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2016-11-14兰小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

摘 要:仡佬语是典型的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针对仡佬语言濒危的状况,不少学者提出了开展仡佬语专题研究、培养仡佬族民族自豪感、尝试进行“语言复兴”工作等保护和抢救措施,但未就其濒危的程度作专题研究。因此,探讨仡佬族语言的濒危状态和程度,研究探寻相应的保护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仡佬族语言 濒危程度 保护对策

上世纪50年代初仡佬族登记人口仅2万多人,经80年代再次民族识别后现有5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遵义的两个民族自治县、一个自治乡,其余分布在其它专州、临近省份及东南亚等地。仡佬语是典型的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因此,以前期学者的调查研究为依据,实地调查研究其变化状况,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其现在濒危的状态和程度,探寻抢救和保护的对策十分必要。

国外涉及此研究的有美国P.K.本尼迪克特著的《汉藏语言概论》,他将仡佬语从汉藏语系划出,另列入他所谓的奥太语系。国内学者贺嘉善于1981、1982年在《民族语文》发表《仡佬语概况》和《仡佬语的系属》,1983年,他整理1956年普查和研究成果,出版国内首部仡佬语研究专著《仡佬语简志》(民族出版社),书中首次将仡佬语划分为“稿”、“阿欧”、“哈给”和“多罗”四个方言。张济民于1993年出版仡佬语研究专著《仡佬语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书中较为详尽地分析了仡佬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贺、张两位曾参与1956年少数民族普查工作,是国内较早从事仡佬语研究的专家。李锦芳和覃小航指导的12名硕士研究生以仡佬语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多篇硕士论文,对仡佬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进行了补充。近年李锦芳在《民族语文》《语言研究》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如《中越红仡佬语比较》和《红仡佬语概况》等,将仡佬语调查的范围由国内延伸至境外,充实了仡佬语研究资料。梁敏教授于1990年在《民族语文》上发表《仡央语群的系属问题》,对仡佬语系属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周国炎博士于2005年在《贵州民族研究》上发表《仡佬族母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仡佬族母语危机的基本措施》,针对仡佬语言濒危的状况,提出了开展仡佬语专题研究、培养仡佬族民族自豪感、尝试进行“语言复兴”工作等保护和抢救措施。

以上研究虽都涉及了仡佬族语言的变化,但未就其濒危的程度作专题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保护和抢救仡佬语的理论措施,但未能减缓其濒危的趋势;因此,仡佬族语言濒危状态和程度及保护对策的研究是一项亟待进行的工作,其研究意义在于:

1.有助于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珍贵的语言和传统文化。50年代初仡佬族语言实际已处于濒危状态,据现有研究看,其濒危的趋势一直未减。在国内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冲击日趋激烈、仡佬语生存面临更大威胁的今天,抢救和保护仡佬语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因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其濒危状况,对语言学研究本身、对保护和发展同样处于濒危状的仡佬族文化无疑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2.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濒危语言的变化原因和规律。以一直处于濒危状的仡佬族语言为个案,以其有代表性的语音、词汇、语法变化的调查为基础,以相同地域不同阶段的语言使用状况为依据,作定性定量的历史比较研究,探究其濒危状态下的变化线索和濒危速度,在语言学的研究上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3.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对仡佬族语言目前严峻的生存状况的揭示,可以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对仡佬族语言濒危趋势原因和规律的了解,可以使抢救和保护的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语言作为一种资源,可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采录并存为永久资料,建立濒危语言有声数据库,以供计算机分析使用,因而本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相应的研究方法:

1.把握仡佬族语言在历史上的存在状况。根据学者前期的研究成果,对仡佬族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作综合性的描述,从总体上了解仡佬族语言的特征。张济民根据语言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将其分为4种类型,即完全会说母语、部分会说母语、只记住少量单词和只能用第二母语进行交际。从这四种类型出发,本部分一是描述各类型的仡佬族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上的存在状况;二是叙述各类型历史上在人口、范围、场合、频度等方面的使用情况。

2.掌握仡佬族语言目前的使用状况。根据学者们前期的研究成果,找出四种具代表性的词汇、语音、语法类型,并以这些具由代表性的语音、词汇、语法作为本次田野调查的重要依据。田野调查的点定在历次调查和分类的点上。田野调查目的有二,一是侧重各类型的仡佬族语言目前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存在状况;二是了解各类型仡佬族语言目前在人口、范围、场合、频度等方面的使用情况。然后将本次调查所得的大量数据,从语言结构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按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与学者们前期的研究进行纵向比较。

3.探讨仡佬族语言的濒危程度。借鉴和参考濒危语言的有关理论,从语言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尝试对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分级和分类。以仡佬族语言为个案,根据纵向比较同一地域和类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与变化所得出的大量数据,寻求仡佬族语言变异的线索和规律,从语言结构和使用功能上测量其等级,确定其濒危的程度。

4.探寻仡佬族语言保护的对策和方法。从仡佬族语言濒危原因和规律入手,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采录保存资料,制作仡佬语的音像材料,用计算机对仡佬族语进行语言编档和数据保存,建立仡佬族语言的有声数据库;培养仡佬语的师资,编写并出版仡佬语教材、词典、歌谣、故事集等。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仡佬族语言半个世纪以来的濒危状况和程度,因此,首先以仡佬语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确定调查地点、调查内容,并制作音系、词汇、语法和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调查表格;其次,开展田野调查,掌握大量数据,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比较仡佬语在同一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再次,借鉴濒危语言研究有关理论,对语言濒危等级进行探究,并以此测量仡佬语目前所处濒危等级和濒危程度。具体实施方法:第一,使用文献调查法,系统全面地掌握前期的研究成果,以了解仡佬语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状况。第二,使用田野调查法,以记录和描写仡佬语目前使用状况。第三,使用比较法,以了解同一地域不同时期仡佬语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和变化情况。通过对仡佬语过去和目前使用情况的调查和比较,以确定其濒危的状况和程度,并对仡佬族语言半个世纪以来变化的定量和定性进行调查研究。

三、结语

仡佬语是典型的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其濒危程度和等级体现在语言结构的磨损和使用功能的萎缩上,寻找其语言结构磨损和功能萎缩的根据是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语言进行历史比较。参照濒危语言理论确定仡佬语的濒危等级和程度,建立仡佬族语言的有声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陈章太.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陈章太.语言生活调查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4,(1).

[3]陈保亚.从接触看濒危方言、濒危特征和濒危机制[J].长江学术,2006,(1).

[4]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5]戴庆厦.濒危语言研究在语言学中的地位[J].长江学术,2006,(1).

[6]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7]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8]贺嘉善.仡佬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9]李蓝.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J].方言,1997,(4).

[10]李锦芳.比贡仡佬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4,(3).

[11][13]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2]李锦芳.红仡佬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9,(5).

[14]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1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6]吴永焕.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17]吴铮,闻静.近二十年我国濒危语言研究述评[J].长江学术,2006,(3).

[18]张济民.仡佬语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19]周国炎.近现代散居地区仡佬族的双语现象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1).

[20]周国炎.仡佬族母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仡佬族母语危机的基本措施[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兰小云 贵州遵义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563002)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
试论吉林省长白山地区野生动物的保护对策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沧州海洋生态环境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