获取,以此增强人们对文化信息的反馈和感知。
二是在非遗数字化资源体验程序的保护工作中,以体验交互为主,加强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推广,体验保护工作基础设定为技艺类非遗资源。在多元化新媒体信息传播中,应提升人们对非遗文化资源艺术性的感知能力,使其从感官视角增强非遗文化资源的感受效果,借助实际操作提升人们挖掘技艺类非遗文化资源的能力[3]。
(三)新媒体资源保护机制
非遗文化资源项目具有多元化属性,其相应的文化产品各具艺术特色。在多元化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加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有序开展文化产品宣传工作,为人们提供系统性的非遗文化知识,以即将有可能失传的非遗文化、技艺项目为主要宣传对象。在此基础上,保障非遗数字化资源具有类别多样化、传输信息化等优势,如应用VR、全屏投影等技术,加强非遗文化资源的表现力,扩大其宣传的受众面,促使更多人关注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带动非遗数字化资源消费市场,实现资源保护与市场发展的双赢局面。
第一,VR技术。影片《头号玩家》为人们展示了极具先进性的VR技术,备受人们关注与喜爱。VR技术的内在含义是为人们构建虚拟世界,借助计算机完成仿真环境的模拟,构建虚拟环境,带给人们颇具真实感的视觉效应。VR技术作为未来科学技术的主要方向,在视觉效应基础上,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提升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因此,相关单位可借助VR技术为人们展示非遗数字化资源,提升人们对非遗文化、技艺资源的认知。例如,借助VR技术为人们展示甘肃少数民族的非遗数字化资源,展示项目包括裕固族的传统、歌舞、服饰等,保安族的技艺文化“腰刀锻制”等。借助VR系统,让人们模拟穿着裕固族少数民族的服饰,听着裕固族少数民族的歌谣,了解裕固族少数民族的婚嫁习俗,以此增强人们对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保护意识[4]。
第二,全屏投影技术。全屏投影技术将结合投放环境的实际面积,综合调整投影仪的播放强度。投影强度有3种类别:第一种为[1000,1800]NSI,用于商务会议、娱乐宣传;第二种为[1800,3000]ANSI,用于教育工作;第三种为3000ANSI以上,用于专业技术研究活动。在宣传非遗数字化资源时,可选择第一种投影亮度,加强文化资源的宣传,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文化认知视角,以技术为起点,提升人们对非遗数字化资源保护工作的认可与支持。
四、结语
非遗资源保护工作兼具系统性、繁杂性等特点。在多元化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应在原有非遗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新媒体,以期提升非遗资源的有效性,创新保护形式,使人们认识到非遗资源的内在价值。因此,应以新媒体为基础,加大非遗资源的保护力度,推动国家与民族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蕊.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J].人民长江,2020,51(09):232-233.
[2] 黄成,李继晓.网络时代背景下青海非遗保护现状分析及数字化保护设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6):87-89.
[3] 何帅.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J].文化学刊,2019(05):86-88.
[4] 荣梅娟.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J].智库时代,2018(42):265+267.
作者簡介:周弘宇(1972—),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