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产品认证机构质量管理优化方法与应用研究
2020-09-10王桦
摘要:产品认证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成为国际通行的质量保证手段,我国的产品认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正式开始,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产品质量保障、对外合作交流、国际贸易畅通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自愿性产品认证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产品认证的有效性,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得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优化方法,以助于更好地提高产品认证质量,维护各相关方利益。
关键词:自愿性、产品认证、质量管理、有效性、优化方法
产品认证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其他技术规范的活动,目前,我国的产品认证分为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两类。其中,自愿性产品认证是企业以自愿为前提,自我选择为基础,向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并由认证机构实施、颁发产品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认证标志的认证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品认证作为一种外部质量保证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愿性产品认证作为一种树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式,已越来越得到各相关方的广大认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共有产品认证机构244家,自愿性产品认证有效认证证书72.8万余张。在认证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认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引导产业升级,是众多认证机构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产品认证的起源
现代产品认证质量制度起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制造商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往往采用“合格声明”的方式,即通过合格证、说明、标记等形式,承诺产品的各项性能符合相关要求,以取得买方对产品质量的信任。这种模式在产品结构简单、价值偏低的情况下,是一种增强客户信心的有效途径。但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产品结构、种类、性能日益复杂,单凭买方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判定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加之供方的承诺并不是一直具有高度可靠性,由单方面提供的“合格声明”的作用日趋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由不受供需双方经济利益所支配可以充分信任的独立第三方,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对供应商制造上市的产品(尤其是涉及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产品)进行评价、监督,来证明产品质量的认证模式便逐步形成。
近代英国最先出现产品认证制度,1903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证明符合标准的认证标志,即“BS”标志,由于标志的形状看起来很像一个风筝,也被称为“风筝标志”,至今在国际上仍具有较高信誉。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实行了产品认证制度,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也积极推动跨越国界的区域认证制度和国际认证制度,促进促进国际间认证检测结果互认,有力地保障了产品质量,推动了国际间贸易发展。
2.我国的自愿性产品认证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入质量认证制度,我国于80年代初期建立了第一个产品认证机构,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已经到达了较高水平,并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融入国际认可体系中,产品认证在我国的对外合作、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已有产品认证机构244家,有效认证证书72.8万余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在风电、光伏、铁路、机器人等行业都有良好的表现。
我国企业进行自愿性产品认证的意愿和动力主要来自于想通过认证提升产品价值、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获得政府的补贴奖励、在政府采购中获得奖励加分、满足主管机关或行业内的强制要求。这些因素对于企业的目的性是逐渐增强的,可以说,我国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存在一定的主观强制性,这与国外的产品认证情况是不同的。当政府逐渐放开各项监管、进一步实施“放管服”政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品认证模式将会遇到较大打击。所以迫切需要改变产品认证的现状,回到产品认证本身的初衷,即“服务信任、传递发展”。
目前,我国自愿性产品认证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产品技术水平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标准的制定落后于行业发展,以致于缺少认证依据,难以及时开展认证工作;产品认证检查员素质有待提高;自愿性产品认证属于纯市场化行为,各认证机构之间竞争压力大,导致认证机构自律较差,行业间存在无序竞争,使产品认证遭遇信任危机等。
3.影响产品认证质量的因素分析
如何让产品认证的回归到属性“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实现产品认证的基本功能,达到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的目的,是每一个产品认证机构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认证机构进行产品认证,所产生的“产品”就是认证证书。“产品”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符合各相关方的预期,实现认证的有效性,是各认证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从产品认证的实施过程和各相关方关注来看,影响产品认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政府对自愿性产品认证的监管力度、各相关方对于产品认证的利益冲突、产品认证机构本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实施情况、产品标准的适用性、认证实施规则的技术先进性和操作性,产品认证审核人员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术水平;认证审核流程的规范性等。这些因素对于产品认证的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于产品认证自身的影响因素如体系制度、认证规则、人员素质、审核流程等,均是可以通過优化改进来进行自我提高的。
4.提高自愿性产品认证质量的方法
提高自愿性产品认证质量,首先需要认证机构在产品认证过程中始终保持独立、公正,认证的有效性是认证机构的生命。其次,面对市场化的竞争环境,认证机构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不仅要求认证机构在选择产品认证范围的时候有所取舍,更要求在产品认证业务过程中保持原则,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初心使命;同时,认证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应正常有效运行,让制度规范认证工作,认证制度科学合理是保证认证有效性的前提,认证制度所设定的各个环节要素(申请、受理、型式试验、工厂审查、认证结果的评价和批准、证后监督等)应科学合理,准确施行;作为产品认证实施的基础,认证实施规则应全面有效,认证规则的制定应符合规定程序,并根据规范标准的修订,及时进行补充更新;认证检查人员是实施产品认证的主体,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确保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与认证实施相适应,及时对认证项目进行总结,以提高人员素质。
5.质量管理优化方法可行性应用
对于认证实施规则的制订,《认证认可条例》第十八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属于认证新领域,有关部门尚未制定认证规则的,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规则,并报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自愿性产品认证大多都需要认证机构自行制定认证规则,为了保证产品认证的质量,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认证规则,组建相关专业技术委员会是一个被证明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机构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集中起来,集思广益、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保证了认证规则的技术质量。
同时,认证规则的实施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作为后盾,这是确保自愿性产品认证质量和认证有效性的基础。在型式试验方面,通过与实验室审核,或与国内外权威的检测机构签约,保证产品型式试验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在工厂审查方面,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产品,选用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的专家进行审核,以确保工厂检查的质量和有效性。可以说,以强大的技术资源支持自愿性产品认证是产品认证机构进行质量管理优化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认证机构产品认证竞争力,提升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认证机构在自愿性产品认证业务方面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认证机构参与制定标准的能力和为企业提供产品认证服务的技术含量上,只有不断提高机构自身技术实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的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飞速发展,产品认证作为服务发展、传递信任的重要纽带,在改善市场供给、服务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开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持续提高产品认证质量,加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每一个产品认证机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有效性:产品认证生命力之所在》,刘卫军,中国认证认可2005年第一期
[2]《自愿性产品认证机构业务范围管理技术研究》,褚宝磊、张宇,中国认证认可2018.10
[3]《有机产品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单如罡,中国认证认可2013.3
[4]《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刘卫军,中国认证认可2019.1
[5]《建立完善的技术规则体系 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健康发展》,宋红茹,中国认证认可2004年第十期
[6]《检测机构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杨旭、徐莉娟、薛剛,中国认证认可2019.3
[7]《基于6sigma法分析改进产品认证服务质量》,包左军、毕仁忠、高洋、石磐,中国认证认可2015.11
[8]《从供给侧改革看我国自愿性产品认证的发展趋势》,纪宁毅,中国认证认可2016.10
[9]《产品质量认证的由来与发展》,任正,中国认证认可2005.3
[10]《产品认证问题及发展探讨》,徐晓鹏,中国认证认可2012.3
[11]《Regulations for Compulsory Product Certification Mark》,CNCA,2001.12
[12]《China to Establish Unified Cerification System for Low-carbon Products》,中国标准化英文版2013.3
作者简介:
王桦(1992.11-),男,民族:汉,单位: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深圳分公司,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产品认证,学历和籍贯:学历大学本科,籍贯湖南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