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09-10唐永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摘 要: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立足于社会需求,聚合高校智慧资源优势,坚持真题真做,增强服务意识,探索政校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搭建作品转化平台和渠道,有助于推动高校践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驱动创作与市场二元共生机制的形成,为河南高校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范本与模式。

关键词:政校合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科普创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20-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纺织服装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BKJGLX051

当前,媒介融合发展与变革推动着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科普创作传播空间广阔。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肩负着科普传播的重任,民间力量的参与度不够,高校智慧力量更是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普传播力量的发展,这就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根据传媒类实践教学的特点和目前该专业的行业优势,确立‘应用即实战’的教学理念,汇聚社会各类资源,促进产校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产学合作教学新体系”。[1]因此,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同合作,推动实施政校合作共建,推动高校服务地方能力建设,为地方发展注入动力,推动影视制作专业和科普创作传播的良性发展,促进科普创作与科普作品转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17年1月,河南省科协、省财政厅决定在全省联合实施“河南省科普信息化工程”,为扎实推进科普创作传播实施,省科协专门设立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负责对接中国科协、河南省科协与河南地方高校科普创作力量,通过在全省遴选16家“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开展科普创作。每家基地每年向河南省科协提供50部科普短片用于农村户外大屏播出和今日头条上播出,省科协为每个基地每年拨付10万元经费用于学生的创作。

2017年以来,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科普创作基地按照协议内容,不断加大对科普节目内容的投入力度,发动教师的优势力量,开展自主创作和协同创作,效果明显。目前已累计完成作品240余部内容活泼、形式接地气的作品,内容涵盖了电影混剪、生活服务系列、反诈骗系列、日常揭秘、河南历史文化宣传和公益视频等,其中部分作品在今日头条上点击量突破110万,有10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了科普创作。这些学生不仅是科普创作者,更是科普传播者,延伸了科普创作的触角,推动着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二、研究目标

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聚焦于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推动高校创作、作品转化共生机制的形成。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着强烈的创作诉求和强大的创作力量,课程结课创作和毕业创作每年产生庞大的作品体量,编导专业师生深谙作品创作技巧和消费审美情趣,可有效把握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生活化要求,保障作品创作质量。此外,高校集纳了不同学科、院系,可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借力发挥,把高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创作选题,驱动学生创作的市场化转化,增强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构筑新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高校创作与市场需求互动关系研究

河南高校开设影视制作类专业多达几十所,每年创作了大量的视频作品。由于缺乏市场推动力,创作与媒体、行业和社会需求结合度不够,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创作的功能和使命单一使得高校创作一直呈现散漫发展状态,每年大量的优秀作品参赛之后就被封存起来,作品转化产品能力亟待提升。

(二)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随着媒介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终端市场需要大量的作品,对于高校的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机遇,贴合市场,满足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落地。当前,政企合作成为高校开门办学的重要体现,但不少只停留在框架协议层面,缺乏有效开展合作的物质基础。而基于科普创作传播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实实在在的落地保障,省科协每年年初拨付当年度的合作经费,高校师生在后续创作中有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保障不足而造成粗制滥造情况的出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贯彻面向市场、真题真做,“将横向合作实践项目引进课堂,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促进教学,又能树立本专业品牌形象以扩展学生就业渠道和就业面”。[2]通过搭建仿真的实践环境,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三、政校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普创作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科普创作人才培养路径,一方面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推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地;另一方面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品出口提供了重要渠道,解决了以往作品商品化的难题。把作品创作和课程考核、毕业创作结合起来,坚持命题导向和行业标准,把学生的创作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坚持作品优胜劣汰。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然形成了良好的科普创作傳播生态。

(一)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构建新型科普传播创作生态

第一,创新创作基地工作方案,开放实验室设备资源,为科普节目创作提供设备保障。打通系部,横向勾连,联合相关学院共同创作。发挥影视艺术中心、电台播控中心、电视台演播厅、影视拍摄制作基地优势,将学界、业界、企业界的优秀代表请到教室,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为科普节目创作答疑释惑;与传媒单位协作,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提升学生的兴趣,保证科普节目创作质量。积极利用校内资源,与艺术学院的摄影专业、动画专业结合,利用其相关师资和学生资源联合创作,为摄影摄像和后期的动画特效提供优质的创作力量;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利用其在舆情分析方面的技术优势,准确定位科普节目新热点,提升创意策划的接受度;与服装学院合作,借助纺织服装学科优势,开展服装面料生产与加工、服装的设计与制作、服装选购等内容的科普节目内容。集院系之长,共同做好科普内容的生产。

第二,积极探索生成人才培养与科普作品创作互动机制,拓展科普作品创作新内容。积极探索创作兴趣与受众需求结合的科普作品创作模式,改变传统节目“单向灌输式”的行为模式,向平等互动、公众参与式的科普行为模式转变,从方式单调、呆板的表达形态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生动的科普表达形态转变,强化科普与艺术、人文融合,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等创作方法,增强广播科普作品的吸引力。科普创作紧紧围绕科普作品“进村、入户、到人”的服务导向,创作向生活下沉,结合受众特点和实际需求,向受众细分、精准推送创作模式转变,围绕服务“三农”、卫生健康、低碳生活、应急避险、生态环境、反对愚昧迷信等,制作系列广播科普作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扩展学生的创作视野。

(二)基于工作室情境开展联合创作,打造科普创作综合体

积极发挥工作室优势,有效带动创作的积极性,着力提升创作质量。“工作室遵循的是传统的师徒教授模式,教师作为指导者以影视项目为模块锻炼学生,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得到加强。”[3]搭建工作室教学环境,实施项目制,坚持贴身指导,推进联合作品创作,把学生考核与创作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目前,中原工学院编导专业根据现有专业及方向设置实际,成立了4个专业工作室,涵盖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广告创作和类型节目创作,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及方向选择,所有的科普创作环节均需在工作室完成。工作室直接面向科普创作,积极推动科普创作与现实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一种“作业变作品”“作品变赛品”“赛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制作流程,讲求团队合作,以分组方式布置专业任务,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团队精神;以专业策划、调查和集体拍摄制作全面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打通专业和年级间隔,跨专业、跨年级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将同年级几门课程融合在一起,或者相同教师讲授的几个不同班级或年级结合起来,授课教师根据基地创作的具体要求,发布创作任务、组建创作团队,注重过程精细化管理,指导学生协作创作。这样既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能实现基地创作常态化,保证稳定的节目来源,有效提升节目创作的数量和质量。

(三)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关专业为补充的创作格局,着力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有机融合

第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师考核与科普节目制作挂钩,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整合教师资源,把教师的教学、科研与科普创作传播结合起来,通过项目扶持、绩效奖励和科研考核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投入科普创作和传播中,为学生的科普创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业务支持。根据教师授课专长和个人意愿,将教师划分为前期创意、中期摄制、后期剪辑等小组,为节目生产提供扎实的创意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科普节目高效、良性运行。发挥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优势,形成科普节目在受众互动、渠道开发等方面的重要补充,实现专业间的联动效应。

积极推进毕业设计选题与科普节目选题结合,设立创作基金,鼓励编导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与科普节目选题结合起来。把市场作为毕业环节的重要检验主体,真正实现创作和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创作的成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面向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鼓励优秀选题积极申报创作基金,为节目创作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

补充创作力量,积极吸纳服装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参与。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表演专业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有更好的镜头表现能力,因此,在科普创作中,推动与服装学院课程互认,学分打通,科普创作所需演员从服装学院挑选,把人才培养从协议层面落实到创作实践中。

第二,开展科普教育与科普创作进校园、进课堂,作为拓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手段。将科普创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使命。将科普教育和创作引进校园、课堂,并作为拓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手段。组织科普视频进课堂,精选中国科普网高清视频,组织公共选修课教师播放讲解。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科普内容,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科普学习和创作兴趣,也能有效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提升学生的科普素养,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围绕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结合中原工学院工科高校的实际,在校园举办了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科普创作力量在学校人流量大的广场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展播科普作品,展示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效果,在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提高科普创作兴趣,促进创作与传播协同发展。

四、结语

高校广播电视编導专业走过了高速发展的十年,从曾经的热门专业到因就业率而被预警,折射了人才培养必须与地方高校资源优势、社会需求和媒介变革紧密贴合,因时而动,借力而为,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周梦影.融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3):177.

[2] 雷盛廷.地方艺术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建设理念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8):187.

[3] 唐崇维.广播电视编导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6):20.

作者简介:唐永勇(1984—),男,河南光山人,研究生,讲师,从事电影理论与电视栏目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