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2020-09-10陈秀芳
陈秀芳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近年来引起社会各界对其的重视,但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很多问题有待改善。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小学科学教堂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自助探索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研究探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索模式;弹性和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0
在过去的小学科学在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使用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深入讲解。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科学学习失去兴趣。
一、 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要承受沉重的教学负担,课堂中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体验式的教学,学生参与实验太少,无法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去发现科学道理。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灌输式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由于教师缺 少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无法从中感受到探索中存在的对错,不能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从而大大降低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教师选择的对策要服务于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牢固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控课堂的能力。而在现实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科学专业理论知识并不扎实,常采用传统方式,也没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索过程中,仅追求教学效果,并不是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以及他们所具有的个性,这将制约学生自 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关于事物的探索意识,造成学生在学习时非常依赖于教师的灌输。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营造良好的学习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课堂导入为一节课的起始,情景导入的环节必不可少,并且教师应该在该环节的花费时间较长,可以通过情景剧、故事会、影视剧、游戏等形式开展,但是该环节也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该环节旨在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到为止。在情景导入过程中,自己观察其中发生的情况以及现象,通过仔细观察,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记录下来。在通过一定的思考之后,提出合理的猜想。小组合作把自己组的猜想整合一下,共同设计出一个合理的验证方案,该方案在经过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可以请教老师一些较为专业的问题。然后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设计的方案不太合理,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案。在合理的实验中寻求出答案。最后得出属于自己小组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和探究,在经过合作探究之后,对自己小組的答案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可以将自己的结果向同学展示。可以进行讨论,分析最终结果究竟应该是什么。教师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思路以及创新点进行,在其专业方面进行指正和点 评。学生互评,学习其他同学的思路及方法,能够为自己下次的探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法。自我评价的目的是找出自己在本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避免下次出 现同样的错误。
结语:小学科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加以鼓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的秘密,让学生可以认识到,在自己的身边,也有很多科学知识需要他们亲自探索,随时引导学生随时能接收到科学知识。当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还需要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赖肖冰, 姜建文, 卞祖武, et al.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0(18):61-62.
周娈.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