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杂文的困境与突围

2020-09-10汤华臻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杂文媒体融合

摘要: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对民生百态的精准观察、对社会万物的生动素描,使杂文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受传播媒介和技术翻天覆地变革的影响,杂文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和言说方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永葆杂文的强大生命力,必须结合现实语境,在传播渠道、言说方式、作者队伍等方面加强突围,在不断调试和适应的过程中迎接杂文的新媒体时代。

关键词:媒体融合;杂文;突围路径

中图分类号:I2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157-02

杂文是文学、艺术、思想、哲理的浓缩体。茅盾曾经评价:“中国的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既不同于世界各国文学史,也不同于中国历代文学史的特点,这就是杂文的重大作用。”杂文的产生以及发展,尤其是五四運动以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认知,拓展了中国文学的阐释方式。

今天,媒体已经进入融合时代。结合现实语境,探讨当代杂文面临的发展形势、必须迎接的发展挑战、应当作出的必要革新,对于保持这一文体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杂文生命力的来源

所谓“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1]。一种较为广泛的说法是,杂文起初只是“杂七杂八”等无处归类文章的统称。不过随着文学的发展,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这一文体迅速发展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一,说理不拘一格,构成了杂文的深刻性。只要能够把道理说透说破、启人深思,杂文写作者大可尽情发挥。鲁迅杂文名篇中,《娜拉走后怎样》以文学作品主角生发,《论“他妈的”》围绕俚语展开,《北京通信》以书信形式呈现,但都不妨碍其成为经典佳作。以北京日报杂文版为例,目前设置的栏目有《观潮新语》《世象弹议》《以史为鉴》《谈古论今》《故事新说》《随笔札记》《寓言一则》等等,可以讲故事、写随感,可以论古今、说寓言,可以写书信、书游记……

第二,选题角度多元,构成了杂文的丰富性。杂文涵盖的内容,上至国计下至民生。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教育、医疗、养老、出行,人物、风气、制度……世间万物,人间百态,莫不能写。它讽刺“小权力”批判“大官威”,鞭挞人的劣根性也揭示个别政策措施的荒谬性,选题十分广泛。与之相应,作者群的覆盖面也相当之广。这催生了杂文创作的参差多态,同时也保持着文章与现实话题的时刻关联。

第三,语言文字精巧,构成了杂文的趣味性。杂文在论理时非常重视美感,入题、转折、过渡、照应、收尾等等,都讲求艺术构思。行文过程中,或旁征博引,或奇思妙喻,或联想生发,“假象取耦,以相譬喻”。以各位杂文大家来看,鲁迅犀利,林语堂幽默,梁实秋儒雅,周树人冲淡,钱钟书机智……[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也是杂文写作的特征——文笔杂、逻辑不乱,看似随性发挥,实则精心设计。长句短句、古文白话,在各种“花式技巧”中阐释深刻道理。

以上种种,皆是杂文之所以为杂文的关键要素。“它不惮直接撕开蠹虫侵蚀的社会病体,完成手术刀般的精准治疗。”[3]这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对于民生百态的精准观察,对于社会万物的生动素描,正是杂文生命力的来源。

二、媒体融合新变化带来的影响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胜以往,传播媒介和技术手段都已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全方面发展,媒体生态呈现“互联网+”场景。从具有社交链接属性的微博、微信,到以资讯聚合分发为特征的平台号,从直播平台到短视频平台,受众覆盖之广泛,生产主体之多样,传播渠道之多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媒体图景都更为复杂。

身处激烈变革之中,杂文同样面临着命运的起伏。

第一,载体愈发多元。以往杂文多刊发于报刊,其发行份数随之起伏。在21世纪初的几年,尤其是2004年,近10家以“杂文”冠名属文摘性质的同类期刊出现,同时还破土而生了10数家虽无“杂文”之名却有“杂文”之实的其他期刊。有观察家评价“杂花生树、流萤乱眼”。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介入,纸媒发行数量持续锐减。数据显示,有34家报纸选择在2019年宣布休停刊。报纸的阅读率持续下滑,从2011年的65.7%下滑到2019年的20.1%[4]。而一些报纸杂志虽然并未停报停刊,但也大多选择减版以压缩成本。副刊版面常常被安排在报纸的“最后一沓”,往往成为最先被减的一部分。

第二,传播方式改变。当下信息社会日益成熟,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如今,大多数媒体报道都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格局,从中央级到省市级乃至县级媒体,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媒体矩阵。伴随着媒体格局的扩展,传播方式加速更新,传播逻辑随之演化。以前人们只是被动地收受信息,如今则实现了双向互动;以前出版周期以日、以周、以月、以季计算,现在则是以秒、以分、以时为多;以前的呈现方式是白纸黑字,现在则是图文并茂甚至短视频。对于杂文而言,如何在这一波浪潮中趁势而上,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依然是一个重大课题。

第三,杂文“人”的挑战。其一是作者。多年来,杂文作者都以中老年人为主,这呈现出,一方面创作人员的“补给速度”跟不上“退出速度”,另一方面这一群体的新媒体写作能力相对较弱。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5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仅16.9%。二是受众。随着时代的更迭,新一代年轻读者多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相较于翻开报纸、打开杂志,网页浏览、电子阅读更能俘获他们,若辅之以短视频、直播、虚拟技术等,则更能给文章加分。要想使他们亲近杂文、喜欢杂文、支持杂文,就必须要拿出新的眼光、新的办法。

三、杂文应对挑战,突围而出的基本路径

毫无疑问,当下杂文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其创作力、传播力、影响力。不过,正如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地看、长远地看。只要在危机中捕捉生机,杂文同样可以于变局中开创新局,在全新的舆论环境中突围而出。

第一,不断拓宽传播渠道。所谓“新媒体”,本质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媒体形态,是一场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体变革。要跟上这个时代,首先要充分引入新兴技术。纵观当下,微博号、微信号、头条号等平台日渐兴盛,抖音号、快手号迅速崛起。趁势而上、借势而起,各家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变身”,一些优秀者甚至实现了营利反超,影响力更胜以往。大趋势之下,杂文需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以《北京日报》杂文版为例,一方面其依托于《北京日报》的媒体矩阵,如微博账号、微信平台等,及时推出围绕当下的重磅文章,跟上并引领同期的热点议题讨论;另一方面,其深耕北京日报客户端“锐评”频道下的“杂谈万象,文论是非”专栏。在这里,可以突破纸质版面的限制,适当插入彩图、视频,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文末设有留言和收藏、点赞按钮,与读者的互动性大大增强。

第二,与时俱进变革写作方式。技术的变革催生媒体行业全方位的升级,包括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新闻选题的偏好等等。从纸质介质到电子版本,从深阅读到浅阅读,包括各种网络新兴词汇的迅速生成,都要求杂文创作在谋篇布局、行文用语上,更具贴近性。多吸纳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引用一些时兴词汇,可以作为杂文跟上时代的具体实操方式之一。而区别于线下世界的互联网生活,新奇与乱象并生,趣味与凌乱同在,总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痛点、兴趣点,自然,也将成为杂文选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以《北京日报》2018年9月25日14版《有一种丑叫炫丑》为例,选题来源于互联网,某短视频平台上,“学丑者”“炫丑者”层出不穷:语言文字贴近互联网,“霸座男”“加V”“网红”等,都是当下的潮流词汇。这篇文章积极吸纳时代元素,既一针见血又幽默诙谐,最终实现了老少咸宜、全网共赏的传播效果。因此,这篇文章被评为当年的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

第三,维护和发展作者队伍。首先这是对现有作者群的维护。这是杂文能够维持生命力的基本盘。从笔者调研了解到的信息可以发现,能够激发杂文作者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稿酬标准、发稿平台、见报周期等。以《北京日报》杂文版为例,一方面要充分用好所属部门资源,争取有竞争力的稿酬,拓展作品发布平台,加快更新频率;另一方面,可以和北京杂文学会加强合作,保持与作者的经常性线下互动,加强沟通交流。其次,可以加大新鲜血液的吸纳力度。积极倡导本报社的记者给杂文版面供稿,以丰富版面、锻炼队伍。同时,对于社外投稿要精挑细选、精雕细琢,一旦发现好苗子,便要列为重点作者培养。总体来看,这些方法正在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其积极效应还有待继续挖掘。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只要于杂文创作有益,都应该去尝试。

四、结语

“甘为孺子牛,敢为千夫对”,杂文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脱离现实与时代而生存。时移世异,要继续回馈拥趸者、品读者,这一文体创作同样需要深深扎根于新媒体时代。脱离自身的历史生长情境和原有价值依据,面对新的社会情境所支撑的全新价值尺度的度量、评判和解析、重构,注定是一场艰辛的磨合调适过程。创作者和编辑需要继续探索、贡献力量,去创造新媒体时代的杂文,迎接杂文的新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 鲁迅.且介亭杂文[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01.

[2] 米博华.关于杂文与评论[J].新闻与写作,2017(12):98-99.

[3] 王侃,鲁艳.现代杂文的历史、现实与未来——《2019中国最佳杂文》序[J].文艺争鸣,2020(02):149-152.

[4] 陈国权.寻找“非市场需求”——2019中国报业转型发展报告[J].编辑之友,2020(2):63-64.

作者簡介:汤华臻(1989—),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言论写作与编辑。

猜你喜欢

杂文媒体融合
画与理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