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播音中的“无意隐含性对比”现象探究

2020-09-10徐铭昊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摘要:本文分析有声语言口语习惯、焦点重音与语义重音,探究新闻播音中“习惯性重音”造成的“无意隐含性对比”现象。试图通过词的关系、句间关系、句群关系探究新闻播音的重音不准确问题。创作中,伴随式收听习惯的养成,需要极精简的重音表现形式,才更有利于传播和信息接收。因此“无意隐含性对比”会导致语义含糊、内容不清、赘述传播,这种随意性的表达会影响传播效果。

关键词:“无意隐含性对比”;习惯性重音;逻辑重音;对比性重音;新闻播音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70-03

想要获得准确的对比性重音,一般来说,首先要找到文本中相对比的句子,或者找到语意中“隐含性”的实际对比,再通过相对应的词决定本句重音的位置,最后还要做到表达形式的贴切。

(二)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一,稿件的充分准备与理解。“无意隐含性对比”现象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情况多变、复杂。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呈现的现象也千差万别,多数情况只能通过在实践中分析与列举的方法,总结归纳这些错误的重音。换言之,新闻播音重音出现偏差,就会产生歧义或反义,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必须充分了解新闻稿件的目的,充分备稿,充分体会。

新闻稿件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总体上,包括导语、主体、背景、评论等。从句子来看,正向逻辑有并列、解释、因果、举例,反向逻辑有转折、否定。“隐含性对比”是在短语中或句中形成的,它必须建立在“语境义”这个范畴之上,因此必须充分“广义备稿”,从新闻属性出发,了解“上情”,明确新闻的立場、态度,达到新闻播音的真正目的。受众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只有明确目的,才能突出主题,文本是由句子构成的,音声化过程就是新闻播音的创作过程,只有充分做到“狭义备稿”,才能精简化传播,才能符合伴随式收听的习惯,才能避免歧义、反义。

第二,艺术语言的感受与体会。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是播音创作中的重要理论。新闻播音语言的感受侧重于逻辑感受。主体感受应当立足于文本进行,避免“八股腔”,避免所谓的“新闻感”。在有声语言转化过程中,时刻存在照本宣科的矛盾,克服口语习惯就是有声语言创作的一部分,避免陷入“听着有范儿,但是听不懂”的尴尬局面。新闻文本的内容一定是不同的,既然“新”,就必须立足于每一次创作的稿件准备,反复字斟句酌。

《播音创作基础》中提到“对比性重音”和“对比推进率”两个概念,一个是具体词语重音范畴,一个是整体表达规律范畴。它包含“实际的逻辑对比”,也包含“隐含性的语意对比”。对比推进是语言流动的催动力,推进一定有目的,目的的状况制约着前后词语。所以必须站在艺术语言的高度,感受对比推进带来的主次关系和分寸火候。

“语境义”的分析更是必不可少。语言学中将“语境义”分为物理空间语境、上下文语境、受话者的背景知识。潜在的语境义是引起歧义的前提。新闻稿件的语言目的就是新闻的核心部分,是新闻主干。从短语或分句来讲,受众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不当强调容易产生隐含性对比,只有精简化的择取重音才能避免歧义或反义。只有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综合理解播音语言艺术的魅力,才能提升主体能力,才能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

(三)符合新时代新闻播音精简化传播趋势

播音学是与时俱进的。传受本位的变化、传播媒介的变化都影响着播音语言的变化。尤其在新时代,互联网革命正在进行,信息的爆炸让人们在接收一条信息时,同时接收其他信息。即便不受传播途径的制约,单一接收信息时,往往也伴随着其他自主行为的发生。例如,边开车边听广播,边看电视边做家务。信息并不那么匮乏了,也不那么独家了,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如果新闻播音时,重音准确度存在偏差,会直接导致语意含糊、引发歧义,影响信息的最终接收,造成传播失败。

精简化传播是必然趋势。把每个“词”的目的都强调出来,就等于“句子”的目的没表达清楚。语句目的的选择是需要立足于“整体”的,和主题目的呼应的词才能成为重音。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重音分布依然存在很多口语习惯。尤其不经过专业的学习,时常会产生习惯性重音,产生“无意隐含性对比”现象,克服随意性的口语习惯才是创作主体的优势所在。新闻播音需要极好的新闻核心要义的理解能力和新闻写作的丰富经验。文本是通过视觉发挥功能的,播音是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音高重音不可替代,播音时必须取其少、择其精,才能得到恰切思想感情的有声转化。

四、结语

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就是播音员、主持人。主体能力概括为“以播为主,一专多能”。这句话的核心是“播”和“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主体能力需要更加符合受众的需要。播音员的优势和专长应在于文本的创作,也就是“播”。“说”只是“播”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依然依赖于文本。只要存在文本的有声化创作,就存在有声语言创作的规律,而这种规律不能是具有日常口语习惯的,不能是随意创作的。播音员、主持人团队的主体优势正在于此。但目前播音主持专业的独立性尚未达到应有的地位,甚至可以认作主体缺席。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应当处在其他专业人员不能超越的境地,应当有明显的主体优势,做到主体整体独立,所以更要加强对文本创作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傅程,彭力.播音中的“无意隐含性对比”[J].语文建设,1995(05):41-43.

[2] 王韫佳,初敏,贺琳.汉语焦点重音和语义重音分布的初步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02):86-98+3.

作者简介:徐铭昊(1994—),男,浙江台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